APP下载

突发性灾害事故急救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

2011-08-15张先庚梁小利邓婷婷

护理研究 2011年29期
关键词:网络管理灾害队员

张先庚,梁小利,刘 琴,邓婷婷,张 洪,雷 雪

突发性灾害事故急救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

张先庚,梁小利,刘 琴,邓婷婷,张 洪,雷 雪

为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灾害救援护理人才团队,从5所医院选择80名护理专业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灾害护理救援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制定多种灾害护理救援预案,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灾害救援模拟演习等,全体队员考核达到优秀标准,促进了我国现有的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发展。

灾害救护;专科护理;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界的变迁和环境的污染,突发性灾害事故(如车祸、地震、火灾、传染病等)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灾害护理救援工作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1],组织护理专业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灾害护理救援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建立网络管理平台[2],制定多种灾害护理救援预案,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灾害救援模拟演习实战[3],为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才体系奠定了基础,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4],且最大限度地提高急救效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成都市5所大中型医院中选择爱岗敬业、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青年护理人员80人组成灾害事故急救护理团队。以单位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形式选择研究对象,课题组对初步选定的成员经过统一的调查和考核后,合格者入选。

其中女76人,男4人,平均年龄为31.5岁。

1.2 方法 制定培训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救医学作为主干课程,有关院外现场急救中的管理、通讯、气象、地质、运输等学科知识均纳入培训内容,采取的培训方法有互动式培训、团队合作技巧、促进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现场模拟训练、知识测试等[5]。

1.2.1 培养灾害急救队员的专科心理素质 通过邀请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方式来锻炼队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冷静、思维清晰,能对现场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从而对伤员进行有效救助。对于确实无法承受重大灾害事故压力和惨状的队员可根据情况提前离队。

1.2.2 灾害事故救护的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系统危重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正确使用,从一般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抗休克、止痛到正确的对症处理,通过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使队员均具有较高水平的鉴别诊断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将培训灾害医学的基本概念、灾害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各种灾害尤其是核、生化灾害的处理原则以及基本生命支持技术,使其能正确有效地应对各种灾害的救护工作[6]。除此之外,还将对队员的行政管理、心理咨询和协调能力进行培训,以期能在突发灾害救助中有效参与现场的组织、指挥和抢救,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1.2.3 重视灾害事故现场的指挥协调能力培训 通过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事故进行分类培训,使每位队员都能进行科学严密、有条不紊的现场指挥、协调,遵循院前急救原则并做到自我保护。在处理大宗伤病员时,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伤员病情,并能对各种伤员进行准确分类。除此之外,队员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注重多方协调与配合。

1.2.4 制定多种灾害事故救援护理预案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立本市区乃至本省灾害事故多发地区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如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地质情况、气候条件、水源水质情况、房屋一般类型、常见流行病和传染病、地区多发病情况以及人口状况和风俗习惯等[7],针对各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护理救援预案,包括人员的分配、急救护理用物种类和数量的配备等,尽量做到全面、科学、可行。

1.2.5 建立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应对灾害事故的救护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和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网络管理平台,从而缩小急救半径,增加队员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并加强对全体队员进行“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教育,提高队员的灾害事故应对救护意识,争取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召集到所有队员赶赴现场,充分利用“第一时段”及时有效地救治急危重症病人[8]。

1.2.6 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急救模拟演练、实战训练及考核评价

在培训的基础上,不定期地进行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与模拟演练,并参与现实生活中各种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援,对灾害事故发生后急救护理人员召集时间、救治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测评[9],通过演习和实战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培训中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

2 结果

通过系统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娴熟的护理救援知识、技能、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高度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高素质专业灾害急救护理人才,全体队员经考核均为优秀。为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才体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现有的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发展。

3 讨论

3.1 组织管理模式新颖 打破常规护理组织模式,在本市5所医院中选拔优秀护理人员,从而满足灾害事故发生后各种伤员的护理需求。结合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灾害事故救援护理预案,并建立网络管理平台,遍及市区各地的灾害事故急救护理应急系统[10],缩短灾害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的准备时间,为成功获救伤病员实施后续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加完善 培训内容除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救医学知识外,还包括了院外现场急救中的管理、通讯、气象、地质、运输等学科知识;采取的方法有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互动式培训、团队合作技巧、促进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现场模拟训练、知识测试等。通过采用不定期的灾害事故现场急救护理模拟演习和实战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对全体队员进行培训,使培训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易于学习和掌握[11]。

[1]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我国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6(5):353-354.

[2]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572.

[3]曾友燕,桂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1):45.

[4]穆强,王金铎.郑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空车率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43.

[5]李玉春.灾害急救与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

[6]郝占国,吴志东,韩威,等.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武警医学,2006,17(2):151-152.

[7]Clements R,Mackenzie R.Com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516-519.

[8]何建,霍正禄,杨瑞和.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制度[J].急诊医学,2000,9(6):418-419.

[9]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1(24):2094-2095.

[10]李金年.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5):259.

[11]石红丽.构建灾害护理学教育体系的思考[J].全科护理,2009,7(12B):3276.

Study on cultivation system of emergency nursing special talents in sudden disaster accident

Zhang Xiangeng,Liang Xiaoli,Liu Qin,etal
(Nursing College of Chengd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Sichuan 610075 China)

G642.0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1.29.052

1009-6493(2011)10B-2720-02

1)为四川省卫生厅资助课题,编号:090131。

张先庚(1971—),女,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护理教学、管理及心理学研究,工作单位: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梁小利、刘琴、邓婷婷、张洪、雷雪工作单位: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03-06;

2011-09-25)

(本文编辑 张建华)

猜你喜欢

网络管理灾害队员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网络管理初探
基于EOC通道的SHDSL网络管理技术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卫星导航网络管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