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修社会思想探析
2011-08-15苏全有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李敏修社会思想探析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李敏修堪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绅士群体中的标志性人物,河南地区的最后一位理学家。他的社会思想主要包括忧患意识、济民思想、教化三个方面。其中,忧患意识具体体现为不满时政;济民思想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民间私助,二是从政助民;至于教化内涵有三:尚俭、耕读传家、崇古,之所以如此,与其理学思想有关。总而论之,李敏修的社会思想介乎于激越与落伍之间,具有过渡性及一定的包容性,其中所蕴涵的精髓,如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等,对当今社会进化具有相当指导意义。
李敏修;社会思想;绅士;中原;民国时期
李敏修是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著名绅士,其思想认知介乎于激越与落伍之间,属于中性人物。目前学术界对他的为数寥寥之研究多是着意于其文献整理、教育活动等方面的描述,而对李敏修的思想挖掘除了妇女观之外少有涉及。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新发现的、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的李敏修撰写之墓志为主体史料,从忧患意识、济民思想、教化三个方面考察其社会思想,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忧患意识
李敏修作为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绅士代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忧患色彩,并以不满时政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末政府致力于自救改革,但效果于事无补。对此李敏修十分不满,他说:“清季当局者鉴于国力之弱,改法图自强,地方率积重难返……”[1]“积重难返”四字,彰显出李敏修对时局的绝望。
民国后的我国情形,更让李敏修忧心忡忡。首先是外交,他言道:“中华民国三年甲寅仲秋,残暑初尽,西风冽然。欧战方酣,胶东云扰。余读《易》绍农书屋,时局茫茫,感慨系之。”[1]其次是内政,李敏修曾就官场的腐败问题抨击道:“数年中,军政长官如传舍。”[2]官场之外,则是民贫国弱,人心不古。在李敏修看来,“中国贫弱,坐人无正业,富者豢口,体穷者滥赌。窃社会多游惰之民,国家安从收健全之果”[3]。李敏修感慨道:“呜呼!宇内之乱亟矣,倡功利而民益贫,竟兵戎而国逾弱。将弁勇于内阇,官吏黩于私货,驯至冒贿公廷,倒戈同仇。学者方务摧道义、廉耻之防,以增益其疾恶。有识者每谓挽回今日人心,与其得千百应运之雄杰,毋宁得一二循分之编氓。诵君之言,益用怦怦于中也。”他还著有一铭:“上帝好生德日新,昕夕乾乾道在人。天演物竞何纷纭,元精不息适者存。纪纲沦丧运蹇屯,桑田成海海扬尘。瓯缺塞严生风云,山河残破多荆榛。有子仗剑策孤军,誓斩蛟虎康生民。呜呼!”[3]铿锵激越之中,折射出的是强国富民的心声。
至于民风世俗,李敏修对其间所长期固存的循规蹈矩、缺乏进取及开拓意识,亦多有指斥,他说:“中国闭关自守,累叶承平。乡里学者守一先生之说,固无所谓学术之竞争,而尊师重道成为风俗。近虽知识少开,偭规越矩滔滔,皆是俯仰。今昔感慨系之矣。”[4]
李敏修并非个例,在他的身边,多有忧时之士,何棪(字芳五)就是一个典型。“初芳五习举业名噪甚,君雅不措意,独喜涉猎史鑑,旁及说部。抵掌时局,炎炎惊四座。……光绪癸巳登贤书,乙未闻项城练兵小站,往从之。中复佐聂忠节公幕。项城抚山左,君赴德州转运。拳匪方炽,环局设疑幕,匪不敢近。……宣统辛亥,武昌事起,项城出都湖北军务,入组内阁,委君后路转运提调事宜。抵京,派军需处总务科长。民国建元,兼筹边支应局庶务科长,嗣任命秦关催运局长,未赴任旋给三等文虎章,甲寅任北京商税征收局长,改简京师税务监督兼拱卫军粮饷局坐办。乙卯叙官,授中大夫加上大夫衔。既卒,追赠少卿。其间自共和胚胎暨革命再起,迭奉项城密旨赴鲁赴宁赴汴赴沪维持调剂,务底和平。君从项城贰十年,屡处类险,未尝少渝初衷,至平日眷顾,寒微尤期,清浊无失。乙卯秋冬间,忽感念时局惄然隐忧,兼以民国堤防溃决,士夫间习为流氓,益怵于民生凋困,时时形于词色。不意君之竟不起也。”[5]何棪长期追随袁世凯,却于民国5年1月7日,袁世凯在新华宫赐宴,届期以军服赴会,猝死于新华宫。
当然,李敏修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却并不消极避世。如他的学生赵五桂(字丹臣)“念时事日作,沈情于酒。……竟抑郁以死也,年甫四十有四”。李敏修对赵的消沉不以为意,“尝贻书规之,乃不能自克”[1]。
二、济民思想
我国古代延承下来的朴素的民本思想在士绅阶层有广泛的影响,就李敏修而言,其表现为济民思想。正如他所说:“中国人‘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在做官,这种认识是有害的。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因为大事是关系同胞的,地位是关系个人的。无论办哪一件事,只要从头到尾彻底做成功,便算是大事,便能为大众谋利益。”[6]这与其所书条幅“忧时如忧病,救国先救民”[7](P108)及诗歌“五斗生平难折腰,白手托钵为同胞”[6]恰相吻合。李敏修早年为革除乡间供差积弊,改大户局为车马局,且亲任总董[8](P64-65)。1894年“家居养亲,忘怀仕进,然于乡邦利病民生疾苦,建议当塗,时见采纳,甚以此杵豪贵不屈”[9](P43)。1899年,任河南救灾总会会长,办理灾区赈济事宜[10]。1920年,出任汲县救荒公所所长,领导抗灾。还与张学良等协商,向东北移民以利赈灾[6,11]。“晚年感世变之日剧,哀民生之多艰,发为吟咏,情见乎辞。其救荒恤灾,正人心,挽末俗,所以发挥其利物之仁,匡时之义者,盖老而弥笃焉。”[12](P398)到70岁时,儿子要为他做寿,李说:“不要为我做寿。如果你们夫妇有钱,还是捐给老百姓吧,虽属杯水车薪,也算有益。”[7](P108)
李敏修的济民思想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民间私助,二是从政助民。
民间私助的例子如下:
张伦,乃亦耕亦学的乡绅,“早岁不应科举,笃行孝友任恤,以耕读治家,以歧黄活世。喜排难解纷。同里百余家,数十年无涉讼者。族党少年或不营正业及为不义事,先生诫立止。甚有终身外出至死不敢面先生。清光绪丁丑岁奇凶,佐邑令散赈,全活甚众。汴大吏以‘惠及乡闾’表其门,先生无悳色也”。对此善行,李敏修著铭赞扬道:“王道易易,曰观于乡。匹夫行义,薰德善良。权利争趋,隄防乃颓。浩浩洪流,陵襄山怀。填海精诚,不让抔土。”[13]
王士廉,“光绪间继心泉总沁工事。二十八年春旱,县民请开闸灌田,佩泉抗议,弗听。夏果由闸口溃决,佩泉念水夹沙出,必坏田,冒暑兴工,不阅月工竣,秋水大至,幸不败。晚年被选煤矿公司董事,亟排解当事意见,口不言劳”[14]。何棪,“性豁达能急人难,尝在汴馆,王氏合家病疫,亲知裹足,独检视医药不少避”[5]。李敏修均大为欣赏。
王清,“独注意训子苦学励行,俾从贤师友游。……曰:‘饥饿事小,继述事大。为善虽微,子孙世守之。庶知先人积德累仁,不敢遽为不肖,则所全实多。’呜呼!若王君者,可与为善矣。《易》言:‘继之者善也’。君子疆,勉为善,为可继也。使天地生生不已之心,曰仁古之人,亹亹然致力于一身,与挨党,于邦国,以至于天下后世,仁之布蒦周暨也”。李敏修著铭赞曰:“五步之泽,芳草植其根。十室之邑,而有隐德存。好修者,或无所求于人。知采风者,幸毋忽于所见所闻。”[15]
从政助民的例子如下:
常秀山是河南政要,他“事必躬亲,力持大体,以为少一更张,即人民省一烦扰。遇有筹款干进者,多方阻之。故在任无赫赫名,人民实隐受其赐。任中牟日,县界洧川,两县因堵防积水,迳以邻为壑,君邀两县绅民,疏瀦水入贾鲁河,患息而争立解。驻境某营长,故盗也。将为变,部下某力持之曰:‘常公长者,毋令诮我辈不义。’后移防,甫出境即大掠去。……十八年,余组旅平赈灾会,移两河灾民关外垦荒,函君任河北招待事,经费极窘,君等垫数千金,移民近万人,遐迩称之”[2]。
孙仲和在商政两界都有作为。“仲和与时寓汴尤久,清廷变法,两河人士相与谋桑梓教育、实业。时长师校,仲和任斋务长,兼授经学。沟通新旧,诱掖罔倦。时偕乡人争路矿,仲和任中州公司协理,改组中原公司董事,复以期间奔走铁矿,创宏豫光豫两公司,擘画周详,同人推重。民国初建,受知鹿邑,王巡按使祖同尝一试杞县知事,非素志也,旋里后读书。事母门内萧然,设本村义仓义学。偕本邑王先生世杰修县志,募团防。地方多故,廼避迹京师,日与同人讲学论文,从游者踵相接类。能有识有守,见而知为孙氏弟子。古人谓:‘师道立,则善人多。’窃于仲和征之。”[16]
总的来说,李敏修的济民思想属于传统儒家的仁的范畴,出而为仁政,隐而为仁义。
三、社会教化
李敏修作为中原绅士,对社会教化多有关注,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尚俭、耕读传家、崇古等。
首先是尚俭。王世杰“喜俭约,宦京日衣履皆自制,教子读书守清白勿妄千谒。病危诫子曰:‘吾仕清清亡,兹平民也,其以常服殓’”。对此,李敏修作铭称赞道:“贫以修身,俭以蔷欲。修非近名,蔷宁原蓄。”“动不累人,闻不殄物。积德沛施,厚培民质。”“造物蕴精,民生返璞。淡泊清宁,不殆不辱。”[17]
在谈及王泽敷之母赵夫人勤俭持家时,李敏修曾作铭曰:“老氏有言,慈俭为宝。效极恢宏,造端微妙。贪夫纵欲,物竭其华。取之锱铢,弃如泥沙。制节谨度,均不患贫。精神内敛,利泽在人。西山之麓,簇簇清芬。我铭幽宅,俾示后世子孙。”不仅如此,他还明白提出“示俭救国”主张:“其论平等自由,在人人负责。中国旧崇节孝。其苦在个人,其受益在社会。广蓄婢妾非人道所许,名论不刊类,世俗所难言。呜呼!是可以观夫人矣。余素持示俭救国之论。一人俭效在家,一家俭效在国。征于夫人益信。”[18]
其次,是耕读传家。耕读持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尚学,二是尚农。尚学方面,王士廉之“子六吉先生汝谦与同郡李强斋尚书以问学互励,所著《四书记悟》洞见本原,有兴起后学之功”[14]。刘莲青“蚤岁积学,门下多知名士。创公立师范于巩石窟寺,邑令舒泰沮之,移校黑石关清帝行宫。几经榷挫,不折不挠。嗣任河内教谕,充怀庆中学、师范两校监督,分俸助黑石关学校。训导裁撤,移学租设女子学校。奉讳旋里,经营河洛师范暨蚕桑学校,旋长本邑高小学校,任开封中州公学教习。其门人王子敬芳创中国公学于沪、刘子镇华创中州公学于汴,张子镜铭、宋子经裕佐余河南学务公所,张子仲友佐余河南师范学校,一时豫属人士声应气求,接踵兴起者,不可一二数。俯仰今昔,犹为神王。镜湖殷拳恳挚、感人至深,盖豫西自禹马先生时芳司铎于巩、先后师友若刘子……倡导宗风,绵续弗坠,迄至镜湖其渊源有自也”。“迹其生平,率殚力教育事业”。对此,李敏修作铭评价道:“伊洛回环川谷深,笃生大师世所钦。门墙挑李蔚如林,夏峰嵩阳有嗣音。”[19]张伦乃亦耕亦学的乡绅,“生平于书无不读,独喜昌黎韩子文。每举卧示学者曰:‘非独为文,庶几著定脚跟,不为歧途惑。’”李敏修评价道:“我仪先生,人高心古。万山斯峻,索水益清。先生未远,间者其兴。”[22]
李敏修尚学不仅倡导、宣传,而且身体力行,正所谓“坐而堂谈不如立而行”。他早年在家乡卫辉将三仙庙改为学堂,因此遭到守旧派乡绅的激烈反对,其家也遭捣毁[8](P126-127)。其后又创办“理想中之阁楼”[8](P90)——经正书舍、中小学堂,凿井、振民两个学社,在开封创办中州公学、劝学所、教育总会,还先后赴长垣、武陟、禹县等地讲学[20]。王锡彤说:“吾乡之立学堂,余与李敏修之力为多。”[8](P15)嵇文甫在《闇斋师伤辞》中指出:“当满清末造,新学初兴。各省开明而负众望之士绅,挺身出而领导者,江南则张季直,河北则严范孙。其在吾豫,则先生也。”[12](P398)民国时期,李敏修对河南教育多有贡献,正如嵇文甫所说:“先生初任学务公所议长,入民国后,转为教育司长,一时教育大计,虑皆其所主持。值当日新旧之激荡,异同杂出,戈矛纷起。而先生始终以休休之度,渊涵狱峙,搘拄其间。务为调护弥缝,化除畛域,贞百虑于一致。亦缘是而狂狷兼收,儒侠并礼,遂致蜚语,几遭横祸。盖其苦心孤诣,所以振衰起废,作育人才之微权,有不易为世人所共喻者矣。”[12](P392-393)他的弟子郭仲隗也说:“闇斋夫子进德治学,毕生矻矻不休。敦艮不迁以为体,重习有孚以为用。终至博大精深,休休有容。盖不独经师,而兼人师也。”[9]序还有评价称:“先生宏讲人才,门墙广大。讲学五十年。两河士子,受其甄陶者,无虑数千百人。”[12](P398)
总之,李敏修一生一心向学,以致于对仕途多有厌倦。他曾自剖心迹:“时灿早岁志学,颇不欲作行政官吏。”“一生不敢厕足政界,九月为官,实贻终身之悔,盖环境所迫致牺牲平日之主张,殊自恨也。”[21]
尚农方面,郭久滋“因贫废学,以农事起其家。喜公益,尝破产兴里中小学校”。对此李敏修评价曰:“古有四民农为贵,衣食源泉邦本寄。当宁贤哲民严畏,尼山策卫崇富教。遗俗流风世相诏,敦尚淳朴绝漓浇。君勤四体最农工,愿将絃诵化兵戎。烺烺大义古今同。”[22]1938年腊月26日,李敏修在河南禹县成立谷音社,与诸老往还,“在兴余之际或春秋佳日间,环村诸老携诗酒相顾于行窝,畅谈桑麻和国事。李常说:‘天下如能有更多的庄稼秀才,识写农夫,国家很快就会富强起来’”[23]。
尚学与尚农,合而为耕读传家。只是由于李敏修乃一绅士、文人,因此他的言论中论学的部分要多于农。其实,耕读传家的“耕”,不应该狭义阐释,而要作泛义理解,即治生。而且,治学也必须与治生相结合,且落脚于生活,正如李敏修致函其子所道:“汝妇质近好学,未可强加制裁,好学本善事,岂容抑制?所患者好学而不练于事,在社会中反作一蠹耳。此患男女学生同之,不仅在女生也。今人多言女生学太高无用处,此言不成理由,学患不能高、不能深耳,智崇效天,礼卑法地,学岂有尽境哉?高必由卑处起,深必由浅处达,极其至高深即卑浅,卑浅亦高深,无所谓区别也,莫非学也。不过行之分量不能与知之分量同,知不妨穷天人,行必至洒扫始,故曰崇效天、卑法地也。汝妇能好学,将来正可与汝作良友,互相切磋,以宜室家。不过,古人有云:明德在己,着落在人,明德在心,着落在事。处家庭,勤生计,莫非学中事,当徐引之,知负责任,由求学时代暂入实行时代。汝亦当以勤苦自立,未可空空言学,学问不能见之人事,在男子亦可耻也。”[9](P28-29)
再就是崇古。论及贾敬斋,李敏修作墓志铭曰:“茫茫造化,广大无垠。藐然人类,为天地心。道本忠敬,殷质周文。采增白绚,和得甘醇。机生巧诈,凿破浑沦。众啄歧出,学说纷纭。谁敦古处,一返朴淳。如木有本,如水有源。我爱先生,阴苓山榛。江河滔滔,畴觉迷津。人不师古,国益患贫。呜呼!”[4]“人不师古,国益患贫”八字,乃李敏修崇古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然,李敏修毕竟是民国时期人物,因此,他在崇古的同时,对于新知、新识亦能认同。不过,总体上看,李敏修在古、今认识上的重心是崇古的,如孙仲和,亦是新旧杂糅的人物,“初命依叔父少山,继依舅氏伯臣于汴,伯臣嗜古工诗,仲和幼有志趣,师友多名流,长举于乡,论学宗夏峰,不立门户。近世欧学东渐,亦辄究其旨归要,期明体达用。而孝友为政,乐育英才,则尤仲和,所兢兢于毕生者”。而李敏修所作铭文则明显地只谈崇古:“周礼六卿,老为民师。政教合一,君相兼之。治术日杂,道乃分歧。儒承其乏,成达是资。漠宋传经,古意未漓。士歆速化,拜爵感私。交同市贾,大道陵夷。孙子岳岳,志与古期。勒石铭幽,昭示来兹。”[16]联系到李敏修要求儿子缓上学堂而读私塾,缓学外文而致力于读经[9](P2-5),当可知其崇古思想的显明。
李敏修的教化思想,寻根溯源,与其理学思想有关。他作为“理学最盛之区”[12](P393)——河南历史上最后一位很有影响的理学家,“早岁从武陟王少白先生游,笃守洛闽矩矱。既而出入诸经,博观约取,特心折于船山之学,故其教人,由船山以上溯洛闽,而归宗于洙泗”[12](P392)。1888年李敏修23岁时对好友王锡彤道:“名教自有乐地,周(敦颐)、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书为孔孟真传,吾辈不可不勉,以之自修,以之淑世,达而在朝,穷而在野,皆有安身立命之地。”[8](P30)李另著《毋自欺斋文字纪年》道:“吾少时是从陆王入手,后读书多,方知其不如程朱,程朱是大路,陆王是旁经。”[11]他还在给儿子的信函中道:“读书以学圣贤,为人生无穷之业。”“能镕经铸史者,尤以朱子《小学》、真西山《大学衍义》为最好。此二书所采皆经史之精华。”[9](P2-8)李敏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890年他“遭大父之丧,一切礼制遵从通典。不用音乐,不作佛事,且以遗命行之。世俗哗然非笑……大约以理学二字为垢”[8](P37)。
四、结语
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李敏修的社会思想。总体上看,其社会思想介乎于激越与落伍之间,具有过渡性及一定的包容性、折中性。李敏修在《毋自欺斋文字纪年》中言道:“若深闭固拒,不屑采人之所长以补我之所短而坐以待瓜分之祸,智者不为也,不过不可以步趋西人为止境耳。”“余非醉心欧美,然中国先王之道百无一存,而欲闭目塞耳以为收息距诐之功,弟不敢信也。正当求其是而去其非,折衷以先王之道耳。”[11]这正应和了嵇文甫的评价:“先生一代耆儒,早岁讲学,笃守程朱。至晚年则行事类夏峰,持论宗船山。而旁推交通,斟酌和会,则出入现代各家言而能非吾古人之所能限。”[12](P398)他“志在经世,通达时务,不屑文于门户之见。其于远西新来诸说,亦未尝不虚心研求,斟酌去取。迥非顽固一流者比也”[12](P392)。只不过这种折中、融合并未结出丰硕的成果,这从李敏修的家书中就可明晰:“余自记生平,早岁未尝无志于学,亦尝夙夜研究;然初累于科举,后迫于生计,其专心于学者日复落落;及欧风东渐,融会殊难,而余已垂老矣。”[12](P390-391)
李敏修社会思想中所蕴涵的精髓,如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等,对当今社会进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李敏修.清直隶分省知县赵丹臣墓志铭[Z].刻于民国3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2]李敏修.河南政务厅长常君墓志铭[Z].刻于民国20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3]李敏修.嵩县徐君墓志铭[Z].刻于民国21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4]李敏修.清授修职郎长葛县教谕贾敬斋先生墓志铭[Z].刻于民国4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5]李敏修.中华民国赠少卿京师税务监督何君墓志铭[Z].刻于民国7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6]耿玉儒.宁作大事不作大官的李敏修[A].中国人民政协新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第4辑[C].1990.
[7]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新乡五千年[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8]王锡彤.抑斋自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9]李敏修.闇斋家书[M].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
[10]刘喆.河南近代著名进步教育家李时灿[J].河南大学学报,1985,(6).
[11]胡绍芬,耿玉儒.一代耆儒李敏修先生[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C].1981.
[12]嵇文甫.嵇文甫文集(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3]李敏修.清例授修职佐郎候选训导张先生墓志铭[Z].刻于民国6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14]李敏修.清封奉政大夫王君暨配孙宜人合葬墓志铭[Z].刻于民国10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15]李敏修.王君墓志铭[Z].刻于民国9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16]李敏修.武陟县孙君仲和墓志铭[Z].刻于民国17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17]李敏修.清授资政大夫花翎二品衔京察记名道府署典礼院制署署长礼部典制司郎中武陟王君墓志铭[Z].刻于民国20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18]李敏修.王母赵夫人墓志铭[Z].刻于民国22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19]李敏修.巩县刘镜湖先生暨配李宜人合葬墓志铭[Z].刻于民国19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20]李道雨.刘粹轩和李敏修对嵇文甫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1995,(6).
[21]梁贵晨.中州名儒李敏修[A].中国人民政协新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第4辑[C].1990.
[22]李敏修.新乡郭君墓志铭[A].刻于民国14年,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23]任立中.李敏修先生三次来禹叙实[A].许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许昌文史资料第5辑[C].1991.
Analysis of LI Min-xiu’s Social Thought
SU Quan-you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LI Min-xiu,who was liv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untry gentleman group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last neo-Confucian scholar of Henan area.His Social though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hardship consciousness、relief thought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His hardship consciousness specifically performed dissatisfaction with politics.Relief thought includes two aspects,one is to help the people through personal power,and the other is to help the people through policy.Enlightenment thought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Philosophy includes advocating frugal、advocating farming and reading and worshipping ancestors.In a word,Li Min-xiu’s Social thought is radical,and it’s obsolete too.His Social thought has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and is inclusive to some extent.The pith and marrow of his Social thought,as advocating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ect,has considerable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oday’s society.
LI Min-xiu;Social thought;Gentleman;The central plains;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258
A
1008—4444(2011)06—0017—05
2011-09-23
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