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理想人格

2011-08-15刘明

关键词:上善若水江海老子

刘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理想人格

刘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以水为喻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同思维特点。相比先秦时期的其他思想家,老子对水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不是简单地用水这个喻体来比附其理想人格,而是从水的特性中寻找出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以水为脉建构起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上善若水;老子;理想人格

以水为喻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同思维特点,或以水喻人,或以水比德,或以水喻兵,或以水论道,都把水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喻体。在老子的思想中水就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喻体,他不仅用水来阐释自己的道,更是通过对水性的观察和分析描绘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一、水几于道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其具体本质是什么,却是“惟恍惟惚”难以捉摸。但老子又提出了道的喻体:水,认为自然界中最能揭示道本质的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第八章》)。老子以水喻道,未必使人真正懂得道的本质,但却为道找到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将虚幻玄奥的道具体化、感性化了,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这里老子以水性来比喻人性,认为水有两个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任何事物相争;二是甘于处在最卑下的地方,而这正是上德之人应有的高贵品质。水自处下流,甘居卑地,默默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功;自然生物,得水则生,无水则死,受水之恩惠而不知,这正如道的本质。老子又进一步具体指出了水所具有的品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第八章》)水善于自处于卑下之地,像深渊一样善于处于沉静,给予善于像仁爱一样真诚,说话言而有信,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做事能调剂融合,善于把握机会,应时而动,应时而止。水的这些善行品质正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内在追求,他把水具有的品质比赋予最完善的人应具有的人格。具有这种品德之人能够做到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宽阔的心胸、坚强的意志力以及虚极静笃的心灵境界。老子通过观察分析水的品质,阐释了一个具有上善之德的人应具有的道德内涵。

二、谦下宽容的道德品质

先秦许多哲学家都善于利用水的特性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孟子在论证人性本善时就举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告子上》)在讲君主实行仁政时又讲到:“民之归仁也,如水之就下。”[2](《离娄上》)荀子在论述君民之间的关系时讲:“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3](《君道》)《晏子春秋·问下》篇讲,人性有如石者,有如水者。如石者“内外皆坚”,如水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与诸子用水做简单的比附不同,老子则对水做了深层的发掘,发现水的特点与道的本质相近,并进而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理论依据。水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向下。老子认为江海因为居下才能汇集百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第六十六章》)。这句话包含了水的两种属性,一是居下,二是包容,并且呈因果关系。水有善下的品质,居下才能包容大度。江海所处之处正是善地,因其处下,所以善下的的水便归集与此,才可形成波澜壮阔之江海。老子正是通过发现水的这一特性,进而引申为人应具有谦下宽容的美德。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与道的关系正如川谷与江海关系。道生万物,万物终归与道;江海因居下宽阔故能包容天下川谷。人的生命也应如江海一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汇集天下溪流,才能体现道的宽阔和包容。水的居下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自然的约束力,还是一种方向。没有向下的约束力和明确的方向,水不可能汇成宽阔的江海,谦下作为人的美德也正如此。在老子看来,人谦下正是“居善地”、“心善渊”、“处众人之所恶”,是“几于道”的。谦下对于人来说,是一种低姿态,低姿态下才可以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同时具有这样的约束力,进而形成人的涵养力——宽容。故老子从“几于道”的水性悟出了人生之道的谦容德性。

老子认为人要使大道相随、常德不离必须要像溪流那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第二十八章》)。只有作为天下的溪涧,常德才不会离失,才能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也应像川谷一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1](《第二十八章》)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能充足,才能回复到真朴的状态。这里的“天下溪”和“天下谷”意思相近,皆指水所归之处。老子认为道的本质就是纯朴归真,人像溪流川谷那样则是通向纯朴归真之径。老子讲:“譬道之在天下,犹如川谷之于江海。”[1](《第三十二章》)江海居下乃有容,有容乃大,大乃可与仁万物,这正揭示了道容纳万物又滋养万物的本质。所以老子认为人应具有的谦下宽容的品质正是道的本质体现,也是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

三、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原则

水的另一个特点是柔弱,老子认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第七十八章》),认识到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也没有什么能够取代它。老子从水的柔弱特征悟出人生的处世原则:柔弱胜刚强。

柔弱是水的特性,也是生命的自然特征。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命现象中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第七十六章》)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状态;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生机。这是老子从生命的内在发展规律来说明柔弱的处世之道。从外在表现来讲,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其显露突出,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譬如高大树木容易引来砍伐,或者容易遭受狂风摧折,而小草由于其柔软,反可以迎风招展,显现勃勃生机。老子还认为,凡是气势壮盛的物体就会趋于衰败,这是不符合道的,并且会很快死亡。老子认为水的特性显示其是世间最为柔弱之物,但却是最为能够保全自己的。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总能够适应对方,保全自己,“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1](《第二十二章》)。从中可以看出,柔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策略,是一种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暂时采取的迂回策略。老子的思想是贵生哲学,即保全生命为第一要务,既然柔弱可以保全自己,刚强却是死亡之徒,所以以柔弱姿态来处世则是保全自己的不二选择。

柔弱是为了保全自己,战胜刚强才是自己的最终目的。老子一方面认识到水的柔弱可以保全自己,另一方面也看到作为柔弱的水却是战胜刚强的不可替代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第四十三章》)水性至柔,但却无坚不摧。从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屋檐下滴滴答答的雨水,由于它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可以把一块巨石滴穿。在洪水泛滥之时,所过之处,淹没田舍,冲毁建筑,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由此可见,老子讲的柔弱并非真正的孱弱,也并非是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蕴含着无坚不摧的信心和坚韧不克的意志。这种柔弱也是战胜刚强的一种策略。老子讲“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以退为进正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体现。柔弱体现在生命中还是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正是生命所需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是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力量源泉,如道一样,“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第六章》)。

老子还讲“弱者道之用”[1](《第四十章》)。由于道的作用是柔弱的,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自身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然而世界万物在不知不觉中都受到了道的支配。同样,在人类社会里最为理想的治理方式也是“道法自然”。老子讲:“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统治者能够遵从道的规律,事情成功了业绩创立了,老百姓也会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这正是道作用于万物的方式。实际上这也是老子最为推崇的在不知不觉中战胜刚强的方式。由此可见,老子主张的柔弱胜刚强包含着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柔弱可以保全自己,二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三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方式。

四、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灵境界

老子认为道创生万物,万物最终还要回归到道的本身,即与道合一。那么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怎样才能实现与道的统一呢?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理想境界追求。

老子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1](《第十六章》),万物蓬勃生长,纷纷芸芸,最终要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的叫做静,静叫复命,即回归本性。老子认为事物只有回归本性,才是符合道的,这样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予危殆。复命和归根都是要万物回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而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便如同水之特性,“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4](《刻意》)。水的原始状态是清澈的,是平静的,犹如“天德之象”,也近乎道的本质特征。水清则纯,静则平,堪为天下范式,所以老子讲“清静为天下正”[1](《第四十五章》)。在老子看来,虚静既是一种境界,也是回归道的一种方式和路径,因此,上德之人追求心灵的虚静便成了实现与道体统一的终极路径。

老子认为人的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是因为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才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其最高境界便是“致虚极,守静笃”。虚极是指心灵达到最高层次,静笃则是要求持之以恒地保持安静的状态。虚极即是无,最接近道本体的状态。老子的道是虚之又虚,玄之又玄,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所以追求虚极便是要追求道的本根。

老子认为大道废弃,才提倡仁义,智巧出现,才会产生伪诈,是人的心智作用遮蔽了大道的施行。基于这样的观点,老子才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1](《第十九章》),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第十九章》)。致虚即是对心智作用的消解。老子多次讲到要人们回归到婴儿状态,便是要人们复归到婴儿那样的质朴纯真状态。致虚必须守静,人要在虚静无为的状态中才能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聚敛心智,而不外逐于物。水静之徐清,清之徐平,平则可以照物;人心静止如水,则可以内省自身,外观万物。并且,人通过守静才能心平气和、深蓄厚养、积蓄力量。所以在老子看来,人只有在清净无为的状态中才能涵养出质朴纯真的气质和高深空灵的心境。清静也是人认识之根源,心静智才明,才可反观生命之本真,回到本然之天性,才能到达清明的境界。

以无求有、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是老子对道的作用及其本质的认识。守静是在静中求清明,在安定中孕育趋进的能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1](《第十五章》)水可以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又可以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静是为了清,清是为了寻找方向,并且为进一步的发展积蓄力量,也即为“事善能,动善时”做好准备。老子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1](《第二十六章》)认为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事物的本根是虚静的状态,纷纭的万物,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不起烦扰纷争。水躁动则不清,不清则不可净物、映物。人的生命也一样,心境过分急躁就不能有自知之明,也不能正确认识世界万物,从而会危殆自身。所以生命也须如水一样要有清静的状态,才可以达到“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1](《第二十章》)的心灵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老子塑造的理想人格始终贯穿着水的内涵品质。老子对水的认识显然是比较深刻的,他不是简单地用水这个喻体来比附其理想人格,而是从水的特性中寻找出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以水为脉建构起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想人格结构。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Analysis of Lao-tzu Ideal Personality by“Flexibility as a Sublime Virtue”

LIU M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Water as a metaphor is a common thinking features of pre-Qin thinkers.Lao Tzu to understand the water is profoundly.He is not simply use water as the Metaphor to Analogy its ideal personality,bu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to find out its internal laws and logical relations,Building its ideal personality use Water as a pulse.

Flexibility as a sublime virtue;Lao-tzu;Ideal personality

G25

A

1008—4444(2011)06—0005—03

2010-09-25

刘明(1970—),男,河南博爱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江海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Red tourism sees boom
上善若水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上善若水(之三)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上善若水
江海
上善若水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