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常山战鼓进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实现

2011-08-15

关键词:战鼓常山进校园

杨 娜

(河北科技大学 动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论“常山战鼓进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实现

杨 娜

(河北科技大学 动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常山战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常山战鼓”育人文化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途径,学生社团建设为切入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人和引领者。

常山战鼓进校园;文化育人;大学生

一、常山战鼓的传统文化内涵

“常山战鼓”是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河北省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2008年6月常山战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具雏形。至宋元时期,表演已非常成熟。到了明代,常山战鼓在民间广泛流传,进入兴盛时期。因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所在地,故而得名。常山战鼓伴随各种民俗活动而形成发展,其表演套路干脆利落,气势雄浑,音乐质朴、豪迈,具有显著的北方特征,并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在不同的民俗礼仪性场合演奏不同套曲的针对性特征,在春节、元宵节等民俗节日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是当地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山战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首先,常山战鼓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中国古代先人认为鼓声是雷神扣击连鼓的声音,古代卓越的军事家巧妙地利用鼓声与士气的辩证关系,统一军队步调、促进官兵和谐,以壮大声威、同仇敌忾,从而抓住战机,取得胜利。第二,常山战鼓反映了“正义进取、厚德载物”的儒家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主张,作为正义之师,在两军征战之中,必然要纵金伐鼓,以示师出有名,讨伐无道,为正义而战。鼓声在军事上既标志着进攻,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崇尚的正义进取的道德观。第三,常山战鼓代表了中国传统喜庆吉祥、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常山战鼓不但是作战出征的标志,也是胜利和庆典礼仪中用到的礼乐,发展到今天,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喜庆吉祥、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常山战鼓”作为正定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校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被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广泛接受,对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山战鼓进校园”的意义与作用

(一)“常山战鼓进校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常山战鼓崇尚的“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文化,有助于促进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常山战鼓表演需要鼓手们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反应为一种秩序有礼的和谐的人际互动。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中国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作用与应用是以和谐、适中和恰到好处为宝贵和重要。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在常山战鼓训练配合中,大学生注意倾听演奏的整体音响效果,通过倾听自己的演奏与他人声部是否协调一致,体验整体音响在流动中不断变化的趣味性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体会到集体的安全与温暖,从而帮助大学生体会和谐人际关系的魅力。其次,常山战鼓表达舞者欢快、积极、自信、向上的心情,通过参与常山战鼓的学习与表演,一些平时内向胆小的大学生变得开朗、自信、自尊起来。研究表明,自信、自尊是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情感反应,它被认为是最能预测情感和生活变化的个性变量。当社会评价不能够满足个人自身的自尊需求便会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导致情绪控制能力差、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心态消极等现象。在高度重视集体主义的文化中,集体自尊感的提高对促进个体的个人自尊具有重要的作用。常山战鼓是一种集体表演项目,有利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集体成就感,促进大学生自信、自尊心理的养成。第三,常山战鼓身心统一的辩证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够有效地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在短暂的时刻里,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使他们的自我意识与外界和谐互通。[2]常山战鼓融音乐和形体表演于一体,通过战鼓壮观的排列阵势,再现了当年战场的雄姿,其套路多样,表演方式灵活,伴随各种鼓点可形成不同的舞蹈套路,动作性很强。大学生通过学习常山战鼓,不仅训练了大脑及多方面感官,丰富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促进了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体动作的训练,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这种内在音乐修养与外在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唤醒了大学生们在节奏感等方面天生的本能,并通过集体和个体在常山战鼓训练中的相互交流、整体推进,使其感情更加细腻敏锐,身心更加健康活泼,思维更加富有想象力,促进了大学生群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常山战鼓进校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不但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承担着教育大学生自觉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常山战鼓所承载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形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强调,人类用一切文化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人生来就注定要受到时代精神、文化背景、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传统的影响。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文化之镜”来观察和了解世界。大学是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3]从当今大学生个体自身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全球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时期,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空前激烈。大学生对于海量信息缺乏成熟、稳定的文化自觉甄别,加之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大学生对铺天盖地的思想文化往往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导致价值选择的困惑,甚至出现对“洋文化”盲目崇拜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加之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创业艰辛的深刻体验,更缺少挫折的历炼。在价值观上,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个人理想;同时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呈现的多元性特征,容易导致大学生文化价值等的矛盾与冲突,使他们感到困惑不解。他们非常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自觉洗礼的方式。“常山战鼓进校园”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构建理想的民族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其二,使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尊、自信,从而有意识地积极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其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力,使其继承、弘扬并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常山战鼓进校园”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实践形式和内容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德育工作要切实收到实效,就不能采取单向的灌输和施教方式,不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而且要关注德育形式的可接受性。常山战鼓以生动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机械式地灌输,而是在润物无声中使大学生受到教育。常山战鼓用积极活跃、令人乐于接受的形式,代替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抵触情绪,同时常山战鼓对思想道德的说理性内容进行了具体演义,从而有效地唤起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他们心理意象明朗化,收到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常山战鼓这种形象化了的形式深深地打动大学生,使道德观念的内容内化和转变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正是常山战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显著特点。

大学德育实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大学德育有其民族文化限域,任何一种德育都深受所赖以存在和展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实践证明,常山战鼓优美欢快、雄浑厚重的艺术表现能够引导大学生向着开朗豁达、奋发向上的积极方面发展,同学们通过欣赏、学习和参与常山战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逐步积累的艺术素养,激发审美情感,树立高尚的情操。常山战鼓蕴含的丰富的道德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因此,常山战鼓进校园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德育的新形式、新办法。

三、“常山战鼓”育人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设想

(一)以课程建设为途径,将“常山战鼓进校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以课堂教学为有效途径的“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常山战鼓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开设常山战鼓选修课。学校应设置相应的学分与课时,将常山战鼓纳入学生整体教学体系,推进常山战鼓进课堂,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艺术形式。二是大力培养“常山战鼓进校园”所需要的师资。一方面要定期对高校担任常山战鼓教学的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培训,通过定期举办教学工作研讨汇报会,逐渐培养一批集教学、科研、管理、保护和传承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聘请民间艺人到高校担任客座教授,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常山战鼓的魅力。三是编写特色鲜明的教材。要组织相关专家、教授以及民间艺术工作者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努力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并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传统音乐思想素养的培养,增加高雅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比较,把常山战鼓音乐教学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通过常山战鼓的课程建设,既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使大学生整体音乐艺术素质得以提高。

(二)以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形成高校传承常山战鼓的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广阔舞台。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只有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社团集体往往能通过舆论引导、共同目标、榜样学习和相互激励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成立常山战鼓社团,并在场地、设备、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平台,形成老生带新生、一届学生传一届学生的良好机制和氛围,社团组织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常山战鼓厚重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大学生内心追求表达美的热情,磅礴的表演气势激发了大学生内心渴望宣泄的豪情,吸引了更多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常山战鼓。参加常山战鼓社团,学习表演常山战鼓,已成为我校学生最爱谈论的话题。同时,学校还鼓励大学生发扬常山战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在继承传统常山战鼓的同时,不断发展、勇于创新,不断编排新的套路曲目。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内容载体的发展,深层挖掘、重新审视拓展常山战鼓文化的新内涵,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保持常山战鼓文化的先进性;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中,增强常山战鼓文化的生命力。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建立常山战鼓“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原河北省省长陈全国等领导先后来我校视察“非遗”进校园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对此作了专门报道。我校“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以“引进来、走出去”为工作思路,不仅把“常山战鼓”引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站在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打造出一个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文化活动品牌。如我校常山战鼓队参加了河北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的闭幕式演出。2011年,我校常山战鼓非遗表演项目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非遗教学成果参加了第四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专场演出,并作为学校的特色节目多次在校内外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成为自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价值观念的承载者,为传承并推进民族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1]何惠欣,解 伟.河北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研究[J].文化与社会,2009,(2):167~168.

[2]夏翠英.音乐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71.

[3]黄遵斌,刘 浔.大学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2.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Culture Education by"Introducing Changshan War Drum into the Campus"

YANG Na

(Animation School,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Changshan war drum is rich i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So"the introduction of Changshan War Drum into Campus"can improve the students'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promote students'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pass it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e.The culture system of"Changshan War Drum"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the way,the student association build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ocial practice as the carrier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conscious successors and leade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roduction of Changshan War Drum into the campus;culture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G640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1.03.019

1671-1653(2011)03-0109-04

2011-03-16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0UYS013)

杨 娜(1978-),女,吉林农安人,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战鼓常山进校园
春华秋实喜丰收 战鼓催征闯新路
拔野葱
常山和常山碱的药理作用及减毒研究进展△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让评论在县级纸媒有效落地响亮发声——以《今日常山》为例
战鼓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擂响脱贫攻坚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