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美文学课中文学批评理论的导入*
——以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原型观为例

2011-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莫里森文学批评英美

冯 英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浅谈英美文学课中文学批评理论的导入*
——以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原型观为例

冯 英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文本的全面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面对传统文学教学模式,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以莫里森小说中的原型观为例证,探讨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课上的导入和渗透。

西方文论;原型批评理论;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而从目前各院校文学课现状来看,文学课主要讲授的是文学知识,即作家简介,作品背景,作品主题以及名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学生背诵一些文学史,作家以及作品主题,所以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样的,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文学批评理论知识在文学课很少或几乎没有,忽略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阅读创造性。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方法在文学课上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缺失。因此调整文学课的讲授重点,引入文学批评理论知识是当前文学课改革的方向。

20世纪西方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批评流派。以纯文学研究为主的新批评理论;将精神分析法和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文学鉴赏中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妇女解放为特征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读者、作者和文本关系为研究主体的读者反应方法论;综合心理学和人类学知识和方法论的原型批评理论,等等。这些批评理论给文学作品打开一扇扇门和众多的视角,透过这些视角读者能发挥自己巨大的主观能动性给作品以新的阐释。

一、原型批评理论和英美文学教学

荣格和弗莱在弗雷泽的人类学基础上成就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要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学派自觉借鉴和运用心理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仪式、神话和心理等因素;研究文学叙事中的神话思维和集体无意识,探索文学现象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密切关系。按照该学派代表人物弗莱的观点,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弗莱把原型定义为文学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它以人物、情节、意象、主题等多种形式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通过象征的方式反复出现[2]。读者必须借助特定的文学语境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神话隐语和象征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原型批评认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是人的潜意识产生的结果,作为反映一个民族普遍经验和心理特征的原型故事,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心理积淀物和一种心理特质,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潜意识中,作家在实践创作中往往不自觉地把他表现出来,因此只有把文学创作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特质的原型联系起来,才能揭示作品的涵义[3]。

文学课上文学史和选读模式是目前文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而且已经有相当的历史。所以对于文学课上文学批评理论的导入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基于人的普遍心理经验和心理特征的原型批评就有了首先导入文学课的内涵。学生作为阅读文学作品的主题,首先他们拥有人类对神话原型,宗教仪式的基础认识和心理体验,在了解了作品的文本后,他们会有类似心理的产生,在了解了作品的背景知识后,读者和文本间就有了一种能动,相互的关系。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读者可以把文本中出现的人物、情节、意向、主题等与已有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神话原型隐喻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而不再是复述和诵记专家的评论。原型批评成了从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衔接方法论,从而在基于读者心理体验上来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创新理解。

二、莫里森的原型观和英美文学教学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民间文化的继承者”。她的作品主要凸显了文化冲突背景下美国黑人的心灵困境,深入探讨了族裔语境下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我们知道莫里森系统地接受了美国西方文化教育,熟稔圣经,希腊神话和非洲传说,莫里森在文学创作中,有一种明显的神话创作倾向。她使用神话、原型、传说进行创作,借鉴神话叙事模式,把神话,原型和传说糅合在一起。原型观几乎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里[4]。她的作品让读者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和崭新的审美体验。

希腊神话中的追寻原型在莫里森几部小说里多表现为黑人男女为追求自由和身份而做的努力。同名小说《秀拉》中的秀拉为了不做象其他黑人女性一样等死的妇女,她外出十年,历经白人文化的歧视和冲击,虽两手空空回到故乡,但她终究明白她宁愿象红杉树一样死去,也不要等死。《所罗门之歌》中从小浑浑噩噩的奶人为了寻找祖先的遗产而踏上了寻根之旅,在一路的追寻中他渐渐明白了对于黑人来说重要的是黑人的归属感。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为大多学生所熟知。当我们阅读《秀拉》中夏德拉克这个人物时,我们马上能联想到酒神原型。夏德拉克的不被主流文化所认可而表现出的半疯狂状态和酒神不被诸神接受受排挤的故事模式一样,让读者理解酒神状态下的夏德拉克其实是莫里森对在白人文化浸淫下黑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和黑人命运的一种思考。

莫里森曾说过:“《圣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我的读物。”由此可见《圣经》对莫里森的重要性和她对《圣经》的熟悉。而《圣经》虽是西方重要的宗教宝典,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对其中的故事如替罪羊以及上帝的形象是非常熟悉的。替罪羊原型在莫式小说中也是随处可见。比如,《最蓝的眼睛》里佩科拉,替罪羊的选择首先是被自己和群体都认可的,以一己之不幸来换取大家的幸福。佩科拉厌恶自己的黑皮肤,渴望拥有蓝色美丽的大眼睛。母亲对白人小孩比对她好,父亲酒后强奸了她,她把这一切归于她的黑和丑。她也因为黑和丑成了大家歧视的对象。同样在《秀拉》里秀拉也是黑人底层社区的牺牲品。游学十年回来后,秀拉更是成了社区的“贱民”。秀拉几乎和社区里所有的男人都上过床,甚至和好友奈儿的丈夫也有了性关系。还有,秀拉不顾社区的习俗不穿内衣就上教堂做礼拜。由于秀拉的这些恶行,所以“底层”里发生的一切不幸与变故似乎都和秀拉有了关系。芬利先生啃鸡骨头,抬头看见秀拉,骨头哽住了喉,卡死了,村民认为是秀拉在作法。秀拉成了社区一切不幸的替罪羊。当我们在解读佩科拉和秀拉这些人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祭奠河神的仪式。祭物小男孩以一己之命换来民众的风调雨顺。这些人类共有的集体无意识经过代代相传而累积起来的心理体验让我们加深了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同样地,上帝的原型和中国文化中的玉帝类似,知晓和掌管世间万物,而且是男性身份的化身。这也体现了男权文化和男权社会的特征。莫里森是善于运用原型典故的,同时也不局限于原有模式。在莫式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帝为原型的“阳具”母亲形象。例如,《宠儿》中的塞丝,《所罗门之歌》里的比拉多,特别是《秀拉》中的伊娃,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伊娃扮演上帝的角色…她就象上帝……”[5]。伊娃独自养育孩子,收养流浪儿,甚至用汽油烧死自己唯一的儿子李子。伊娃身上体现了仁爱,救赎和掌管生杀大权的上帝形象。而父上帝的原型让读者对伊娃独特个性和无奈悲凉的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圣经故事,神话原型故事,传说都是人类文化的累积和人类心理体验的积淀。他们成了人类的一种心理气质。鉴于现阶段大学本科没有西方文论教材,在英美文学课上,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文论带文本阅读的过渡中,对文学中已有的神话原型,结合文本进行探讨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是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学生从接触文化学习开始他们就开始积累了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知识。对于长期以来人类文化形成的原型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导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到文学课中,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较好的突破口之一。教会学生把文学创作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特质的原型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体验和审美享受。

英美文学的重心是通过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具体对文学作品的实际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将文学批评理论渗透到文学教学中是文学课的目的和趋势。那种偏重于作品主题,风格和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英美文学课中加入西方批评理论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其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明嘉.寻觅莱茵河底的“宝物”[J].外国文学评论,1998,(1).

[3]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彗,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杜志卿,张燕.秀拉:一种神话原型的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2).

[5]Stepto,Robert.Intimate Things in Place:A 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J].The Massachusetts Review 3,1977.

G642.0

A

1006-5342(2011)04-0054-02

2011-01-03

猜你喜欢

莫里森文学批评英美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