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2011-08-15朱丽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外语毕业生人才

朱丽(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朱丽(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针对21世纪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如:就业供需不平衡,毕业生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脱节,英语专业与小语种市场供求失衡等现状,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学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进一步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业;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为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21世纪对外语教育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概括起来讲,21世纪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有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传统的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针对21世纪对外语专业提出的挑战和新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高校需要认真剖析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变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寻求增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缩小目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间的差距,使教学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使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规律中得以体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更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21世纪对高校外语专业提出的挑战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于本世纪我国在各方面与国际化的接轨,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对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不仅使毕业生,更使高校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过去传统单一的纯语言文学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除了英语教学,在其他的更为宽广的领域如经贸、旅游、传媒、体育、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等都有了很大的需求,这就在外语专业教学中迫切要求我们在原有的文学和语言学知识的基础上增添外交、外事、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2]高校外语专业“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要清醒地意识到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单一,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对学生就业指导不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求高校要及时调整思路,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外语专业毕业生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外语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使教学主动服务于市场经济。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能力,成了书呆子,而事实证明,这类学生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外语专业的学生肩负着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使命,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显然西方的东西不能拿来就用,而是需要学习者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去借鉴。这就需要高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录音、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手段,锻炼自主学习性,使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2.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21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外语专业应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比如在学生学好外语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在高年级根据各学校条件,增开多门选修课,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口译笔译等实用课程,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就业途径比较有局限性,而随着目前各地区教育编制的日趋饱和,以往乐观的师范类外语毕业生就业情况已不复存在。让师范类毕业生获得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高校就要让学生做好两手准备,培养他们师范性和一种非师范性的技能,有更大的选择,增加就业机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教材的建设。21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教学内容和语言能够反映快速变化中的时代;要处理好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教材不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3]

三、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供需不平衡

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设置了外语专业,而尽管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但整个社会仍存在着供大于求的问题。加上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对就业期望值过高或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都愿意去城市中有事业编制相对稳定的学校或是个人收入较高的外资或合资企业,而待遇较低,条件较为艰苦但外语教师极为欠缺的边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却几乎无人问津,导致了毕业就业区域的不平衡,从而使经济发达地区的供过于求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出现。而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编制的日趋饱和及发达地区海内外大量人才的涌入,相当一部分外语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

2.毕业生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脱节

由于一些高校只重视理论学习,在学生踏入社会前没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接触社会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使毕业生所学理论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即使是面对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也会因实践能力严重欠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被拒之门外。如果用人单位对生手进行岗前专门培训,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实际出发,那些学有所长,在学校已经具有实践经验,从事过相关的实习工作的毕业生格外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对于外语师范专业来说,学校不能忽视教育实习这一环节,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课堂对教学进行亲身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熟悉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经验,为走上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从事翻译、外贸经济、商务、旅游等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走向社会,从实践中及时发现能力的不足或知识结构的欠缺,进行调整以便有效地提高就业竞争力,能快速胜任工作。但由于很多学校目前对考研率的盲目追求,放松了对学生的实习的要求,听之任之,结果使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书呆子对社会一无所知,最终被激烈的竞争无情地淘汰。

3.英语专业与小语种市场供求失衡

由于近年来英语专业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普遍设置,而相对英语专业来说,除了日语、法语专业相对情况要好些,其他的一些小语种如德语、俄语、韩语在高校有些只是作为第二外语开设,而作为专业开设的少而又少,主要是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对这些小语种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增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培养扎实的专业语言基础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精准的翻译、较强的文字能力都是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所必需具有的最起码的素质和能力。而这些专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是使毕业生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高校仍然不能放松对学生专业基础的要求,在整个在校学习尤其是在低年级狠抓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具有扎实过硬的语言功底。注意帮助学生去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多读经典的文学原著,提高人文修养。

2.开设复合型专业,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单一的外语人才很明显已不适合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面,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学位则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做相应的变动,除了基础英语外,高年级时还可以增设金融英语、旅游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职业性选修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有1~2种职业特长,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3.创造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除了在校内的学习,高校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中学、企业、外事单位的联系,积极为学生争取参加外事活动、会议交流的机会,使学习能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学以致用。也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培育团队精神以及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4]另外,高校还可以结合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突出地域特色,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国际间合作交流机会的增加既给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除了狠抓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外,设置的课程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创新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以使毕业生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走向理想的职业人生。

[1]范定洪,向朝红,晏晓蓉.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03,(4):79.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S]外语界:1998,(4):1-2.

[3]王伟民.浅谈高校外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2,27.

On the Employment of the English-major Graduates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Zhu Li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f the English-major graduates,e.g.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the disjunction of the abilities of graduates to the needs of employers and the unbalance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s of English and the small languages.Therefor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English-major graduates,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cepts should be changed to make the teaching serve the market initiatively.

employment;universities;English-major graduates;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G424

A

1671-2862(2011)01-0098-03

2011-01-05

此文章为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14)“我省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朱丽,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外语毕业生人才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