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的原因探析

2011-08-15

关键词:古史顾颉刚思潮

常 城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的原因探析

常 城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20世纪疑古思潮是近现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一面重要旗帜,对中国的学术发展特别是古史研究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而这次疑古思潮并非偶然发生,它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中的疑古辨伪思想和西方科学方法与思想学说的东渐这三个因素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疑古,传统,新文化运动

疑古思潮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悠久的传统,其萌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宋代和清代学者艰苦卓绝的探索下都曾达到一定的高度。在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呼唤下,随着西方学术空前迅猛的传入和原有疑古辨伪传统思想的交汇,一股新的疑古洪流形成了。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产物

20世纪的疑古思潮勃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其说是顾颉刚的疑古学说和‘古史辨派’所带来的,不如说是因为五四运动时期特定的时代与学术氛围所孕育和造成的”[1](P268),它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五四”之于近代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0世纪的疑古思潮勃兴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躁动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它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的批判和怀疑,体现了当时极具时代性的思想及社会发展趋势,“形成了一股思想狂飙,且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世人以一种决绝的姿态作别传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进行全面批判与怀疑”[2]。

“五四”时期的时代主旋律是民主与科学,“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3](P242)。“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成为开启中国通往现代化大门的钥匙。民主与科学观念的传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解放、思想文化领域的空前活跃,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使人们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估定。提倡民主,给中国思想文化界带来了启蒙。启蒙在于走出愚昧,重新看待人本身,重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了民主的意识,便具有了平等的眼光,历史上圣人、帝王、显贵们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再牢固,历史上被奉若神圣的经典、价值、观念、说教就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提倡科学,带来了理性。理性的精神就是承认人具有正确认识客观历史的能力,而不是依靠直观感悟或超自然的力量。理性精神促使人们摆脱迷信和盲从而走向思想解放,理性主义引导人们崇尚和尊重科学。

二、传统文化里的疑古辨伪潜流

20世纪的疑古思潮同样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也必然会充分吸收传统疑古辨伪之养料。疑古辨伪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一支时隐时现的支流或伏流。

疑古辩伪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王充在其《论衡》中认为许多古事讹为不真,不可信用。到唐代,士人不囿于故说,不拘于礼法,疑古辩伪成为一时普遍风气。如刘知己就曾指责孔子说:“饰智矜愚,爱憎由己。”[4](P477)对待儒家经典要能够摆脱章句之学的束缚而主张通大意、求时变。在宋代,由于有了刻板印书,学者见到的书籍增多,可以更多地开展比较和考证工作从而使疑古辩伪得到发扬。同时宋人反对汉学,加上承受啖助学风,更加容易对汉以来古书古事生疑,欧阳修、苏轼、郑樵、朱熹都有辨伪的著作。到了清代,则出现了两个对近代影响巨大的疑古辨伪大家姚际恒和崔述。姚际恒著有《九经通论》和《古今伪书考》,他敢于大胆批判前人,不但敢于批判宋代的学术权威朱熹,而且还敢于批判汉代的学术权威郑玄,不但敢于疑“传、注”,而且敢于疑“经”。崔述被胡适称为“科学的古史家”,认为“中国新史学应该从崔述做起,用他的《考信录》做我们的出发点,然后逐步谋更向上的进步”[5]。而顾颉刚更是花了15年的时间点校完《崔东壁遗书》。

三、西方科学方法和思想学说的东渐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学说也成了疑古辨伪思想的利器。

在这个时代,许多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学说像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入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6](P71)。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社会科学和各种哲学思想的传入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知识分子努力地吸收外来的科学方法和思想观点,并用来改造和批判旧的学术。正如金毓黻评价当时史学时所言:“近倾学者治史之术,咸富于疑古之精神,而范以科学之律令,又以考古人类诸学从事地下发掘,以求解决古史上的一切问题,因以改造旧史,别创新史,盖蒙远西学术输入之影响,以冲破固有之藩篱,利用考见之史料,而为吾国史界别辟一新纪元者也。”[7](P440)胡适在1921年曾论述自己的古史观时说:“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性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8](P22)由此可见,利用西方近代科学的先进成果来考辨古史是当时的一个手段和潮流,这也是20世纪疑古思潮与传统疑古思潮最大的不同之处。疑古思想家不仅利用了西方的科学手段,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各种思想学说的精华。这一时期西方新的哲学思想流派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罗素的哲学、生命哲学与生机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在传入中国的各种哲学思想流派中,进化论思想和实用主义哲学对疑古思潮的影响最大。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理论介绍到中国,在当时亡国灭种危机日炽的情况下,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等观念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1947年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一书中,就曾指出进化论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变化起的重要作用,他说:“过去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历史的观念。”[9](P4)

在引进西方科学方法和哲学思想的进程中,胡适无疑起了重要的先锋作用。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便认为“古史之怀疑,最先始于胡适”[10](P330)。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之前,中国古史的教学仍然因于旧的古史系统中。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仍从盘古开天地讲起,即使不同意疑古学说的柳诒徵也批评此书“其述邃古史事,则不免附会”[11](P102)。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课堂上和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把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下移了几千年,丢开了唐、虞、夏、商而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冯友兰晚年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出版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那就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2](P203)顾颉刚撰写的《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对当时的印象仍记忆犹新:“独有《中国哲学史学》一课,两千多年来只堆积了一大批资料,还连贯不起来一个系统来。他又年轻,那时才二十七岁,许多同学都瞧不起他。我瞧他略去了从远古到夏、商的可疑而又不胜其烦的一段,只从《诗经》里取材,称西周后期‘诗人时代’,有截断众流的魄力。”[13](P3)这种截断众流,一刀砍掉三皇五帝那些为旧史家津津乐道的半神话震撼了当时的学术,有力否定了充斥着编造和杜撰的、神圣不可触动的旧的古史系统,打破了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僵化了的思维定式,开了近代疑古思潮的先河。就连胡适本人也认为:“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人,这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14](P212)胡适从西方引进的近代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哲学也成为后起之秀古史辨派疑古辨伪的锐利武器,古史辨派核心人物顾颉刚曾经就反复地谈论到过胡适的这套方法给他的启迪作用。在致胡适的信中,他说:“我自小就喜欢研究,但没有方法,也没有目标。但从遇见了先生,获得了方法,又确定了目标。为学之心更强烈。”[15](P475)

综上所述,20世纪的疑古思潮不是从天而降,它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历史上疑古辨伪的传统、西方科学方法和学说的传入是三个重要的原因。

[1]张越.新旧中西之间——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史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魏忠强.“五四”功过管窥——以比照王国维与顾颉刚的古史观为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陈独秀.陈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刘知己.史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5]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J].国学季刊,1923.(4)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91.

[7]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胡适.自述古史观书[A].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柳诒徵.史学概论[A].柳诒徵.柳诒徵史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A].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A].胡适.胡适文存[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5]顾颉刚.顾颉刚致胡适[A].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集[C].上海:中华书局,1983.

The Reasons of Suspicion Tre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ANG Cheng
(Depart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Suspicion of academic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the history of modern thoughts,which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banner of China's ancient history of academic development;it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promotion.This trend is not a coincidence,which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detection of forgerie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 thinking.These three factors are becoming important reason for its rise.

Suspicion;Tradition;New culture movement

K09

A

1008—4444(2011)04—0042—02

2011-06-02

常城(1987—),男,河南唐河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古史顾颉刚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是我的运气不好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视角转换与史实重建——第二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沉默的尊重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