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2011-08-15王益勇

大众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业居民

王益勇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王益勇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深层次开发旅游业的基础。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的消亡和变异的几种情况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国家的经济和旅游业正迅猛发展,不仅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促使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旅游景观;资源

(一)引言

旅游景观资源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全面开发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必须重视旅游景观资源保护。因此将旅游发展与旅游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良好的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吸引游客的“资源”, 待旅游系统运转后,必定给当地社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影响的大小又和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性质相关。

(二)旅游景观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

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只要对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虽然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千差万别,但这种需求的共性可用两个词概括:“求美”“求异”,纵向上对遥远的古代遗迹充满敬仰、横向上为异地的奇特环境和事物流连忘返;对美的本能追求使人们面对自然造化的优美景观心旷神怡、对体现人类追求、凝结人类智慧的人工创造物一往情深。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就使得旅游资源构成要素涉及大千世界各个方面,表现形式也林林种种各不相同。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有形的山水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民俗风尚。

2.区域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地球上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是人们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进而产生旅游需求的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区域差异性才有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并形成向某个方向的旅游流,而这个旅游流恰恰反映了该处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等环境具有的吸引力,对于目的地居民来说司空见惯的地理环境也就成为旅游资源了。二是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所吸引的旅游者同样具有区域性,也就是说同一种旅游资源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大,而对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大或根本就不具有吸引力。国内一些学者将此种特征也称为旅游资源的吸引定向性。

3.不可移动性

是指旅游资源的实物本体不能朝向旅游者移动。在关于“旅游”的定义中,几乎所有学者都用“非定居者”“离开通常居住的地方”等词汇来说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实际上已经隐含着作为旅游活动最核心内容的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换句话说,正是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才决定了旅游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现象必须表现出暂时的和异地的特征,否则,将从根本上消灭了旅游者。当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出售时,旅游资源乃至于旅游产品的实体空间位置仍不能移动,消费者买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一些旅游资源被作为微缩景观或复制品等搬往异地展出,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这种微缩景观或复制品等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异地旅游者前来参观,则它实际上已变成另一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主题公园、博物、展览,如深圳锦绣中华、世界大观等),但无论从实际效果、参观者心理感受还是从它所具有的生命力来看,都无法与原物相提并论。另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异化”了的资源只成为当地人所参观利用的一般休闲物,已经不属于旅游资源了。

4.时间性

旅游资源的时间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时间的季节性。是指同一地理环境随季节的变化在某一特定时段出现某些特殊景观或特别的体验感受适合于旅游的现象。这一特征在自然旅游资源表现的比较明显。例如中低纬地区和高海拔冬季的冰雪、树挂景观、北京香山红叶景观在深秋季节的几天里匆匆而过;黄山的云海瀑布只有在夏季多雨时才会出现;一些滨海地带凉爽湿润的气候特征只有在夏季才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一山有四季,四季各不同”、西湖十景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物命名就反映了气候变化的景象。旅游资源的这种时间性特征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和旅游流的季节变化。

(2)时间特定性。一些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一行国家和地区传统的节庆,已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 4年一届奥运会已成为旅游吸引物,将大批旅游者从其惯常居住地吸引到奥运会主办地,或参加开、闭幕式及奥运会相关文化活动、或观看体育比赛、或趁此机会游览奥运会主办地的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景点。每当欧美国家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来临,大批的旅游者都会蜂拥而至,加入到各类彩车为纽带的游行队伍中,与当地居民一起狂呼欢跳;每年农历8月16钱塘江观潮也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地和外国人前往观看。某些以气象为主要要素构成的景观在一日之内的某个特定时间才出现,如日出日落,

(3)时代变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人们旅游需求的程度和类型,同时也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及其范畴。现代旅游业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旅游资源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和因素,今天也可以成为旅游者参观的对象,例如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废弃的矿井、监狱等;现在不可能实现的登月旅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成为大众旅游项目。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业的竞争以及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失去吸引力甚至逐渐被遗弃,新的旅游资源也会不断诞生。国内许多名噪一时也创造过辉煌业绩的主题公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说明了这一点。

(4)组合性。一个孤立的构景要素或一个独立的景点是较难形成使旅游者离开其居住地专程前往游览的吸引力的,总是复杂多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要素组合构成足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所谓要素组合是指由构成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以不同的形式和比例组合而形成各种景观。例如以河流为主要要素的景观,如果没有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植被、飞桥高阁的建筑以及沿岸的民俗民风、古代遗址、栩栩如生的造型地貌伴以绘声绘色的民间传说,仅仅是一条河流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在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中,一般以主导因素或起纽带作用的因素来命名旅游资源。

(5)不可再生性。能再生的旅游资源往往能够复制,将不会成为恒久的旅游资源。

(三)关于如何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和管理这些外在化的旅游资源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就是指在旅游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

1.社区参与旅游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当然首先是基于当地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也就是说,旅游业只有首先保证属地社区的利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民族地区居民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旅游开发,更重要的是自身得到发展,是如何永久地摆脱贫困。事实已经证明,纯粹经济性的旅游发展观是短视而片面的行为。健康的民族旅游必须确立新的发展观,即社会性的发展观。它的核心是具有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即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使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活动中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并汲取他们的意见,充分体现民声、民情,增强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保证当地社区的利益。

2.社区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

社区是为游客提供新鲜感和亲切感的必要基础,是游客体验旅游生活的重要区域。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在吸引游客的要素中,除了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必备的硬件条件外,当地人的文化素质、文化背景,特别是当地人的生存状态,也是吸引游客流连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民族地区,旅游社区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民族旅游的基础,社区文化特色是民族旅游开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旅游社区文化特色的展示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以恰当地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这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卖点。社区是其“文化的容器”,没有了原居民参与的旅游社区就成为单薄的文化空壳,最终也会被游客所抛弃。同时,游客通过贴近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体验,丰富其旅游经历。

3.社区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旅游业的开发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地区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诸如外来文化的进人使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从而造成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基础受到影响;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社会不公现象突出,内部矛盾被激发,使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意识逐渐弱化;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存成本增加,欺诈、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时常发生,使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不安全感增强。相反,若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极有可能有效地抑制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并充分享有旅游业带来的利益,他们切身感受到旅游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其次,旅游者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并感受风俗习惯,显现出社区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此外,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群体凝聚力与归属感得到强化。

4.社区居民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并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吸引物。然而,大批游客的进人,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使民族地区得到完美的发展,旅游业的开发,造成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负面影响。究其根本原因,没有吸纳当地居民的参与是主要原因之一。当地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真正主人,长期与这片土地相生相亲,是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的最主要成员,对其生态规律也最为熟悉,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另外,民族地区居民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民族文化的内涵体会最深。民族传统文化往往通过村寨建筑、构筑物、传统工艺品、服饰、家居、饮食等物化形态的民俗以及生产过程、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歌舞、游戏等非物化形态的民俗得以全面、系统的展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赖当地居民,民族地区的旅游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并且社区居民随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参与程度的提高,将会逐渐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性,保护意识也会日益增强,形成人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1.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的现状

旅游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在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旅游业已经被众多民族地区列为主要扶贫途径之一。而民族地区由于社会教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资本积累不足等原因,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还很低。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时常发生产权纠纷、资源破坏、旅游地形象受损等现象。

例如,宁夏不少地方为建设旅游设施,竟在古老民族建筑的四周大建高档宾馆,使周边环境极不协调,对古老的民族建筑造成破坏,有不少当地居民对此提出质疑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但均未被采纳。另外,在很多地区,社区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并采取各种不理性手段,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云南沪沽湖居民为迎合游客的现代消费需求,以各种手段捕捞裂腹鱼,导致特有物种处于濒危境地,大面积占据自然湖泊岸线形成所谓度假区、观光地,引起湖区水源污染,更有甚者,建造用于发展旅游业的高达三层或四层的木楞房,使社区四周的树木锐减。

2.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利益分配的状况

在旅游发展初期,往往受“谁投资谁受益”政策的影响,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旅游获取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且,当社区居民与政府及开发商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又总是以牺牲社区居民的利益来维护政府及开发商的利益。

(五)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1.必须继续强调,实施旅游必将对民族社区旅游景观资源产生负面影响。如何使这种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共同的责任,也是民族社区科技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

2.旅游景观资源的脆弱性,加强对旅游区环境容量的研究,对该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更为重要。

[1]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M].民族出版社, 2007.

[3]贾银忠.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

[4]吴忠军.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唐德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F590.3

A

1008-1151(2011)04-0202-02

2011-0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研究——以桂黔湘边区为例”的研究

王益勇(1983-),男,湖南安化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业居民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石器时代的居民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高台居民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