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校内医院的改革发展
2011-08-15汪美玉
○汪美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浅议高校校内医院的改革发展
○汪美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从我国目前高校医疗的现状出发,以提升高校校内医院医疗水平、维护师生健康为目的,提出了完善校内医疗改革的一些措施。如完善校医院门诊部的管理,建立、完善OTC药房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增加学校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等。
高校医疗改革 医保 校医院发展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医疗改革,随后在1992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进行医疗市场化探索的必要性。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则标志我国医疗改革进入加速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力求有效减轻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前,高等院校内的医疗制度改革也随着总体医改的深入而不断推进,高校校内医院能否适应医改后的新环境、能否健康发展,是事关高校和谐建设、事关高校稳定发展的大事。高校医院的改革方案除了要与全国医疗改革制度的战略思想相联系外,还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因此,高等学校校内医院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大目标,站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从健康卫生入手,力争有效地坚持与发展。
一、当前高校医疗现状简述
1、高校医院处境艰难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校医院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但其却控制着学生的转院权,对于在本院不能治疗的学生,必须经校医院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才能转诊至社会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否则治疗费用不予报销。这样,校医院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就很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通过调查,学生意见最大的部门就是校医院,学生普遍对校医院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感到不满。而面对学生们的诸多指责,校医院也有苦衷:在近些年“看病贵”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背景下,校医院有限的经费成为限制其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校医院对学校负责,不能超支太多,于是只好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2、高校财政不堪重负
如今拨给各学校公费医疗的总额是10多年前制定的,从1998年扩招到现在都未曾改变,这就直接造成扩招规模与人均医疗费用呈现出显著的负向联系。此外,对于未纳入公费医疗体制的重病和特大疾病来说,出现几个患重大疾病的学生,其治疗费用不但可能花光国家拨给学校的所有公款医疗费用,而且还要占用学校的教学经费。可见,大学生的公费医疗已经成为高校的财政负担。这也是前些年高校一度将高校医院随学校后勤纳入社会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3、高校医院医疗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由于经费有限,各高校医院治疗水平低下:一是医疗设备少、旧。大型设备大多只有X线机、心电图仪、B超等,有些甚至是大医院淘汰下来的旧设备。二是校医院缺乏高水平的医生。三是校医院配备的药品单一,治疗效果不好。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学校又要求承担医药费的大部分,所以校医院购药的首要标准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校医院配备的基本上是价格低廉的药品,市场上价格较高、效果好的药品极少配备。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医院难以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4、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低
如前所述,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每人每年享受几十元的公费医疗。面对这一有限的经费,各高校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学校将国家拨的医疗费用全部发给学生,不再承担学生的医疗保障;大部分院校则采取“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负担医疗费用。这样的制度设计,基本属于“低标准,全包式”。据笔者调查,学生在校医院治疗,大部分学校采取直接免除比例不等的费用,免除比例高的是学生仅交挂号费,药费全免;免除比例低的学校仅承担20%的费用。对于最高报销金额各个学校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是几百元,有些学校是几千元,有些学校规定不能超过10万。对于患上重大疾病的学生来说,这点钱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大批的计划外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以及民办高校的学生被完全排除在公费医疗之外,没有购买商业保险的同学由家庭承担其疾病风险。在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少数学校采取学校与学生共同承担商业保险费用的鼓励措施,大部分学校则是采取学生自愿入保的原则。目前,自愿参保的学生比例低,而且商业医疗保险的最高报销金额在2—6万之间,保障水平低。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医疗现状总体不容乐观,问题已经极为突出。因此,对校医院的发展、完善,对其服务与管理的提升已成为高校医疗改革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医改后高校门诊部的管理
作为校医院的窗口,高校门诊部在医改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校医院门诊部应主动适应医改,切实提高医疗质量,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加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写好、保管好病历。鉴于新医改的特点,相对过去而言,医保部门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必然经常对全市的医保过程进行监督。这就要求各高校门诊部必须书写好病历、保管好病历。病历是记载疾病发生、发展和转院的医疗记录,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病历中能够反映病情诊断、发展与治疗效果,同时更能观察出用药是否合理。校医院门诊部的临床医生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地书写病历。在书写病历时必须做到术语准确、字迹清晰、词句通顺、排列有序。描述阳性体征必须确切,对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也要列举恰当,诊疗过程必须重点明确,依据充分。只有从写好病历、管好病历做起,加强管理,各高校门诊部才能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提高医疗质量。
三、建立完善OTC药房
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医药分离和非处方药(OTC)药房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校内医院应顺应这一形势,抓住OTC市场机遇,尽快建立OTC药房,发挥其职能作用。高校医院设立OTC药房,是为了适应国家药品管理模式改革和高校后勤一体化的需要。它既能保障广大师生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又能实现用药的经济性,切实减轻国家和个人的负担。现在各高校校内医院职工的薪资福利与学校教职员工是完全一致的,都享受着国家财政拨款的待遇。目前各高校正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后勤服务方面的重大改革。OTC药房的设立和发展顺应了医疗和教育改革的要求,采取医药分开、区别管理、减少医务人员的方式提高竞争能力,改变过去依靠处方发药模式为直接向病患人群服务,由非赢利性的福利机构向社会零售企业转变,最终能有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
四、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成功的医疗改革离不开对医疗人才的培养。校医院的医务人员与医院相比,不仅学历层次偏低,而且接触的实际病例较少,这些都是制约高校医疗质量提高的障碍。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得到了阐明,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皆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医务人员如果不加强学习,势必裹足不前,跟不上医学的发展。高校门诊部要想提高医疗质量,就必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如选送服务意识强、有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肯努力钻研业务的医务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回来后可作为技术骨干带动周围的人。原则上,医务人员在晋升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前都必须先进修。另外,应注意做好引进人才的工作。对于返聘的医务人员也应加强管理。由于返聘的医务人员不存在晋升工资和晋升职称的问题,就很容易使一些返聘的医务人员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返聘的员工,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应采用激励机制,使返聘人员的利益与门诊部的发展息息相关。医改以后各高校门诊部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五、全面提高学校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1、提高信息化与基本建设的水平
信息化与基本建设水平的高低是新型校医院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第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即必须加强医务人员使用现代化信息服务技能的培训,如就医费用结算方式、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的电脑使用等各种基本技能,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数字化的社区卫生服务。而提高校医院基本建设和服务水平则要求高校医院除在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医疗消费方面下功夫外,同时还需要添置必需的医疗设备,如心脏工作站(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护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护仪)、血气分析仪、胃镜等设施。还要改善医疗环境、医疗氛围。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方面,都可能造成患者的流出。改善环境,使诊疗室、病房变得温馨怡人,每个窗口的医护人员都笑脸相迎,让患者在医院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高校医院的医疗服务真正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品德教育与素质培养
良好的医德是发挥公费医疗效益的重要条件,这不仅是防治工作的需要,而且对创建学校精神文明、对学生日后踏上工作岗位,都将发挥良好的作用。
总之,随着医改的向前推进,各高校内部医院必将面临许多新问题。校医院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顺应医改的形势。另外,对于任何一个医疗机构而言,医疗质量都是发展的生命线。在医改的大形势下,各高校门诊部只有大胆贯彻管理改革,求质量、求人才,才能有一个稳定的优化的业务结构,才会开创出高校医院服务师生的新局面。
[1]胡月:江苏省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提高医保水平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Z].1998.
[3]梁万年主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钱美华:高校门诊部在医改后的定位与管理[D].上海水产大学,2001.
[5]申红:高校现阶段医疗改革探析[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08.
(责任编辑: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