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思考
2011-08-15李树伟
○李树伟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内蒙古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思考
○李树伟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必要性和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内蒙古实现构筑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打造东北亚经济网络中心和建成国家生态型能源重化工高端产业基地提供决策参考。
内蒙古 生态经济功能区 战略
内蒙古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能源基地。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内蒙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生态代价,致使内蒙古境内诸多人地系统脆弱区出现生态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对于内蒙古实现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生态型生产方式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着重解决生态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生态型无碳化、零排放生产的问题和技术进步下的产业高端化问题,完成和实现内蒙古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化、追随型经济向先导型经济转化、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转化和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转化,总体上跃升内蒙古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拥有国际话语权。
一、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必要性
1、生态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通过解决生态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实现人、经济、环境、生态的共生、共赢和共盛。经济运行若依靠“环境透支”与“生态赤字”来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称之为“生态环境泡沫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结构失衡。内蒙古是一个资源富集区,但同时也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长期以来,内蒙古采用的是缺乏高科技支撑的粗放型、自然资源和生态掠夺型生产方式,具体表现为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承载力越来越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加剧。内蒙古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原因在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初始扰动通过正反馈而被不断放大,最终则极大地偏离了平衡态,突出表现为生态经济结构失衡。其表征是生态恶化,即经济发展的非生态可持续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现象加剧,土地退化严重、草场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解决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首先要搞好自然生态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其次要有利于自然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社会,而且使人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自然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赢和共盛。
2、生态型无碳化、零排放生产问题
生态经济功能区首先要实现生态型生产,工业上实现零排放、无碳化,使碳单质和化合物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得以消耗、再利用,农业则立足生态实现再循环再利用。生态型经济功能区要求人类必须做到政治生态化,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努力实现工业生态化、农业生态化、资源节约化、能源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城市生态化;生态经济功能区要求实现生产生态化、消费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文化生态化。具体工业上实现废物、废气的零排放,变原始意义上的废物为资源,并循环利用,拓展和改进原有产业链条,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实现物质、能源、二氧化碳等废物的闭环式循环产业链,实现无碳化生产,在节约资源、集约生产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生态。农业上要求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逐级递推的农业生产闭环系统。
3、技术进步下的产业高端化问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进入知识文明的社会。全球的科技浪潮经过了蒸汽机技术对经济社会的线性推动,电气、电子技术对社会的平面作用、信息化对社会的立体渗透,正在迎来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为代表的先导性技术和产业的高度融合、交叉、全方位的渗透,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高度渗透形成社会复合资本。生产要素实现全球化配置,以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试图对全球产业链进行分工,将中国等后发国家置于产业链的低端,成为他们的能源、制造、加工基地。内蒙丰富的资源正在吸引着先发国家的眼球,因此我国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意实现产业的高端化。而生态型经济区正是高科技、高创意、高社会效益、高附加值的先导产业集群的孵化器,通过构建生态型经济功能区一方面可以使内蒙古自身产业高端化、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自身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高端化;另一方面可以辐射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地区,使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成为我国的资源供给、原材料加工地。
二、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与“四个转化”
1、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化
资源经济是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劳动、土地等一般物质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物本经济和消耗型经济。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支撑下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创新,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是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其目的是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型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实现资源经济向生态型经济的转化。
2、追随型经济向先导型经济转化
内蒙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处于追随性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其思维形成了定式,产业与技术追随和模仿中东部地区。又因其资源状况及地理位置与山西和东北地区相近,其经济发展或资源开发易受山西和东北地区的影响。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内蒙经济社会发展的追随性。构建全国生态型经济功能区,可以竖立和宣传内蒙模式,形成品牌效应,率先实现科技、创意支撑下的生态型生产,实现经济由追随型向先导型转化。
3、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转化
内蒙古与俄、蒙接壤,蒙古地下资源非常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钨、萤石、铅、铜、铁、石油等80多种矿产,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由于内蒙古与蒙古同根共祖,在内蒙打造中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将更有利于吸附俄罗斯和蒙古的资源,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的经济交流,将俄罗斯、蒙古的人才、丰富资源为我所有,通过产业的升级和高端化使俄罗斯、蒙古处于产业低端,实现资源供给地向资源吸附地转化。
4、实现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转化
环境保护的口号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的保护阻止了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与进一步恶化,但仅仅进行环境保护却只能使环境停滞,不会使环境提高和改善,因此必须进行环境生产。鄂尔多斯棋盘井生态园利用处理过的疏干水进行绿化和人工湖的建设,每年节约水费600万元的同时绿化了一方地区、美化了一方环境。蒙西工业园用二氧化碳生产PVC异型材料,改善了环境。此类事例证明,仅仅进行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必须进行环境生产,使生态型经济区实现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的转化。
三、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1、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第一推动力,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化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从而很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少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在生产中,采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实行从源头采购到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全程防污、洽污的办法,把污染最大限度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从而保持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并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构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
推进生态经济的建设,应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因此,对发展生态经济的企业、项目,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调整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费用全部给予税前扣除;对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对购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全部抵扣,并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税收优惠;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使用废弃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予以免征相关税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区别对待,科学合理地制定草原生态补偿办法、范围和标准。二是根据草原生态保护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补偿标准的可行性。三是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四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保障生态补偿制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建设先导生态工业园
先导生态工业园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先导产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先导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之后,以具有先导性的生态经济为导向,使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先导生态工业园主要功能体现在绿色经营功能、辐射带动功能、高新技术孵化器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四个方面。以先导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先导生态工业园,通过对老工业园区产业技术严重落后、布局明显不合理的部分进行生态化改造,淘汰了技术落后、互补性较差的产业类型,增加了技术先进、互补性强的产业门类。通过这种改造,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构建互补的生态工业网链,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减排效果,在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尤飞、王传胜: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3).
[2]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刘会军、傅小锋: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方法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
[4]田艳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
[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调研组: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探索——关于鄂尔多斯模式的思考[J].求实,2008(10).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