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影响、困惑及解决措施

2011-08-15雷磊华

当代经济 2011年13期
关键词:新生代城镇城镇化

○雷磊华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镇地区、城镇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的城镇集聚、职业转变、社区融入、社保制度覆盖等等都贯穿始终,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人口红利资源要素。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转变,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步替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主体。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大约在1亿以上,而且这一庞大的数字仍以每年1500万的速度增长。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影响及其路径已经被广泛重视和研究探讨。

在我国,传统的二元分割经济体制与现阶段的城镇化深入相互激荡,并且这一矛盾在现行的体制下要得到有效解决仍然是路途坎坷。相对于国外户籍管理一般只具有民事登记和统计人口信息的功能,我国的户籍制度却与就业、医疗、保险和教育等利益紧密挂钩,诸多的附加利益和户籍管理一起,形成了城乡人口等级分明的二元结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城市农民工身份和职业角色的背离以及非城非乡的身份之惑,因此,在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枯竭的状况下,他们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从经济增长角度上看,这是一个不小的浪费。

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影响

1、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规模经济

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城镇化经济时经常忽略城镇人口密度这一极其重要的变量,而将重点放在城镇的区域扩张和劳动力的数量转移上,片面追求城镇化率。在实际的市场中,市场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给定的收入下,城镇人口密度越大,单位消费成本越低,单位购买力越大;城镇人口密度越低,单位购买力越小,其规模经济也就无从体现。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3.7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高速增长和发展,城镇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2001—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因此,中国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是一种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口的城镇化。虽然我国的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断扩张,但是人口却没有相应地大规模向城市地区迁移,造成目前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在未来几年,我国将还会有一亿多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农民工,会有几千万个家庭在城市居住,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满足这些人的消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创造巨大的内需。如果在此基础上,不片面地追求行政区域的扩张,而是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就能极大地提高消费效率和就业率,进而创造高效率的市场规模经济。

2、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讲是要靠城镇化进程来拉动,靠推动城乡一体化来解决。我国是城乡二元结构非常典型的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的自由迁移,也导致了农民工流动和迁移过程的分割。这既造成了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压抑了城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城乡生产要求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不利于传统农业的改造。在我国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出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根据刘易斯城乡二元经济的理论,农业是传统的低生产率行业,工业和服务业是高生产率行业,相对于农业收入的低附加值,从事高生产率行业能带来更多的收入,而要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话,只有把人从低生产率行业转移到高生产率行业,从而提高收入。推进城镇化发展,带动企业向城市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资料显示,约有58%的农村劳动力在镇域范围内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当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务工农民工的主体,其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一供需平衡的根本动力。

3、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由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由城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但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和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滞后直接导致了第二产业的产能过剩,内部需求不足。虽然依靠出口可以缓解部分产能过剩的压力,但是在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经济复苏缓慢、需求疲软的现状下,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均为40%~55%,发达国家为60%~75%,而我国只有24%左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潜力没能充分发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可以促进他们提高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增加第三产业就业率,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而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又维持了较高的投资需求,进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消费、投资、需求同时拉动的转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相比国外发展中国家60%和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率,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如果人口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他们的融入将会带动一系列包括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大量需求。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面临枯竭,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消费需求人群和定居市民,客观上推动了产业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4、提升劳动者素质,融入城镇社区

当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由于他们就业所需的各种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严重不足,只能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城镇与乡村的“边缘人”。不可否认,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具有比第一代农民工和非进城农民更高的自身素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带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所决定的一些特质,包括行为习惯没能融入城镇管理、公共道德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等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深化调整、新兴产业不断兴起,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城镇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代表着现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现代化洗礼和熏陶后,必然能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全面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困惑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困惑,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具备了更高的素质,对职业有了较高的期望值,但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较低,并且物质和精神享受意识较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都更加接近于城市市民,渴望融入城镇,希望和城里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和城市公共服务。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特别是户籍制度)的约束,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在城镇中找到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挣扎摆脱农民身份的过程无法和融入城镇、实现市民化等同起来。

1、户籍制度和住房问题成为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硬性“壁垒”

当前,虽然许多地区都在积极举措推进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但是如果由户籍制度衍生而来的就业、医疗、保险、教育等制度仍然和户籍制度相挂钩,那么户籍制度就依然束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以及就业。人为制度差异使得他们在就业、社会保障、培训以及子女教育方面遭受着区分和歧视。另外,新生代农民工要在城镇里生活工作,就必然面临着住房问题。据全国总工会2009年的调查显示,现阶段农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积仅4平方米,并且大多数是住在工厂宿舍或者城中村等条件艰苦的地方。这种漂泊的现状足以破碎他们融入城镇的梦想。就目前动辄上千上万的房价而言,就算房价调控措施频频出台也无法拉近他们现实和梦想的距离。相对于户口构筑的身份壁垒,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住房壁垒更是难以逾越。

2、收入低、成本高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困境

2010年,深圳总工会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仍大多就职于制造、建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级技工比例极低。其月工资平均只有1800元左右,仅为深圳市在岗职工的一半。收入偏低的直接结果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处处受到擎肘,婚姻危机、住房危机、子女教育危机等等随之而来。除收入低之外,他们如果想在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就不得不面临另一个困惑:成本高。这种成本主要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开支、文娱开支、子女教育开支等等。特别是子女教育开支,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调查显示,农民工有三分之一的消费支出用在了子女教育上,其所占比例令人震惊。

3、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保障机会、子女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层出

作为我国劳动人口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素质欠缺,就业保障缺失,并且在现实的就业中饱受着工资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等不平等的际遇。在子女的教育机会上,不平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子女缴纳高额择校费、中高考回原籍、公办学校推脱、民办学校师资不足等等都无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由于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选择把子女放在老家由老人或者亲戚看护,这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令人不安的现状。此外,在心理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社区融入困难、人际交流缺乏、城镇居民歧视、就业培训机会贫乏等都是不可不考量的重要障碍。

综合上述困境不难看出,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过程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负面压力。但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又是不可避免并应该积极推进的一大举措。因此,我们在展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这一历史必然的时候,就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并且积极寻找解决之策。

三、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具体措施

1、多措并举,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物质能力

安居才能乐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最为基本的措施。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资本积累贫乏,因此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实行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健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覆盖面。除住房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也是提升其物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偏低与其用人单位和自身能力相关,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分行业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当地在岗职工工资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计算。就目前全国各个城市来说,其最低工资标准大多数是统一划分,这对于从事高附加值行业的农民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职业素质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2、循序渐进,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制度能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现阶段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深程度的必然措施。在中央提出现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这一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制度举措应该包括:第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医疗、保险和教育等福利保障体系;第二,降低中小城镇和小镇准入门槛,增加其吸纳能力;第三,采取积分等方法,推广中大城市的居住证制度,拓宽容量;第四,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制度的支持力度;第五,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福利等方面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以人为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就其根本来说,也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工人群体,其利益诉求也逐渐被社会和政府所密切关注。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分配党代会、人代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名额,重视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其次,保障他们的利益诉求渠道,认真处理其权益诉求;再次,推行精神文化关怀体系,由政府、社区、单位共同参与,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

[1]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

[2]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中国职工教育,2010(8).

[3]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

[4]陈慧飞:农民工城市住房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5]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6]严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6).

[7]盛来运:农民工的城市化及其政策建议[J].中国统计,2010(5).

[8]程诚、王宏波: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0(7).

猜你喜欢

新生代城镇城镇化
“新生代”学数学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文化边城镇远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