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东亚两强如何相处——访日本现代中国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宏伟
2011-08-15刘清敏于洋
本刊记者 刘清敏 于洋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历史上曾有过长期的友好交流,但也发生过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半个世纪的深重灾难.进入21世纪,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强国,双边关系不仅关系到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而且对全世界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和日本如何相处就成为举足轻重、引人瞩目的问题.日前,借日本现代中国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宏伟来连在 "一校两院"大讲堂讲学之机,本刊就此问题采访了他.
赵宏伟,辽宁沈阳人,1975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工作,1986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杏林大学和法政大学任教,从2010年起,担任日本现代中国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日本大学的华人教授,赵宏伟发表了多部日文版的研究中国的专著,近年来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期刊上发表论述中日关系的论文,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研究中日关系的专家.
本刊:您认为中日关系的现状如何?
赵宏伟:现在中日关系的总体格局可以说是情冷、政温、经热.两国外交的特点:中国对日外交是友好外交、东亚一体化外交;日本对中外交是距离外交(跟中国保持距离,不搞亲亲密密)、问题外交 (总给你搞点问题,以便保持距离)、悲情外交(弄得好象中国欺负日本)、樱花外交 (日本人理解樱花虽然开得很美,然后一下子落得干干净净,是一种悲情).
日本每年都搞舆论调查,对中国的亲近感1992年前基本都维持在70%-80%还多.现在是多少呢?据今年震前最新的日本政府及日本各大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80%以上的日本人表示对中国无好感或不信任,只有不到20%的人对中国有亲近感.近年来中国媒体也搞民意调查,对日本不喜欢或讨厌的比例达到50%-60%.
本刊: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的特点和传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赵宏伟:是的.民间友好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关系非常特殊的方面.虽然中日1972年才建交,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两国民间各种团体之间的友好关系,实际上一直是很亲热的.在中国有中日友好协会,在日本有日中友好协会,而且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这个组织的存在,这个传统是源远流长的.现在中日之间存在的感情冷淡,主要责任不在中国而在日本反华派.我在日本看这种现象要多一些,每次都是他们先挑起问题,今天提出一个钓鱼岛,明天提出一个天然气,后天又就历史问题说事.中国从来没有,都是他们先跳出来闹的.他们为什么跳出来闹呢?因为他们想把中日关系搞坏.搞坏得有理由,于是他们经常制造一些问题,为感情上对中国的反感找理由,这些理由找常了就让日本人信以为真,形成了恶性循环.
日本一直把美日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跟别的国家关系不能超过美日关系,如果超过了美日关系,他就害怕美国不高兴.这既是一个理性的判断,也是一个感性的习惯.原因当然有日本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需要,另外也有美国对日本的一些正面的好处或者负面的压力.日本把对中国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摆在第二位的,原因既包括日本国内的政治变化,也跟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有关系.日本人在感情上对中国有一种嫉妒心理,对本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们要同中国竞争,要想尽各种办法、从各个方面压中国一头,他们很怕被中国看不起,这种心理非常强烈.在他们看来,美国看不起他们是当然的,但中国看不起他们,心里这个弯就转不过来.这个心理很复杂,因为他们看得很清楚,中国已经越来越强大了,这不是他们愿不愿意的事情.但他们就是有一种嫉妒心理,希望中国永远不如日本.
本刊:中日作为近邻,不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看,都是和则双赢,仇则两败,怎样才能增进友好的感情呢?
赵宏伟:是的,温家宝总理会见日本人时总要说的一句话,就是搞好中日关系对双方都有利,要双赢.现在感情这个障碍非常大,怎么克服它呢?对中国来说实事求是就可以了.怎么实事求是呢?国家的相处和人与人的相处是一个道理,对于日本那些有嫉妒心理、感情上过不去的人,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总比跟他们吵架要好得多.这种所谓的精神安慰,当然用不着虚假,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日本在很多方面比中国先进,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就行了.
我觉得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建设有很多应该向日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堵车问题.2008年在北京我就讲过这个问题.北京那时候有350多万辆车,日本东京是700多万辆,人家700多万辆车都跑得开,你350多万辆比人家少一半,就跑不动了.有一种观点说大力加强公交系统,这样就能减少车辆.我说这不可能.即使地铁和公交系统再发达,有钱能买得起车的人还是要买车,不可能因为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买车的人就少了,比方说年轻人不可能带着女朋友乘公交车谈恋爱.所以,交通系统的设计是关键.北京是典型的例子,350多万辆车只能跑三条路:二环、三环、四环.这三条路修得够宽了,可是全北京350多万辆车一出门都上这三条路,怎么跑得开.中国的城市交通总是搞干线设计,干线就那么几条,能跑得动吗?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应该向日本学习,搞成蜘蛛网式的交通,这样才能解决大问题.
公共交通的运营管理也是中国要学的.中国的公交汽车、地铁企业都亏损,由政府补贴.而日本的公交汽车、地铁没有政府倒贴,都是政府的税收大户,员工工资也很不错,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都是首选.日本公交车也是低票价,为什么人家就能挣钱呢?因为日本公共交通着眼于整个系统的开发,以车站为中心形成一个商业、居住圈,主要的车站都有车站大楼,从车站的出口一出来,就进入一个像咱们的太平洋百货那样的大商业中心,有的出口直接通到饭店,或直接到高层的OFFICE,这些为公交企业赢得了不少利润.同时,交通系统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车站选在哪个位置合适,包括周围有没有学校、医院、动物园等,这样就保证了不仅早晚上下班有人坐车,而且平时也有一定的客流量,乘客感到非常舒适、方便、人性化.
日本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从地上到地下,以城市为题目我们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欧洲、美国我都去过,我的感觉是整个城市服务系统,从设计、运营、管理到赢利,日本是世界第一,欧洲、美国都不行.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些东西学了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成本很低,请日本顾问尤其是退休的顾问花不了几个钱.我们请日本人来当顾问他会很高兴,这对于扭转他们感情的嫉妒心理,改善中日关系也非常有好处.
本刊:钓鱼岛、东海天然气开发是中日关系中的两个焦点问题,普通民众对此都很关注,您是怎么看的?
赵宏伟:关于钓鱼岛问题,咱们经常只说一句话: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除了这句话得说,还要说国际法,我讲国际法就让日本说不出来话了.他们说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我说对不起,冲绳都不是你的,钓鱼岛怎么会是你的.我说冲绳不是日本的,是根据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包括他们以后同美国签订的旧金山合约,那里面所有的规定都说明冲绳不是日本的,而是美国的委托统治地,你们怎么能说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你们别忘了日本是战败国,战败国的领土由战胜国决定,日本是接受了这个条件才投降的,而我们中国就是战胜国.所以必须要从国际法上把话说清楚,不说清楚就会弄得他们好像有理似的,反过来说中国抢他们的领土.
对渔民到钓鱼岛捕鱼,中日之间有一个法律叫中日渔业协定.这个渔业协定规定划出一片海域,由政府颁发捕鱼许可证,中日的渔民都可以去捕鱼.这个协定执行起来经常出现问题:一是在划出的这一片海域之外不能捕鱼,否则就是越境,不是指越国家的边境;二是捕鱼的时间、数量、种类都有规定,要有利于保护资源.这次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就是中国的渔船超越那片海域12海里.出了这种事怎么办呢?中日渔业协定规定得很清楚:第一,中国和日本各管本国的渔民,不管对方的渔民;第二,发现对方渔民确实违法的时候口头制止,然后通报对方国家处理;第三,需要临时抓人也有规定,抓了以后迅速取保释放,还给对方国家.
可是日本政府不仅扣了中国渔民的船,而且抓了中国渔民,还要按日本国内法审判.中国当然急眼了,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你们抓中国渔民按日本国内法审判,如果中国容忍就等于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了,所以中国强烈抗议.后来我写文章在《环球时报》刊登,指出这不符合中日渔业协定,日本国会议员也在自己的网页上发表了中日渔业协定,最终日本不得不败下阵来.
对东海天然气问题,现在中日的共识是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共识在中国国内受到很多批评,认为对日本太软弱;在日本国内也受到很多批判,觉得对中国太软弱.我认为达成这个共识的目的不在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为了避免新闻炒作,特别是领土、领海的权益问题,一旦被炒作起来之后解决很难.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实际东海天然气不是很多,中国20多年已经投资了100多亿美元,如果中日共同开发的话,日本出50亿,中国省50亿.日本人不傻,你开发20多年花了100多亿美元,让我给你出50亿,我吃饱撑得了.抽出的气卖给谁?因为有日本海沟,输气管拉不过去,只能拉到中国,而且中国输气管都拉好了,出了气都是中国拿去用.最重要的是投资,中国是国有企业,东海天然气即使不挣钱,也要投资开发,有气就行;而日本是民间企业,不赚钱是不会投资的,日本政府现在预算赤字,财政弄得一塌糊涂,如果真搞共同开发日本会陪个底朝天的.东海天然气实际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本刊:根据您的研究,您预测中日关系将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赵宏伟:从整体上说,我觉得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好.因为从消极的角度来看,现在是最坏的状态了,不可能比这更坏了.第二还是邓小平讲的,最重要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和各个国家的关系当然不会越来越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存自己的实力.第三就是事在人为.我觉得主动权在中国手里,不在日本手里.
鉴于历史经验和客观现实,中国对日外交还是要遵循老祖宗的话,就是 "以德报德,以直抱怨".何谓以直报怨?第一,中国要动员所有的公共外交力量,公开地与日本精英和日本人民论清是非曲直.不仅要运作中国的媒体,而且还要运作全世界的媒体把事情讲清楚,到底谁理亏、谁理直.现在中国跟南海那些小国包括和日本的关系,弄得好像中国理亏,似乎中国在欺负他们.所以,中国要加强公共外交,不能怕说清楚了伤他,其实不说清楚更伤他,而且还会伤你自己、伤全世界.第二,构筑国际学术框架,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论清是非曲直.比如广招学者定期召开东亚领土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学术平台上,日本才有可能认理;尽管只能达到心服口不服,或心虚口不服的程度,但他今后也不敢再吵闹了.以直报怨,论清曲直,就可以管控住中日关系中的问题,使之不被炒作者恶用.
何谓以德报德?简单地说,就是互相帮助,但它是一种有公共机制支持的互相帮助.比如说,支援日本救灾,除了赠送东西之外,中国可以动员友好省市采取对口支援的办法,搞几项重建工程,那种公共外交的影响力就大不一样.以德报德还可以借鉴国台办的经验.比如说,以中央和地方的中日友好协会为平台,为日资企业和留学生排忧解难,把工作做到他们本国的领事馆前面.这样的有机制的以德报德,树立的是国家泽及四海的亲民形象,增进的是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西方媒体的恶意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