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2011-08-15王鹤岩仇念海孙明明
王鹤岩,仇念海,孙明明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王鹤岩,仇念海,孙明明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潮和派别,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促使许多学者开始思索和寻求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这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马克思生态思想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绿色运动和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对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的不利,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的思考。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当代西方生态学、系统论及未来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的盲目生产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和尖锐,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实力对全球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从而转嫁其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后果,致使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乃至导致全球生态危机。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人们积极地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绿色运动。“绿色”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维护生态平衡的生物学意义;二是指区别于“红色”、“黑色”、“白色”的政治意义,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力量。由于绿色运动主要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这就反映了以生态问题为核心的各阶层群众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怀疑与困惑,甚至丧失信心,而寄希望于新型社会。而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及忽视生态问题的做法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引起这些国家一些人对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不满乃至否定。这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伴随着绿色运动而出现的不同政治流派的绿色主张,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道路只能走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即生态社会主义道路。
二、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当代西方生态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的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与《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与《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生态社会主义主要对这个理论加以继承和借鉴的是:1.马克思主义以“人类尺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进步有助于人的自然解放,并促进人的社会解放的思想。当代生态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应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学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包括人类和自然界在内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未来学强调生态危机的全球性和普遍性,主张采取超历史、超阶级和超社会制度的解决方案及通过技术改革手段的调整来完善资本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这促进了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思考。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的自然总是与人相关的,二者是统一的,即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解释;人对自然的统治是人对人的统治的基础,而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和前提;自然的解放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资本主义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异化的自然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致使自然环境恶化,生态问题就成了资本主义的制度问题。他们强调自然的解放、人的解放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借鉴和继承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致力于解放人的自然,从而解决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绿色运动开始兴起,有些具有生态意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以将社会主义与解决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的主张介入绿色运动。其理论上的代表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等人和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安德烈·高兹。马尔库塞和安德烈·高兹从理论上分析了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指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才能解决这种生态危机问题。而其实践上的代表是前东德共产党人鲁道夫·巴罗和前波兰共产党人亚当·沙夫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参与“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生存问题探讨的同时,积极谋求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联合。这一阶段的生态社会主义力量还很薄弱,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较大发展的时期,其转折的重要标志是,1979年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强调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易斯的《自然的统治》和《满足的极限》,引起西方左翼力量的关注。他们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无限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的矛盾,这一矛盾将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并由此引发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异化理论的继承,并着重批判资本主义目前存在的过度消费现象;二是开始注重建设未来社会模式的构想,把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主张运用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时期,生态社会主义成为绿色运动中最有理论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普遍产生了所谓的“双重破灭感”;从而引发了西方左翼理论家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由于生态社会主义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关注和对社会主义的独特的见解而备受人们关注。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建树和实际作用方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西方绿色运动的发展,欧洲的一些社会党、共产党也因欧洲左派政治力量的受挫而纷纷采取与绿色运动结盟的政策。西方各种社会主义的“绿化”客观上起了抬高生态社会主义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注重对生态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使其得到重要的发展,即生态社会主义成为绿色运动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更多地关心现实社会、政治问题,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生态社会主义完成理论创新。到目前,生态社会主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但其理论较前期更具整体性和现实性;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一种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呈上升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
〔责任编辑:刘金友〕
D641
A
1002-2341(2011)04-0052-02
2011-06-10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安全与发展”(项目编号11552002)的阶段性成果
王鹤岩(1971-),女,黑龙江通河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管理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