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2011-08-15胡海涛
刘 敏,胡海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5)
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刘 敏,胡海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国际上逐渐被应用和传播,国内外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本文分析了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确立中医药加外语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肩负重任,将中医药传播到全世界。
中医药;外语素质;复合型人才
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人才更高更深层次的定义,各行各业都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这对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有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药院校的外语教学现状
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外语教学体系仍然以应试教育为重心,束缚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会显现出来,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各中医药院校的外语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实践上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中医药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大学外语教学与中医药专业脱节。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增加了一些中医药方面的词汇量,并不能在中医药领域灵活地运用英语,更不能用英语在中医学领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深,他们更习惯在外语课堂上保持沉默,安于接受老师的观点,习惯传统的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再者,中医药专业的学生长期要牢记很多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比如针灸穴位、阴阳五行等,善于死记硬背,在英语学习中也缺乏灵活性。除此之外,很多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英语,认为自己学的是中医,学不学英语关系不大。这些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
教学主管部门不重视。不少大学只看重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甚至好多大学只开设两年的外语课程,忽视了大三大四的后续教学。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只片面强调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中医药与世界的联系,没有对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也是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落后的一大原因。
合格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各大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显著提高,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新进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是,这些具有高学历的外语教师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而中医药专业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外语知识,不能胜任把外语融入专业教学。
缺乏适合中医药专业的外语教材。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外语课程采用的是通用教材,适合中医药专业的外语教材建设还很落后。目前一些开设了中医药专业外语课程的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是原版教材的翻译或者是教师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不能适应中医药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制约了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确立中医药加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外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药院校接收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医药国际市场,英语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适应市场需求,又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对既懂中医药又懂外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目前这仍然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在研究中医药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时,既要考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要考虑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因此,实现个性化中医药素质教育,中医药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高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对外开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外语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经济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基础宽厚和知识面广,而单一的外语人才是“工具型”人才。针对以上提到的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中医药院校改革外语教学,培养有中医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涉及到诸多方面。
1.拓宽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步骤,它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拓宽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各中医药院校应该在提高学生外语素质的同时加上中医药的因素,走中医药加外语的发展之路,把中医药专业外语作为大学外语的延伸,作为大学外语教学平台的提升,将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科学优化组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就有一部分中医药院校对一些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开设外向型中医药专业。目前,已有山东、辽宁、安徽、黑龙江、陕西、河南、广州、湖北等十几所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外向型中医药专业。比如,湖北中医药大学就开设了几门外向型中医药专业,包括针灸推拿学涉外方向等。
2.更新教学观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的教育,而且是一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传统的外语教学以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课堂教学脱离了社会文化语境,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会考试、懂中医药,却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不知所措,无法实现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无法用外语进行交际,即无法用外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中医药的交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方面,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否则不可能达到用外语进行自由交际的目的,甚至会产生误解而出现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把中医药文化带到国外时,要尽量保留中医药文化色彩。这种解释和传播文化的能力就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这也是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的目标。因此,外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中要重视对文化因素的导入。
3.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创新教学方法。如前所述,中医药院校的很多学生在外语课堂上沉默、兴趣不高,师生互动差。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病例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和重视的中医药知识为内容,以外语为工具进行各种语言交际活动,用学生喜欢的中医药主题培养他们用外语传达中医药信息的能力。外语课堂可以增加与中医药有关的实用内容,如医学专业词汇、医务人员的日常会话,如何写新患者入院信息报告、如何写病历,阅读外文医学期刊、外文药品说明书等。这些英语知识与中医药学生未来的职业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4.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一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一面重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中医药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传播中医药的精神与文化,顺利地与外界沟通,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中医药院校应以培养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为教学目标,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能以外语为工具交流信息。中医药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支持,在加强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外语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5.提高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师资,抓紧教材建设。各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管理层必须重视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外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需要大量高素质师资。中医药院校需要既懂外语又懂医学的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鼓励有兴趣的外语教师攻读医学专业的硕博士学位,或者对所有外语教师普及基础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高级外语教师的外聘工作,引进校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联合教学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师资短缺问题,又可以加强学术文化交流。同时,外语教师要和专业教师合作,依据课程要求,综合分析各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外语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编写或选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外语课堂教学的教材。
[1]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3-94.
[2]金杰,陈新.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培养包装复合型人才[J].包装工程,2003,(4).
[3]李岚清.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J].人民教育,1996,(3).
[4]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2007,(1):108-110.
[5]张立坤,田永营,王雪敏.对中医药院校培养学生学习及应用英语能力的探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45.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1)04-0109-02
2011-03-12
刘敏,女,湖北武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胡海涛,男,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项目名称: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b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