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自然村的人口问题与对策思考
——以A村、B村为例

2011-08-15胡厚翠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总人口流动人口人口

胡厚翠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 巢湖 238000)

□社会·经济

关于农村自然村的人口问题与对策思考
——以A村、B村为例

胡厚翠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 巢湖 238000)

AB两个自然村可以作为中国农村的缩影,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村人口基本情况的调查,从中发现农村自然村落的人口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巢湖市;自然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留守人员

自然村是人们自发形成、自然聚集在一起而居住的村落,以宗族、家族或种姓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本课题抽取不同县区不同行政区的不同自然村的人口基本状况作为样本,对农村地区进行一个基本的透视,以期探寻某些内在规律。

一 A村、B村人口问题的基本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一)A村、B村人口问题的基本概况及其特征

A村是位于巢湖市a县的X行政村的自然村,该村截止2009年12月,总人口163人,其中男性89人,女性74人。该村外出人口74人,占总人口的45.4%;其中男性44人,女性30人,以20-40周岁的夫妻为主,有19对夫妻;外出在读大学生3人,占总人口的2%。该村留守人口89人,占总人口的54.6%,男性45人,女性44人,其中60-80周岁的老年人有21人,占总人口的12.9%;1-16周岁的有23人,占总人口的14.1%;留守妇女30-40周岁有6人。

B村是位于巢湖市b县的Y行政村的自然村,该村截止2009年12月,总人口272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32人。该村外出人口136人,占总人口的50%;其中男性83人,女性53人,以20-40周岁的夫妻为主,有27对夫妻;外出在读大学生4人,占总人口的1%。该村留守人口136人,占总人口的50%;男性57人,女性79人,其中60-80周岁的老年人有48人,占总人口的17.6%;1-16周岁的有37人,占总人口的13.6%;留守妇女30-40周岁有16人。

从以上抽样的A村和B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农村的人口主要由两部分人口组成,即外出人口和留守人口。就调研的结果看,这两部分人口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一是外出人口的比例几乎接近总人口的一半,主要以男性为主,而且以年轻夫妻为主,夫妻带孩子外出的少。二是留守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多一点,主要以老年夫妻、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为主,呈现为典型的“386199”部队的趋势。

(二)A村、B村人口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城市生活的优越。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结构功能性强,各项公益事业更为发达,促使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其教育设施,老师的教育水平、质量,除非是没有条件,有条件的都会慢慢地举家迁移,定居城市。这两个村子就有不少举家迁移入城。再说城市的医疗设施、交通条件、生活水平都比农村好得多,这些对农村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对年轻人的诱惑力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外出人口中,年轻人占绝对多数的原因之一。

二是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耕地面积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村的人均耕地大约为一亩多一点,一亩地的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除掉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花费,净收入也就700-800元的收入。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耕地还要被用来修路、修建房屋和工厂,耕地将会进一步减少。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产出的粮食除了维持温饱后所剩无几,与外出人口务工相比,在家种地很不划算,正常一个劳动力在外的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而这相当于10亩地的一年收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经济人,当然会选择外出务工,这也是农村人口外出,到发达地区谋求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是农村人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农村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当一辈子的农民,种一辈子地,而且同样可以当工人,当商人,当经理,当老板,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农村人对以前的职业重新进行了审视,认为种地投入的经费、人力、物力、时间多,产出少,创造的价值低,外出务工经商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时间少,产出多,创造的价值大,种地不划算。第三,过去,由于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限制,农村多年不招工,很多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没有跳出“农门”,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允许农村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认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机已经来到,他们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农村。以上A和B村里都有这样的人家,儿子在外开公司当老板,举家实现了迁移。

二 A村、B村人口问题的效应分析及其制约因素

凡事都具有正反两面性,以上A、B两村的外出人口多也同样如此,有一定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一)A村、B村外出务工的正效应

一是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稳定了大局。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加上当地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吸收劳动力有限,劳动力大量富余,就业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这种外出务工的就业转移,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收入,稳定了社会大局。

二是提高了外出人员的素质。A、B两村因受自然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就业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外出务工后,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他们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出人员的素质。如A、B两村就有很多年轻人本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可在外从事的却是计算机软件、技工、用外语卖服装等行业,据了解,这也是他们为了适应环境而新学的知识。

三是加快了县域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标志,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快城镇化可逐渐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产业转移,增加就业机会。而在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上,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普遍比在家里收入高,他们的收入一般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么就是用在建房或在县城、城市买房上,真正花在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的不是很多,[1]所以,这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它又间接地带动了县域的城镇化进程。

四是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A、B两村中都有人因在外创业成功,积极支持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如村里修路,他们积极捐资,积极为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贡献。

(二)A村、B村外出务工的负效应

一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其一,有些外出人员以弃耕抛荒为代价,这就造成大量的低产田和抛荒地。A、B两村均有荒地存在。其二,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的趋势,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这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农村留守的群体中真正干农活的都是些5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都流行一句话,要培养“高素质的农民”,这很值得怀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出现了妇孺化趋势,都是“386199”部队,他们肩负了太多的责任,一要做好农活,这是他们的命根子;二要照顾他们的子孙,这是他们的血脉,而且不能出任何差错。再者,他们也想提高农业的效益,苦于他们自身的素质,他们也很难去推广什么农业技术,更不用说什么农业技术改进了。

二是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将近一半人员的流动,使得农村人户分离现象严重,造成管理难度加大,加上流动人口管理自身的规范不到位,将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三是影响城市正常的社会秩序。大量外出人口进入城市,将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主要表现在:水电供应紧张、卫生状况变差、交通运输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一般来说,农民工聚居地区均存在“脏乱差”的问题,这就降低了城市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农村外出人员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将会给城市治安和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如以上抽样的A村,就有很多人去黄山市九华山当假和尚挣钱。这说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某些人认为只要挣到钱就行了。这种思想有很大危害性,本来此村只有一人当和尚,现在此村已有9人了,其中还包括2对夫妻。

四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如A、B两村很多留守儿童正值上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留守家里的老人由于忙农活,加上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他们的教育很少顾及,平时只是言语监督,小孩子的学习全凭自律。另外,尤其是几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日常照料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得不到充分的家庭内部维持和监护,“高患病率、高就诊率”时有发生。在A、B两村中,乡、村卫生院很少,村中很多都是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水平值得深思。

(三)A村、B村外出务工的制约因素

一是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A、B两村外出务工的规模有了很大突破,但主要还是采取比较原始的输出方式,绝大多数是采取自发的、无组织的、以亲友介绍为主的转移模式。这两个村通过政府及中介组织实现转移的比重为零。所以,就不难发现夫妻一起出去做“假和尚”的怪事了。

二是部分农民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或者是年岁已高,或者是年岁太小不能出门。其一,农村人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受“小富即安”等心理影响,不愿意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对现代就业观念和方式漠不关心;其二,胆小怕事,不敢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害怕在外上当受骗,存在“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畏难心理;其三,农民工的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如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些人在外面很辛苦,到头来一些企业克扣工资,再加上劳动强度过大等,也使得一些人害怕出去务工;其四,缺乏长远打算,一些农村人只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不愿扎根城市,走出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当然,“386199”部队的人,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外出务工。这也是他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

三是政策体制的约束。现行政策体制是阻碍农村人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人外出务工有很大的后顾之忧。虽然国家政策多次重申要实行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子弟一样的教育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难度,就是现在大城市也依然存在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他们的教学质量很值得怀疑。“城市不开门,农村不断根”,这种转移起不到减少农民,促进土地向务农劳力稳定流转,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这些都使得农村人不愿意带孩子外出的理由之一。

四是部分农民存在观望态度。现在,农村由于受到国家重视,很多民生政策得到兑现,如新农村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如A、B两村里符合条件的都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在调研中,A村中更有不少居户已经在享受沼气带来的便利了,这些都给农村人带来了希望。再加上农村中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不完善性,使得很多农村人对未来持观望态度。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外出的制约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留守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即所谓“光棍”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如B村中就有4人是光棍汉,他们在村里坏事不断,如把塘里的鱼毒死,把别人家的鸡杀了吃,焚烧别人家的草堆等,弄得整个村子人心惶惶。

三 A村、B村人口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着力增强就业意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农民就业,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外出务工的重要意义,把外出务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突破口,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从大局出发,增强农民就业意识,树立解决农民就业也是政绩的观念,不要有“只要能挣到钱,干什么都行”的理念。

(二)不断提高政府的劳务组织化程度。

一是要建立健全的“劳务信息网络”,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调查,摸清家底,掌握本地劳动力的总量、结构、特点和分布状况,并搞好用工发展趋势预测,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要建立政府间稳定的劳务基地关系,通过招商洽谈会等形式,扩大政府和集体组织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定向转移。三是要积极培育社会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大力发展以劳务中介、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和后续管理为一体的专业劳务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机制灵活、覆盖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劳务输出组织。四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方式,扎实做好培训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盲流”。(三)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体制。一是成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构。定期专题研究解决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问题,对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其一,明确重点管理对象。将18周岁以上的育龄女性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重点。其二,明确管理责任。其三,加强流入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外来人口提供与户籍地人员一样的服务,特别是生育、节育的服务,减少外来人员的意外妊娠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其四,强化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对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用工单位,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履行处罚职能。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生殖保健知识。其一,要在宣传教育的内容方面予以扩展,除了加强流动人口政策方面的教育以外,特别要加强外来人口的生殖保健知识的教育。其二,在宣传形式上要根据流动人口的年龄特点、行业分布及知识层面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其三,在宣传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四)继续加快体制改革,消除制度障碍。

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在就业和子女入学以及生活保障方面同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开方便之门。对农民转入城镇户之后,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的,应给予享受城镇居民同样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让农民感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优越性。特别要增加农村卫生资源投入,改善农村社区卫生环境;在人口流出密集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留守儿童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农村儿童能享受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在农村和改善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使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子女的健康状况等等。

此外,还应继续加快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差异的制度障碍;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的制度、方法;要加大投资在城市就业的农村人教育问题,解决他们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等。

[1]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4)﹒

[2]崔传义.春运与农民工: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2009,(3).

[3]周秀云,高婧洁,姚兆余.苏北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以淮安市Z村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65.

The Population Problem of Rural Natural Villages and the Solutions——Taking Villages A and B for Exam ple

HU Hou-cui
(The Party School of CPCChaohu Municipal Committee,Chaohu,Anhui238000,China)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opulation of two natural villages as an epitome of the countryside,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has discovered some social problems in the population of natural villages.To the problems,the writ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Chaohu City;natural village;population;emigrant farmers;left-behind farmers

I206.7

A

1674-3652(2011)03-0142-04

2011-02-21

胡厚翠(1977- ),女,中共巢湖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和人口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曾 超]

猜你喜欢

总人口流动人口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河北省历年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变动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河北省历年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