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曲子词中的“泪”意象

2011-08-15李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曲子敦煌意象

李娟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古代文学

敦煌曲子词中的“泪”意象

李娟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敦煌曲子词作为现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间词,题材广泛,反映了当时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敦煌曲子词中多次使用“泪”意象,以展现男女不同的生存环境,反映当时社会不同社会群体的普遍生活面貌。尤其是“泪”这一特殊意象,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敦煌;曲子词;泪;意象

自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打开以来,敦煌文学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与探索研究。敦煌曲子词作为敦煌文学中的一部分,为现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间词,作品多来自民间,其中也有不少的文人作品,题材广泛,“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1](P8),“亦涉及民族矛盾,时局动荡,商贾之苦,船夫之乐,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2](P6)。根据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及相关资料,162首敦煌曲子词中含有“泪”意象的有31首,其中又以描写女性之泪居多。男女性别的不同以及社会身份和定位的差异,在“泪”这一意象的使用上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存现状。

一 敦煌曲子词中“泪”意象的内容

(一)男子之泪

男子作为家庭支柱而存在,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杜甫才会辛酸的感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时之泪,岑参才会看到入京使激动地写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思乡之泪,刘禹锡才会写出“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的悼人之泪,元稹也才能写出“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的悲悯之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敦煌曲子词中写到男子落泪的有8首。

或是客留异乡的思乡之泪,《菩萨蛮》“携酒步金堤,望乡关双泪垂”[1](P3)。《鹊踏枝》“仰告三光垂泪(珠泪)滴,交他耶娘,甚处传书觅”[1](P27)。或是命途多舛的仕途之泪,《菩萨蛮》“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1](P5)。《谒金门》“终日尘驱设饮食,□□泪珠常滴”[1](P17)。或是商途上失利贫不归的辛酸之泪,《长相思》“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双垂”[1](P25)。或是难有归期的征夫之泪,《捣练子》“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1](P29)。或是感叹国家强盛的崇敬之泪,《献忠心》(臣远涉山水)“臣遐方无珍宝,愿公千秋住,感皇泽,垂珠泪,献忠心”[1](P11)。

(二)女子之泪

女子在中国古代活动范围是非常狭小的,出阁前她们多是藏在闺阁,或是琴棋书画娱兴,或是针织刺绣度日。即使是一些贫苦人家的女子也不会过多的抛头露面。出嫁后,她们的生活主要是围绕着丈夫和夫家展开。另外一些身份特殊的女子,如妓女,她们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妓院。很多女子表面上强颜欢笑,背后常偷偷流泪,或以哀悼短暂的青春,或以埋葬被别人遗弃的情感,或以感叹她们夫妻之情。

或是思妇之泪,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凤归云遍》(征夫数载)“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牗无言垂血泪,闇祝三光”[1](P37);《菩萨蛮》“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1](P2);(失调)“万家砧杵捣衣声,坐更寒。添□玉泪,懒懒听”[1](P32)。《洞仙歌》“泪珠串滴,旋流枕上”[1](P44);《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1](P46);这些征妇似乎有一个共性:她们总是重复上演传鸿书、捣征衣、絮战袍、送征衣、祝三光、祈和平等动作。虽然她们常常埋怨丈夫,却还是不能排遣对征夫的无限思念之情,而且多是坚定不移的继续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即使她们清楚的知道,多半是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但还是执着等待并且痛苦忍受着相思之苦、别离之情、孤独之恨。

还有就是思念在外游荡的丈夫。《拜新月》“倚帡帏坐,泪流点滴,金粟罗衣,自嗟薄命,缘业至于斯”[1](P54);“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1](P28)(《别仙子》)般的愁眉锁、泪满面;有“情恨切,气填胸,连襟泪落重重。谓君憔悴形容,教儿泪落千重”[1](P31)(失调)般的有气有恨自我哀伤;有“垂珠泪滴,点点滴成斑”[1](P41)(《竹枝子》)的执着等待和期盼,有“寂寂更深坐,泪滴浓烟翠”[1](P58)(《喜秋天》)苦闷等待;也有“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无雨,便是思君肠断处”[1](P41)(《天仙子》)般梦醒之后想着往日恩爱,只留下自己一个人肠断泪流。

或是妓女之泪。《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1](P55)。《破阵子》“寂寞常垂珠泪,焚香祷尽灵神”[1](P44)。《破阵子》“拦径萋萋芳草绿,红脸可知珠泪频”[1](P45)。

二 敦煌曲子词中“泪”意象的特点

(一)形象化

敦煌曲子词中多将女子之泪比喻为“珠泪”,化用了“鲛人泣珠”的传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哭泣时眼泪变成珠。《天仙子》“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1](P40)看着自己纵然是犀玉满头,花钿饰面,但遇到的是那种五陵年少,有的只是纨绔追欢,恩爱有时尽,只能是黯然神伤。这泪珠若能像珍珠一样,应该是用手指都拈弄不散的,实际情况却很难如此,而用珍珠形象地传达出泪流之多,愁思之深。

以雨喻泪,《鱼歌子》“心哽咽,泪如雨,见便不能移步”[1](P26)。

(二)夸张化

将女子之泪形容为“血泪”,化用了“啼血”的典故,《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杜宇禅位于开明,升西山而隐。后有失国之悔,死后其魂化为鸟,即杜鹃,日夜悲啼,泪尽继之以血。《凤归云遍》“倚牗无言垂血泪,闇祝三光”[1](P37)。

(三)典型化

“儒生泪”、“千行欹枕泪”、“吞声忍泪孤眠”、“相思泪”等这些泪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代表着一个类型的人物,或是儒生或是闺中思妇等,形象地将这些人物内在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三 敦煌曲子词中“泪”意象的意义

(一)征夫思妇之泪反映出唐代战争频繁

唐朝主要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加强了唐王朝的统治,壮大了政治和经济力量。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这种摊派式的兵役却是沉重的负担。自从唐高宗以后,漫长的边界线,战争频繁,军队不断扩充,而士兵的地位越来越低。千万贫苦农民是兵役的主要应征者,他们自备粮食,长年征战在外,无数人因此破产败家,连统治者也说“役莫重于军府”,更不用说农民是何等的厌恶与害怕这种府兵制度。很多时候死亡是和府兵制相结合的,对于府兵百姓是害怕的、畏惧的。很多的征夫“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其实,更多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所以,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徭役造成了千万家庭的毁灭。

《捣练子》“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劝耶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1](P29),想到自己可能是有命去没命回,而且自己不能在父母亲的床前侍奉,无法报答双亲的养育之恩。这泪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朝廷的旨令对于像他这样的普通百姓只能是痛苦地接受,他是多么的无助与逼于无奈呀!只能自我安慰地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多混点衣裳和口粮。像这样的征夫最后只会是留在异地的一缕缕孤魂。

(二)命途多舛的仕途之泪反映出唐代入仕之难

据《旧唐书·职官志一》记载:“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大别之,不外乎科举、杂色入流、流外入流和以门荫入仕几种途径。唐朝虽然在取士上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录取的人数不是很多,还有很多的是通过其他途径简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门资’(家庭的政治地位)入仕”[3](P7)。让人感慨的是那些没有家世的读书人,即使是勤奋读书也是很难登龙门,或许读书求仕只会是一种虚妄,到头来转头空,留下的只会是自己奋斗半生的辛酸之泪。

《菩萨蛮》“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1](P3),让我们似乎到了一个瘦瘦弱弱的儒生,穿着单薄的衣裳,有着读书人特有的憔悴与羸弱,看着这战争的动乱,百姓身遭涂炭,自己却无力也不能改变这可怕的现状,不由得落下这悲天悯怀之泪,这泪水中既承载着对身遭战火的百姓的同情,又蕴含着对自己空有满腔热血却对报国无门的抱负的沉痛哀悼。很多时候对于周围一切的无助感和无力感才是儒生深感苦痛的地方。《谒金门》“终日尘驱设饮食,□□泪珠常滴”[1](P17)。因求宦而游学的读书人像浮云流水一样漂浮不定,寒窗十年,像囊萤看书的车胤和凿壁借光的匡衡一样勤奋,可惜没人赏识自己,常为了温饱而辛苦奔走。想到了这些,读书人不由得落泪,自己没有可以依附的青云高位者,纵使再考也还是不能登科。

(三)商途之泪反映出唐代商人的困境

大唐王朝是一个极其开放而繁荣的王朝,这盛世的背后就是商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不得不注意到一群人的存在——那就是商人。很多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商人妇的孤独寂寞,而忽视商人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着很多经历的群体。在很多人的眼中,商人贪得无厌,斤斤计较,感情冷漠,很多时候在外寻欢作乐,不管守候在家的妻子。白居易《琵琶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种是富商的状况。但是许多普通商人不会如此幸运,很多人遭遇生意失败而破产,他们的命运是可以猜想的,好的话可能会东山再起,差的话流落异乡贫不归,糟糕的话沦为奴隶是死不归,客死异乡。

《长相思》“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双垂。遥望家乡长短,此是贫不归”[1](P25)。穷途末路的客商,生意破产而流落街头,尘土满面,蓬头垢面,每天立在市门的西面。西面正处西北风的风口,是大家不愿走的寒冷的地方。而在这西北风吹得他眼泪直流,但是他却是执着地站在那里,或许这是最好的地方和方法感受家乡的气息。借着刺骨寒风,遥望着故乡,想着自己的家,可是现实更加残酷,他身无分文,没钱回家而不得不流落异乡,忍受着这种有家难归的悲惨遭遇。

敦煌曲子词中的“泪”意象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突破口,试图通过这些最为稀疏平常的泪水来窥探唐代男女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感受他们生活在盛世下的另一种心境和体会。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为生活所苦,又在苦的同时又享受着痛并快乐着的乐趣。这或许是他们的生活困境,其实也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1]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2]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I207.23

A

1674-3652(2011)03-0112-03

2011-02-21

李 娟(1987- ),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曲子敦煌意象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抚远意象等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亮丽的敦煌
意象、形神
绝世敦煌
有风吹过
吹曲子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