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堂集》成语探析

2011-08-15张鑫鹏

关键词:和尚佛教成语

张鑫鹏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637002)

《祖堂集》成语探析

张鑫鹏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637002)

从结构、意义等方面对《祖堂集》中的成语进行考察,发现成语结构多样化,以联合结构为主。指出佛教成语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如减少文字、更改文字、同素异序,通过对有关佛教成语意义的考察,认为绝大多数佛教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并力求反映佛教成语在晚唐五代禅录中的语义面貌;最后拟揭示佛教对词汇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祖堂集;成语;结构

《祖堂集》(以下简称《祖》)是一部成书于南唐时期的禅宗语录汇编,凡二十卷。语言既精辟,又不避俚俗,比较接近五代时期口语,是研究唐五代白话语言的重要资料。《祖》成语百余条,部分是佛教成语。笔者以孙昌武等人点校的《祖》(中华书局,2007年)为底本对禅宗成语进行系统的考察,拟揭示成语在语汇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

一、《祖》成语结构特点

《祖》成语百余条,为了更好地掌握成语,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成语结构特点。根据结构差异分类如下:

(一)联合结构,36个

联合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直接成分并列组和而成,其两个联合成分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不分轻重主次,平等地组合在一起。如:

[冰消瓦解]师云:“未曾将曲与汝,离什摩?”进曰:“与摩则冰消瓦解。”师云:“动亦你置,静亦你置。” (卷十三,招庆和尚)

按:成语中“冰消”与“瓦解”两个组合部分结构相同,并且都存在着并列关系。

类似成语还有:行住坐卧(3)、天上人间(1)、万古千秋(1)等等。(括号内数字为此成语出现的频率,下文同)

(二)主谓结构,21个

主谓结构是指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说明和陈述主语的。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如:

[冷暖自知]慧明云:“某甲虽在黄梅剃发,实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向后,行者即是慧明师。今便改名,号为道明。” (卷二,弘忍和尚)

按:成语中“冷暖”是主语,“自知”是谓语。“冷暖”与“自知”构成说明与被说明、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类似成语还有:衣钵相传(1)、蓬生麻中(1)、回光返照(1)等等。

(三)偏正结构,20个

偏正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合而成,前面是修饰语,后面是中心语,前面的成份修饰、限定后面的成份。如:

[百尺竿头]师当时有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三圣和尚问:“承师有言:‘百尺竿头须进步。’百尺竿头则不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卷十七,岑和尚)

按:成语中“百尺”是修饰语,“竿头”是中心语,前后两部分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

类似成语还有:本来面目(2)、大千世界(4)、阿弥陀佛(3)等等。

(四)连谓结构,16个

连谓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词语连用(有时也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连用),它们之间既没有主谓、联合等逻辑关系,也没有语音停顿。如:

[打草惊蛇]报慈拈问卧龙:“话是仰山话,举是雪峰举。为什摩雪峰招掴?”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蛇。” (卷七,雪峰和尚)

按:成语中“打草”和“惊蛇”都是两个动词性词语连用,两个动词之间没有主谓关系,而是连续发生的动作,有先后承接关系。

类似成语还有:得意忘言(2)、临渴掘井(1)、现身说法(1)等等。

(五)述宾结构,5个

述宾结构是由述语、宾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主要有动词充当;后一部分是宾语,是述语支配、关涉的对象。如:

[闻所未闻]自是密领玄旨,闻所未闻,更不他游,学心并息。 (卷八,云居和尚)

按:成语“闻所未闻”中的“闻所”是述语,“未闻”是“闻所”所支配、关涉的对象,也就是宾语。

类似成语还有:不拘小节(3)、如丧考妣(1)、如履薄冰(1)、不立文字(3)。

二、《祖》成语运用

《祖》成语绝大多数保留了最初的结构形式,但还有一部分成语通过不同的运用方式出现异形词。其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举例如下:

(一)减少文字

后人在原有成语意义不变的基础上,对原有句子减少不必要的虚词或实词,从而形成一个意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新成语,如:

[醍醐灌顶]抚州李太傅请师疏:“……。得之者瓦砾成金,悟之者醍醐灌顶。一乘良玉,叮咛来自于双林:六祖传衣,血脉广流于百代。……。” (卷十二,后踈山和尚)

按:成语“醍醐灌顶”也省作“灌顶”,但是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都是指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如:

此王仙先有夫人,名善袭,在宫有娠,后生一子,是大茆草王之苗裔也。后诸大臣知是王仙太子,遂则重册灌顶,绍承王位,号为遮王,又云郁摩王,亦曰懿摩王也。 (卷一,释迦牟尼佛)

类似成语还有:百尺竿头(1)、蓬生麻中(1)、锦上添花(1)、冷暖自知(2)等等。

(二)更改文字

用意义相近或相似的字替换原成语中的部分字词,替换后原成语的意义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

[骑驴觅驴]志公笑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者,即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则袪圆相下牛字对之。 (卷二十,五冠山瑞云寺和尚)

按:成语“骑驴觅驴”中的“驴”可换成“牛”,但意思未发生变化。比喻佛性存在于自身,却向外寻找。如:

礼问百丈曰:“学人欲求识佛,如何是佛?”百丈云:“太似骑牛觅牛。”师云:“识得后如何?”百丈云:“如人骑牛至家。” (卷十七,福州西院和尚)

类似成语还有:寸丝不挂(4)、豁然大悟(3)、不生不灭(6)、如履轻冰(1)等等。

(三)同素异序

后人在原有成语意义不变的基础上,既不加字,也不减字,而是把前后顺序调整一下,调整后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如:

[尺短寸长]问:“如何是异类?”师云:“尺短寸长,寸长尺短。” (卷十七,岑和尚)

按:成语“尺短寸长”形式可以变成“寸长尺短”,只表示强调,意义未发生变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如:

宋·朱熹《答张敬夫》一:“此辈之材,寸长尺短,亦无所不可用。”

类似成语还有:地久天长(1)、风调雨顺(1)、万古千秋(1)、青山绿水(1)等等。

三、《祖》成语意义变化

民族语言总是与该民族所在的特定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一些成语也就带上该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特色。但是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一些佛教成语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祖》凡36个佛教成语,其中31个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个案分析如下:

[不二法门]

①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相对的两个极端。法门:修行入道的门径。佛教入道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个,不二法门在所有法门之上。[出处]《维摩诘经·中·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如:

问:“古人有言:‘无言无说,直入不二法门。’文殊与摩道,还称得长老意无?”师云:“比擬理国,却令家破。” (卷十一,齐云和尚)

②原指离开两个极端而处中的入道门径。后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或方法。如:

金庸《倚天屠龙记》一:“这一招叫做‘挟心超海’,原是拆解那招‘苦海回头’的不二法门。

[言语道断]

①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如:

师曰:“若言何物,此亦是妄。道无相似,道无比并,道无譬喻,道无对治。言道者以言诠理,得理忘言,知语性空,此人悟道。经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卷三,司空山本净和尚)

②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如:

鲁迅《华盖集续编·“死地”》: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只使我们觉得所住并非人间。

[大慈大悲]

①原为佛教用语。慈:爱护心;悲:怜悯心。佛教指佛与菩萨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出处]《法华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如:

使奉旨到山,泣而告曰:“和尚大慈大悲,救度一切。和尚此度若也不赴王旨,弟子一门便见灰粉。” (卷八,曹山和尚)

②后形容非常慈善,肯救助人。如:

明·施耐庵《水浒传》四:“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在沿习使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会发生意义的转变。类似成语还有:本来面目、大千世界、百尺竿头、大慈大悲、现身说法、骑驴觅驴等等。通过考察成语语义,发现意义有变化的佛教成语占佛教成语的86.1%,意义没有变化的佛教成语占佛教成语的13.8%。从而说明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成语意义变化快,非佛教成语意义变化慢。

四、《祖》成语研究意义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六朝,在唐宋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而且还出现了与禅宗语录有关的成语。许多成语通过具体的事物或行为来形容、比喻某些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禅林众僧在基于不立文字,又见性成佛的思想意识下,于日常生活无意识之中便形成了成语接引禅机的鲜明特色,这些佛教成语大都在晚唐五代具有新义或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祖》成语结构分析、意义变化的考察,发现结构是相对稳定,意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语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并且有关佛教成语的意义大多数也发生变化。这就从侧面反映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渐变的,从而揭示出语言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语言是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语言的发展变化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本文通过对《祖》成语的考察,从中也体会到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及禅宗思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研究《祖》成语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晚唐五代到宋的口语,便于我们阅读禅宗文献,而且还有利于《祖》这部经典文献更好地被人们所认知。

[1] 静、筠二禅师.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585,121,770,356,552,9,879,744,768,521,183,378.

[2] 刘杰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 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5] 朱瑞玫.成语与佛教[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 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7]李宏霞.汉英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显隐模式的探源比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0(3):100-102.

[8]阮文程.成语佛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9] 张泰.景德传灯录成语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112-116.

On the idioms in Zu Tang Collection

ZHAnG Xin-peng
(School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The idioms of ZuTang Collec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ed structure and rich grammatical functions.Idiom structure is very diversified.Idioms of Buddhism use the various forms,for example,reducing the text,changing the text,and adjusting orders.There is the joint structure.It is found that the most idioms of Buddhism have chang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on Buddhismidiom significance.The actual features of the idioms in Zu Tang Collection were reflected from Ze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Wudai Dynasty.The profound research of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and semantic meanings of these idiom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ZuTang Collection;idioms;function

I207

A

1009-8976(2011)01-0099-03

2010-11-05

张鑫鹏(1984—),女(汉),河南西平,硕士主要研究近代汉语。

猜你喜欢

和尚佛教成语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小和尚打水
小和尚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拼成语
猜成语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