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初探
2011-08-15李永富
李永富,岳 晗
(1.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济南250101;2.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济南250014)
儒学复兴初探
李永富1,岳 晗2
(1.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济南250101;2.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济南250014)
分析指出,儒学复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书斋儒学、平民儒学和政治儒学三类。认为儒学的复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具体策略上还是应该以哲学儒学和生活儒学两种形式为主。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儒学复兴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生根发芽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在当下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内容,找到自身的适切定位。
儒学;复兴;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
儒学复兴是当今我国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也是在实际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儒学复兴既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自然延伸,又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引致的文化自信引发的必定结果,还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学人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必然产物。儒学复兴的形式有书斋儒学、平民儒学、政治儒学等几类,虽形式不同但是都有其产生的内在合理性。儒学复兴应该远离政治的干扰,通过学者研究和扎根民间,来潜移默化地实现,拔苗助长往往容易适得其反。下面,笔者不揣浅陋,略发浅薄之议,以就教于方家。
一、儒学复兴原因探析
要看儒学的复兴,先要界定儒学的内涵和外延。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由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古圣先贤不断发展的,以个人修养的“内圣”和“得君行道”的“外王”为人生追求和价值期许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学认为“天命”“天道”是天、地、人、物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依据,天、地、人、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因而都应该找到自身的适切定位,并得到妥善而圆满的安置。可以看出,儒学从天道出发,肯定人自身的价值,以修己安人作为人生目标。
儒学肯定天地人物内在价值的这一思想和施韦泽提倡的生态伦理学有着类似的学术理念和价值期许。施韦泽强调伦理学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人类,而应该扩展到外在于人的一切生命。他肯定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体认到人类与周围的一切生命休戚与共、相互依存,主张敬畏一切生命。生态伦理学是基于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这也证明儒学对于天地人物内在价值的肯定具有普适性,较之当今流行的经济理性、工具理性更有人文关怀,更加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反思的科学观在理论视域方面也有内在契合之处。按照反思的科学观,科学技术有其局限性,科学研究和推广会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利弊参半的巨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提升科学家的人文关怀并为科学研究设立禁区。因此,儒学能够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够为根治当今社会由于科学主义流行所带来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提供思想资源。所以,在后工业化时代,儒学必定日益凸显出其思想上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必然演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强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必然选择。
(一)儒学复兴是文化传统的自我延展
长期以来,在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多数学者接受马克思·韦伯关于传统与现代对立、区隔的观念,秉持“一分为二”“古为今用”的分析方法,把中西文化的区别认定为古今之别。这一考察人为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设置了巨大的鸿沟,实际上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不利于中华文化的更新。笔者赞同陆廷湘教授对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分,文化传统并不是如古埃及文化般已死的遗迹,而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民俗之中仍然发挥着化民成俗的作用,故而表现为面向未来敞开着无限可能性的内在延展。中华文化传统具有共时性和普适性,可以超越时代,在现代中国社会继续传承。
(二)儒学复兴反映了经济发展引发的文化自信
自1840年起,面对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知识分子努力寻找导致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少学者认为,儒学是导致中国在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自新文化运动开始,知识分子努力批判孔子和儒家,希望通过打倒传统来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情绪化而不自觉地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用西方的尺子来量中国,实际上不利于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评价,余英时先生提出“传统”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载体,“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所谓‘现代’即是‘传统’的现代化;离开了‘传统’这一主体,‘现代化’根本无所附丽”[1]。这一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例如,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改良式的“光荣革命”比法国激进的暴力革命对社会的损伤小得多,也更有利于平稳过渡和过渡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发现日本、韩国等邻国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和经济腾飞。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传统可以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文化资源和理论支持,也可以为国民提供信仰和价值支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评价也渐趋正面,文化自信逐步增强。于是,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逐步走向复兴,既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又呼应了普通人的心理需要,为他们安立自身因崇尚竞争和追求效率而疲惫困顿的心灵提供了来自民族文化血液的慰藉。
(三)儒学复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欧美强势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日趋增强。这一方面扩大了美国的文化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存亡绝续敲响了警钟。面对这一危急情况,中国知识分子以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强烈的理论自觉态度,努力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并与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相结合,按照“返本开新、重新诠释、以我为主、援西入中”的原则,努力开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形形色色的儒学复兴都是这一文化自觉的突出表现。
二、儒学复兴途径探析
当前的儒学热是在文化领域中学界对过去传统文化备受压抑的偏颇情况之自我矫正。尽管目前的儒学热种类很多,有政治儒学、儒教、生活儒学、制度儒学、实践儒学、大众儒学等诸多类型。就传统文化之表现形式而言,张志伟教授提出“通常所谓‘传统的断裂’所说的‘传统’是与现代化相对的传统文化,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政治制度(制度)、文献典籍(思想)和世俗观念(习俗)”[2]。因此,上述儒学复兴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书斋儒学、平民儒学和政治儒学。书斋儒学主要是在对文献典籍的整理阐释和儒学思想的现代转化方面下功夫,而平民儒学则试图从现代的视角出发来重建儒学对世俗社会的影响力,而政治儒学则把目光投在了如何为复兴儒学提供政治制度这一层面上。下面,笔者依次展开论述:
(一)书斋儒学
这一种类包括知识儒学、哲学儒学、制度儒学等。这种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论阐释和现代转化,主要载体为学术论文和专著等。从政治儒学推广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儒学形式似乎有违儒家修己安人的精神。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因为它体现了专家和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梳理和现代传承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学者对于现实社会人生的人文关怀,是对传统文化和当下中国社会负责的表现。在笔者看来,他们可能在努力回答如下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儒学是否具有普适性?儒学能否实现现代转化?儒学能否与科学、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现代性价值接榫?儒学与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做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回答。这一儒学形式是其他两类儒学形式长盛不衰的理论基础。
(二)平民儒学
在当今社会,文化正在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民间文化转型,文化多元主义日渐成为时尚。儒学要真正复兴,就必须呼应这一趋势,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培育儒学复兴的土壤,尝试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道德失范、信仰真空等现实问题,努力对百姓的人伦日用发挥实际效用和正面影响。
平民儒学正是试图走入民间、解决百姓人伦日用问题的有益尝试。这是学者重视民族主体价值、重建社会信仰、接续传统文化的重要尝试。颜炳罡教授倡导的民间儒学、黄玉顺教授倡导的生活儒学和刘周先生倡导的大众儒学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一形式是儒学大众化、世俗化的有益尝试,是儒家修己安人思想的现代展开。这一形式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学术性、专业性的儒学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当今社会中推广开来,发挥儒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助力。
(三)政治儒学
面对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存亡绝续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忧虑,并做出了自己热情可贵而措施值得商榷的反应。这一反映的表现形式就是政治儒学,代表人物为蒋庆和康晓光等诸位先生。
蒋庆先生着眼于西方民主政治只重民意合法性的局限,基于王道政治的三重合法性(即神圣天道的合法性、历史文化的合法性、人心民意的合法性)提出了重建儒教和建立“通儒院”、“庶民院”、“国体院”三院制等主张。但是,蒋先生并不是儒教原教旨主义者。他试图调和现代化派和清流派的冲突,希望“中国继续走现代化派所走的富强之路同时又坚持清流派高举的道德理想成为可能,亦即既坚持中国文化为本位以尧舜孔孟之道作为立国之本同时又努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走现代发展的路成为可能”[3]。康晓光先生认为复兴儒学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软力量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复兴儒家文化的四项建议:“第一,儒学教育要进入正式学校教育体系。第二,国家要支持儒教,将儒教定为国教。第三,儒教要进入日常生活,要成为全民性宗教。第四,通过非政府组织向海外传播儒教。”[4]
这些重建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理论设想,是中国知识分子期望找回民族的文化自我的可贵努力。但是,把儒学和政治联系起来,希望恢复到过去儒学统领天下的时代,却是值得商榷的。原因是时代变了,儒学生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儒学的形式自然也要相应发生调整。固守过去的儒学形式,可能会不合时宜,不但不利于儒学的复兴,有可能给儒学复兴带来不必要的政治干扰。
简而言之,虽然儒学复兴的上述三类形式的关注点和用力方向有所差异,采取的操作策略也不尽相同,但是都值得抱持“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加以体认。原因是它们都体现了当代学人对于传统儒家的强烈的家国天下意识的自觉传承和由此而凸显的责任担当意识,都是他们出于复兴民族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服务世俗社会的良好愿望而历经呕心沥血产生的思想结晶。故而,三者都不应轻易否定,而应该辩证看待。
三、儒学复兴前景管窥
儒学复兴绕不开马克思主义。目前,探讨儒学复兴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文章很多,但是大都保持两极化的观点,或者站在儒学的立场,或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缺乏温和宽容的中道观念。在笔者看来,在儒学复兴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历史合理性,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现实主导地位,深入挖掘儒学自身内蕴的具有普适性、普世性的理论成分,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公平、自由、平等、民主等合理内容,找到自身在当前社会的适切定位。
那么,儒学复兴的彼岸何在?在笔者看来,就平民儒学的复兴而言,我们不妨向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学习,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时,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的模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的顺利建成。就书斋儒学而言,笔者同意郭沂教授提出的儒学范式创新的提法。“新的儒学范式将回应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挑战,以儒学的基本精神为本位,回归先秦原典,整合程朱、陆王、张(载)王(船山)三派,贯通儒、释、道三教,容纳东西方文明尤其西方哲学,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建构一套新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学说,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为未来世界开出大同盛世。”[5]当然,他的提法只是儒学复兴诸多形式之一,儒学复兴的实际情况可能有诸多可能和向度。
综上所述,儒学复兴需要立足时代背景,按照潜移默化、稳妥为先的方针,采取适当的实现载体和行动策略,并主动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核心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清醒的文化自觉,用心做好文献典籍的爬梳整理和儒学思想的现代阐释,大力培育儒学复兴的社会土壤,儒学复兴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8-9.
[2] 张志伟.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14-20.
[3] 蒋庆.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5 -15.
[4]康晓光.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J].天涯,2007(1):33-39.
[5]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07(3):5-15.
A new analysis of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LI Yong-fu,et al.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ypes of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study confucianism and folk confucianism and political confucianism.We should rely mainly on study confucianism and civilian confucianism to mak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come true.In current backgroud,revival of confucianism should admit the historical rationality of the Maxism's radication in China and the leading positionof Maxismin the ideological sphere.It should absorb the rational conten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stablish its reasonable standing.
Confucianism;revival;cultural consciousness;Maxism
B26
A
1009-8976(2011)01-0005-03
2011-01-09
李永富(1977—),男(汉),山西翼城,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易学与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