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本位——艺术中职语文课程的取向
2011-08-15薛源
薛 源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063)
人格本位
——艺术中职语文课程的取向
薛 源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063)
艺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属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范畴,应该顺应和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变化和潮流,人格本位的课程是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人格缺失是当前艺术中职语文课程存在的最大弊端。确立人格本位的课程取向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也是艺术中职语文课程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人格本位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除了具备语文课程的一般任务之外,还有其特殊的任务,即“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特殊的任务,使得中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与普通教育的语文课程区别开来,显示出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在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侧重点。艺术类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如何完成语文课程的一般任务和特殊任务,并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笔者认为确立人格本位的语文课程取向,不仅符合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更能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特色。
1 人格本位——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
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发生了几次重要的转向:“知识本位”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转变、“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向“人格本位”课程模式转变。所谓课程模式,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出简要概括,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形式系统。[1]“不可否认,能力本位的课程发展模式乃是当今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主流,但是,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以及忽略了作为社会人所必需的更广泛的知识、理解”[2]。早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杜威就指出:“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3]他还说:“一般可以发现,以实利为目的的教育牺牲想象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改进和理智见解的加深……不但有损于自由的教育,也在同样程度上限制了所学知识的用途。”[3]以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服务的外在目的,即个人或社会物质、经济福利方面的目的”“在教育目标中,‘理解’与‘欣赏’让位于‘技能’与‘胜任能力’。”[4]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倾向,培养“职业人”“操作工”是其宗旨。鉴于此,有研究者指出,不能将“能力”狭隘地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呼吁回归“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无论哪一点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格本位就是“强调受教育者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和谐发展,又注重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人格本位教育在强调做事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做人的基本道理。”[5]人格本位的课程,就是在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出发点和归宿。
职业教育以已有的知识和一技一能来适应知识社会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已经捉襟见肘。为此,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其核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论是核心能力、基本能力,还是关键能力,都突破了狭隘的能力观,人格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如2000年,美国劳工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劳动者应该打好三种基础(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和具备五种技能(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其中的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处理人际关系等都是人格方面的重要因素。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有研究者指出,如果说传统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那么现代职业教育则更强调“使有业者乐业”,就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6]职业教育不仅要追求“使无业者有业”,这是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更要追求“使有业者乐业”,这是人格的建构。“乐业”蕴含着职业情感、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职业伦理等内容,是把生活与职业融为一体的职业观。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人格本位取向的语文课程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2 人格缺失——中职语文课程弊端分析
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组成。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现状,中职语文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
关于教师,有论者认为,不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他们因循传统的教育思想,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7]
关于学生,“生源质量差,语文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不能大胆、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识字量少,作文错字连篇,语序混乱,主题不明确,有些甚至厌倦和轻视语文学习。”[8]
关于教材,“有的学生认为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枯燥乏味,跟现实的生活和现学的专业距离较远,特别是古文部分课文难度较高,距离学生水平较远。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来中职是学习专业技术的,而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语文无所谓。”[9]
关于环境,一是中职教育由于处于高等教育与普通初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尴尬境地而带来的整体边缘化;二是中职教育系统内部的“重理轻文”“重技轻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带来的学科位置边缘化[10]。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中等职业语文课程不能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 人格本位——艺术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新取向
1)以学生的人格形成作为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在学校教育中,所有的学科课程都为着一个终极的目标——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是各个学科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课程就是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建构学生的人格。语言本位的课程,过分强调对知识体系和语言规则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而忽略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力本位的课程,过分强调儿童中心而忽略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对知识的积累。不重视文学,忽略美育的作用。人格为本的语文课程,把知识和能力视为人格的组成要素,更注重知识学习和运用的体验性、默会性和情景性,把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视为价值交流和价值获得,情感交流和情感熏陶,道德的积累与道德的行动,把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养成的过程看作是人格形成的过程和途径。
2)以学生的人格形成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学科的沟通与综合。历来艺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隔绝,各自独立,许多课程资源无法得到整合利用。如语文课程中的戏剧文学教学、朗读教学、诗词教学,就未能与戏剧专业、表演专业、美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文教材中鲜有古今中外音乐家、表演艺术家、著名导演的传记或事迹的文章,鲜有画论、乐论、艺术评论的文章。比如锡剧专业排演的锡剧《白蛇传》采用京剧《白蛇传》的剧本,如果语文课教学就以京剧《白蛇传》剧本作为教材,未尝不可呢。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又有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更涉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今天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因材施教。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学力参差不齐,实行差异教学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所谓差异教学,就是针对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式教学,从学生纵向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生个体取得的进步和成就,避免在教学中因标准过高,而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分层教学就是经过入学时候的学业水平测试进行能力分班教学,便于统一要求,共同发展。
4)既注重智商,又注重情商,智商情商相互促动。智商包括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智商而言,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各有所长。在经验智力方面,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幼更多的关注艺术或在艺术环境中成长,对艺术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比较丰富,其经验智力更多的表现于艺术而非普通文化知识。同经验智力相关,他们的反省智力也更多地侧重于解决艺术学习和完成艺术任务的策略,而非解决文化课的学习和任务完成策略。把学生的经验之智力和反省能力在语文课程中通过有效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激发出来,使其经验智力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反省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作综合能力基础的价值,而不是相反。因自幼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加上后来的艺术学习和舞台实践,艺术中职学生的情商较高,表现为社交能力强,感情丰富,外向而愉快,对专业比较执着和投入。与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交际、审美情趣等内容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具有生机与活力。
[1]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25.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6.
[3]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3.
[4]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5.
[5]王前新,严权.高职人格本位课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16.
[6]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7]李春桃.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2010(27):56-57.
[8]罗爽.中职语文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07(8):65.
[9]王薏.中职语文课程内容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6(3):34.
[10]黄永平,胡达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迫在眉睫[J].当代教育论坛,2005(4):102.
Personality Standard:the Orientation of Secondary Arts Vocational Schools Chinese Teaching
XUE Yuan
(Wuxi Culture and Arts School,Wuxi 214063,China)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arts vocational schools Chinese falls within the rang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The course should comply with and reflect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the personality standar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world.Lack of personality is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of current secondary arts vocational schools Chinese teaching.The orientation of personality standard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students'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competencies and further lear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Chinese;personality standard
H 19
A
1672-2434(2011)05-0016-03
2011-07-02
薛 源(1966-),男,高级讲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语言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