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2011-08-15田珊
田珊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田珊
慢性硬膜下血肿;表现;护理措施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概述及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外伤后三周以上,由于血液的不断增加开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有包膜的血肿。常由于脑皮质通向静脉窦的桥静脉撕裂所致,好发于小儿与老人,占颅内血肿的10%,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是较常见的颅内疾病。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因尚不明确,约65%-75%的患者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脑组织在颅腔内活动度大,当额前或枕后着力时最易撕破桥静脉。其次是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所致,而且35%的患者有酒精成瘾史。其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病人常不能回忆起受伤史,最初可表现为阵发性头痛,以后呈持续性加重并伴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精神症状出现较迟,也可伴有乏力,轻偏瘫及偶有癫痫发作,视力下降,复视等视觉障碍,小儿常表现为前囟门渐显突出,头颅增大,头皮静脉怒张,及嗜睡,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
CT扫描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中间缓解期较长,由于受伤史遗忘及精神症状(如痴呆)等因素常常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病史,容易误诊,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实施CT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目前对慢性中硬膜下血肿的患者,一但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实施手术治疗。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术。
二、护理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有关。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复发,癫痫发作等。
三、护理措施
1.意识状态:意识障碍是脑科病人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其出现的早晚及有无加重是本病的观察要点。密切观察意识和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应马上通知医生[1-3]。
2.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按时给予雾化吸入,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氧气吸入(氧流量为2 ml/min,浓度为30%左右)。
3.生命体征: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即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4.观察伤口:了解疼痛的性质,切口有无感染或皮下积液等。如果切口渗透液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枕上铺一无菌垫,每日更换一次,必要时可随时更换,如果切口渗血较多,应及时汇报医师。
5.引流管护理:应每24小时测量和记录一次引流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狀。如果引流袋内没有引流液,患者伴剧烈头痛时,应该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处理。引流袋可置于枕旁。一般引流3-5天后复查CT证实血肿基本排尽可配合医生拔管。
6.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必要时定时被动活动和按摩肢体及关节,在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柔,以防发生骨折。
7.做好口腔、会阴、皮肤基础护理。
四、对于术后血肿复发的处理
常见的复发原因:老年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能,血肿薄膜坚厚硬模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复发,因此需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补充低渗液体;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术后残腔积液积气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
1 梁俊平.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96-97.
2 徐志姣.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3221-3222.
3 王丽,赵赛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围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151-152.
650032 云南省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