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观看当前人才观——学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体会
2011-08-15王永明李玲芬董岗彪
徐 震,王永明,李玲芬,董岗彪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突出强调了人才和干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要不断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和领导干部,因为人才和干部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从学术角度看,要真正地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既要从理论角度又要从实践角度来反思我党目前的用人制度和标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认识如果有偏差,实践方面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出现重大失误。
本文力图从葛兰西(Gramsci Antonio)的知识分子观的角度来反思和理解当前的人才观。葛兰西对有机知识分子的界定显然是出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考。在葛兰西那里,西方国家的革命路径和策略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只能走文化革命的道路,只有在实践中与资产阶级争夺文化的领导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看来,葛兰西的理论不可能仅仅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也必然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我们正在进行和实践的社会理想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而且我们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面对存在和发展了数百年的资本主义,尤其是目前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资本全球化。葛兰西当年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对革命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世界性和普遍性的意义。
一、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观点主要集中在他的《狱中札记》里。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提出“有机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经典的概念,把“有机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相对置。有机知识分子是指不同于后者那种世代从事知识行业的教士、教师、文职官吏等传统一类人。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思想是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兰西从历史的连续性思维角度,认为一切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现实实践形成了有机知识分子的特性,有机知识分子是从传统中走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的新时期扮演了新的知识分子角色。有机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相比较,有自己的独特性。知识分子是传承文化者,具有不断的思索精神,是人类精神生产者。传统知识分子有宫廷知识分子,是“王者师”,成为有权势的知识分子,经由政治实现自我,一方面阐释道德、约束统治者,通过政治确立其地位;另一方面依靠政治却又时刻游离于政治之外。而有机知识分子应当是质疑者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权威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来看。有机知识分子形成于现代社会,现代政治意味着政治专业化,政治和知识紧密联系。有机知识分子不再是政治官僚顾问,而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层面看待社会与政治,关心人类社会的整体命运和人的普遍利益和价值,是“人类社会的良心”,关心公民社会和公众利益、权力和社会理想等人类的“终极关怀”。有机知识分子坚持思想上的信念,通过物质的独立达到精神上的独立,在政治社会之外无存在的理由。知识分子要进入政治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科或专业领域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又要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的能力,成为一个实干家。他们要从理论上去解释和认知世界,又要改造我们的社会,在“知与行”关系中,行动决定一切,行动才是首要的,意志付诸于行动才是作为。
所谓有机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指知识分子的“利益有机性”,即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总是要和现实不同利益集团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指知识分子的“公共有机性”,即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与统治集团的依附关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感。葛兰西看来,在争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中,核心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形成,这种有机知识分子是构建新市民社会的关键。这种新型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新型革命的需要,他们不再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超然性,不再超然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之外,而是积极介入到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中,“成为新知识分子的方式不再取决于侃侃而谈,那只是情感和激情外在和暂时的动力,要积极地参加实际生活不仅仅做一个雄辩者,而是要作为建设者、组织者和‘坚持不懈的劝说者’(同时超越抽象的数理精神);我们的观念从作为工作的技术提高到作为科学的技术,又上升到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没有这种历史观,我们就只是停留在‘专家’的水平上,而不会成为‘领导者(专家和政治家)’。”[1]15葛兰西认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理论作为实践的补充,而是造就有机知识分子的实践问题。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够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把自己组织起来,就不能够区别自身,就不可能真正独立;而没有知识分子这个组织者和领导者,也就不能成为有组织的群体。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中产生和形成的,是他的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反对资产阶级文化霸权、进行文化阵地战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几点理解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那么,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思想对我们是否就失去价值?其实不然。我们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当前的重大战略选择,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汲取营养,也需要从包括葛兰西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思想宝库获得启示。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思想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有机知识分子的鲜明的利益取向
知识分子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必然要与特定的利益集团发生联系,而知识分子总是试图参与到一定的利益集团中。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跟市场的关系尤为紧密,有机知识分子和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可以看出,有机知识分子一方面促成现代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自身的角色也在现代社会逐渐形成和确立。新旧势力之间的论争、社会变迁的背后离不开经济因素的作用。这是他们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以及此新兴群体所独有的现代特征,体现有机知识分子的利益特质。
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也与众多的现实因素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必然产生和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有着深刻的阶级利益冲突,其改造现实的理想都始于现实行动,追求无产阶级的崇高的理想,而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正是以此为利益取向的。
(二)有机知识分子的鲜明的公共性特质
传统知识分子始终追求心中的“真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企图超越利益性、追求公共性。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积极走进现实,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以人民群众的苦痛为苦痛,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他们不再追求所谓抽象的公共性,也不做远离人民群众的贵族知识阶级,相反,他们的人生准则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而牺牲。
显然,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在于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代表人类之真理和理性而不失力量,真正推动国家民族前进,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投身于正义、和平而神圣的无产阶级事业,这个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小团体、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工农大众,也就是公众。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是能影响正在进行的革命实际过程的,充满了真正的公共性,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没有超越集团的利益,而是把自身与人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公共有机性”是其言行的出发点和思考的中心。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思考之结晶,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可以从许多角度分析。本文根据论述的需要特别强调葛兰西所理解的有机知识分子尤其是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鲜明的利益取向:服务于人民群众和革命事业。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干部是高度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理解;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德与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才能完整和正确理解。也就是说,不能把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干部两个概念分开理解,不能认为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只能是高度一致的;而德和才统一于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干部的伟大实践中。简言之,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就是一种“哲学王”群体,这种群体当然是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武装起来的、既有专业技能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奋斗目标的全新的“哲学王”群体。
三、德才兼备人才观上的三重偏差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大批信仰坚定、意志坚强、敢于奉献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无数信仰坚定、意志坚强、敢于奉献、善于领导的干部。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我们选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领导干部。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的选才用才理论和实践同样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反思问题,在本文看来,目前的选才用才方面至少存在如下的偏差。
(一)第一重偏差:理论和现实之间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六章“党的干部”中提出:“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我们的选人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本文看来,即使德才兼备的选才用才原则完全正确,作为人才选用标准无可指责,甚至我们在操作层面日益完善和精致,如选拔程序、测评方式、监督机制等,而当前人才观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偏差。这是为什么呢?在葛兰西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是实践哲学,而实践哲学不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之外的理论,而是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直接的理论表述。作为现代文化的成就,实践哲学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战胜形式精致的现代意识形态,组成自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二是教育在文化上还处于中世纪的人民大众,实践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批判地改造世界、改造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知识分子既是理想性的存在,又是现实性的存在。在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实现过程中,有机知识分子的造就和人民大众的知识化是同一个过程,有机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广大人民大众的知识跃进联系在一起。知识分子在教育和组织领导人民大众的同时,自身也在被教育、被组织、被领导着。
由此看来,人才选用既是理想性质的,也是现实性质的。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才选拔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偏差。理论作为思维抽象化的成果具有超现实性和理想性,现实操作总是具体的、社会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和预期之间就会产生距离,而如果理论本身是模糊的、不清晰的,那么偏差就会更大。
(二)第二重偏差:“德与才”之理解
“德才兼备”作为用人原则的通常理解是,干部的“德”主要指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质、思想作风等,它决定着才智发挥和权力行使的目的、方向和效果,“才”主要是指在具体问题领域的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干部有德无才,难以为党和人民做出大的贡献;有才无德,则会导致权力滥用,其“才”往往会成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工具。所以,要着力把德考实考准,真正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同党和人民一条心的干部,任用清正廉洁、道德高尚、受到干部群众信任的干部。
在“德与才”的关系理解上常出现偏差,易把二者理解为传统的而非有机的。根据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观,我们对人才的理解和选拔不能停留在传统知识分子的理解水平上。传统知识分子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是分裂的,虽然我们在德的内容上增加了党性要求和阶级属性,但总体理解上依然是传统性质的,他们或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政治诉求,总是立足于个体和自我,标榜超现实、超物质性,实质上是虚幻的;或者具有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才能,仅是专家和专才。而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则应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使命感,具有鲜明的阶级利益倾向,不再立足于抽象的个体来理解社会,而是把个人的价值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德与才”放在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中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德与才”的关系;只有从有机知识分子的视角来理解“德与才”,才能超越对“德与才”的传统理解,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德与才”。
(三)第三重偏差:知识分子与干部之关系
知识分子和干部是怎样的关系?从概念上看,我们目前把知识分子和干部理解为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我们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和群体,领导干部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个阶层和群体。二者之间可以存在交叉关系,外延可以部分重合,内涵决不相同。如果从现实性和一般性角度看,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当我们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时候,目前的理解就不是现象的,而是实质性的。
这样的理解显然存在偏差。在葛兰西看来,知识分子有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之分,而有机知识分子又有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和非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之分。革命的关键不在于干部和群众的互动性,而在于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和教育,在于唤醒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在此,我们看到,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是同一的,无论是内涵和外延是高度一致的。革命需要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这就是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我们选才的关键不在于区别知识分子和干部,而在于造就大批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而不是形成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两个不同阶层。
四、结 论
胡锦涛提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2]创新人才选用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那么,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思想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要重新理解和界定知识分子,要超越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个体性和超然性。人总是要和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知识分子不是人类的特殊群体,必然要和其现实生存空间发生联系。现实世界的知识分子总是与特定社会运动及阶级发生密切关系。当代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立场与某个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相联系,只有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在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知识分子的集体性、阶级性、利益性是其当然之内涵。
第二,要正确对待现实的知识分子言论,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分子要么为权力说话,要么为经济利益说话,因为他们是权力或者利益的有机体。关键在于怎么用人、用什么样的人,选人用人标准是党的形象!用人导向是方向、是标杆、是旗帜,关乎人心向背、影响社会风气、关系事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彰显用人导向,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用人标准是刚性标尺,更加信党爱党,一心跟党走。不在于是否让知识分子说话,而在于他说什么,为谁说话。
第三,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不能依靠所谓的一般知识分子,要真正地依靠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因为有机知识分子有着现实的历史角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知识分子通过媒体、大众和社会建立了一种密切的、有机的联系。不同类型的有机知识分子必然对社会氛围产生不同的影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变革产生不同作用,因此要突出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共处和影响关系。
第四,要丰富和创新“德与才”理论以及干部理论,进而改进人才选用的内容和程序。新时期的干部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要反对在知识分子和干部理解上的误区和偏见。人才选用的内容首先要创新,如测评领导干部既要包括思想素质、党性观念、坚持党的原则、维护党的纪律,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水平等;也要包括心理素质、理想志向、性格脾气、精神面貌,看其思想是否僵化、固执、保守、武断、专横、自大,态度是否虚心、上进、好学等。其次,人才选用的程序也要创新。
胡锦涛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2]只有吸收包括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理论和文化资源,改进和丰富我们的人才观,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1]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