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本性
2011-08-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高职教育的本性
本刊编辑部
本性者,本质特性之谓也。高等职业教育的本性鲜明地体现在它的名称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它的本质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多元整合。即“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有别于初、中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内容上属于技术教育范畴,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张社字)通过这一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教育性质就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整合。它是层次、类型、内容三个维度交集融合的产物。
一、“高”是层次属性。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高”。学术水平的高,是对应于高深学问取向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是指主体从未知到有知的探索过程,是探求事物规律和奥秘的过程。因而它要求培养对象掌握系统、全面、深刻的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胜任发展学术理论、繁荣民族文化的重任。高职的“高”则不同,它是表现在应用领域里的“高”,而不是理论水平或研究能力的“高”。对于高职教育来说,理论“必须、够用”即可。因为,深刻而准确的理论可能并不符合实践的要求,有时反倒引致麻烦,掩盖了行动的目标,使问题复杂化,以致无从解决。所以绝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衡量高职。
高职教育的“高”是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相对应的。与中等职业相比,“高”,一方面体现在基础理论方面,即高职生必须具有高出于中职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底蕴。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应用技能方面,即高职生所掌握的技能不是单纯的只具有外显行为结构的操作技能,而是一种具备一定复杂性的、融入一定智力含量的复合技能。姜大源先生在他的学术报告中多次讲到高职教育“高”的内涵,是“高”在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上,高在策略层面的知识上,而中专则是经验层面的知识,策略知识是对经验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徐国庆博士也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在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处置和应对各种现实工作的经验和能力”。而中专生所需要的则是单纯的操作情境中的动手能力。
二、职业是类别属性。从普泛的意义上讲,所有的高等教育都具有“职业性”,都要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归属和职业需求问题。但为何“职业”二字只落在高职教育头上呢?原因在于:1、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国家职业教育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即以劳动的形式从事赖以谋生、实现自我的职业。高职教育的首要使命是要解决在社会分层的机制下,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安置问题。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2、从学科或专业设置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遵循的是知识体系背景下的学科路径,它是以知识类型为载体划分学科的,如数学系、物理系、中文系等。其学科设置是直接对应并面向知识体系的。而高职教育则是以职业类型为载体划分专业的,如文秘专业、营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数控加工专业等。其专业设置是直接对应并面向职业体系的。3、高职教育是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定向性很强的教育。它就是要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定位明确、特点突出。而普通本科院校很大一部分是通才教育。即就业面宽,但职业针对性不强的教育。比如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可以做新闻记者,自由撰稿人、作家、教师、编辑,甚至可以当文秘,就业面很宽。这一点与职业教育明确指向某种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三、技术是内容规定。技术是高职教育内容的规定性。技术教育的维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相对应,又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相对应。高职教育必须严守技术性教育的类型底限,又要在纵向层次上超越技能,实现技术与技能的有效衔接和整合。技术的含义是宽泛而不断发展的。古代的技术是与技能相通的。它是指与主体不能分离的某种技艺、手艺或技巧。如“黔驴技穷”中的技就是指活动的本领和能力。现在“技术则指人类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它是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人的创造力的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技能则偏重于操作本身的动手能力。就是说,单纯的技能操作者,并不一定了解设备的原理和性能,他们只知道“这样做”,却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对于高职生来说,光有操作技能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智力技能。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他们需要掌握机器的原理、性能,深入到技术和工艺的内部尽可能的揭示其本质规律,给技术规则以理论上的说明、解释和指导。他们需要既有精湛的技术,又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使理论知识与经验技能、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在技术主体身上达到和谐统一,才是高职培养的人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