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情感交互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1-08-15孙传远
孙传远
(上海电视大学 管理系,上海200433)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两个基本维度,积极的情感会对认知发展产生动力,并调节认知结构的发展;反之,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者的正常认知加工,甚至会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健康。远程教育具有时空分离的特征,远程学习者在异步教学交互中,由于缺乏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情感互动,极易产生学习孤独感,从而会降低学习的效果,甚至导致厌学和弃学。然而,至今很少有研究者将情感培养视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远程教育者在帮助学习者克服情感或心理障碍方面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显然,对于远程教育研究而言,关注情感交互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会协调人的知情发展,填补远程教育的“情感空白”[1],提升对远程学习者的人文关怀,也将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关注度,使远程学习者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强的心理归属感。
一
“交互”意为“相互作用”,英文为“interaction”。教学上的交互,是指教师与学习者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下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能够改变学习者行为与认知的活动[2]。
“教学交互”作为远程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提出时间并不长,国外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研究热潮,而国内直到本世纪初才起步研究。人们一开始就十分关注教学交互的类型研究。穆尔很早就将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划分为三种类型: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3]。希尔曼后来又补充了一种新的交互类型:学生与技术的交互,即认为学生必须使用技术来实现其与资源、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互[4]。由此,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交互类型基本确立,即教学交互主要关注的是以媒体为中介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以及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国内也有研究者对远程教学交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尤以北师大陈丽教授历时5年的“教学交互”研究课题最为著名。
面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很多远程教育专家提出了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理论。例如,基更认为,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而在远程教育中,这种交流主要不是面授辅导,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媒介的人际交流和材料中包含的模拟的人际交流。基于此,基更提出了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各种策略[5]。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从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的角度提出了实现教与学整合的思路和策略,他认为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群体中,个人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远程教育中,这种感情通过设计良好的自学材料和适当的双向交流建立起来。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制作远程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和方法[6]。西沃特则提出,制作完美、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材料,仍然很难保证学习的质量,远程教育机构还不如给学生提供持续的关注[7]。
还有研究者试图从远程学习发生的基本过程入手来揭示多种交互之间的运行关系,建立教学交互模型。例如,劳瑞德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会话模型”,用以揭示远程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的两个层面的交互:一种是学习者的行为与教师建构的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交互;另一种是学习者的概念与教师的概念之间的会话性交互。两种交互互为条件,相互作用[8]。陈丽概括出了“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用以揭示三种水平的交互:一是学习者与媒体界面之间的操作交互;二是学习者与教学要素之间的信息交互;三是学习者的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概念交互。而且三层面教学交互之间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9]。
尽管“交互是影响远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0],但新近的研究表明,大量的远程学习者没有能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交互活动,只是停留于观望。这种观望行为影响了实际的教学交互水平,更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曹良亮、陈丽研究了远程异步交互活动中“参与者”和“观望者”这两类学习者的异步交互水平的差异及其原因,其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远程教学交互中应关注远程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及与外界的情感交互,以此才能提高教学交互质量和学习效果[11~12]。
从以上关于教学交互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只是笼统地研究了交互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并没有就如何交互、交互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没有将交互学习的内涵界定清晰,也没有将交互学习所包含的学习者的认知、行为、情感等要素包括进去。其次,已有的教学交互研究没有关注到不同群体的学习。如:关于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的学习者的交互学习研究较少。而有研究表明,男女学生往往对学习支持具有不同的要求,女生往往经常参加面授辅导课,同时比男生更加珍视与其他学生的交互活动[13]。再者,已有的关于教学交互的研究没有分清在何种媒体中的教学运作,即没有将面授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区分开来,或者说没有将通过印刷媒体、音频视频媒体、网络媒体等进行教学交互区别开来,更缺乏对远程学习者在网上学习和网下学习进行一体化的研究。
事实上,“交互”是第三代远程教育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术语,教学交互已成为远程学习过程的基本功能属性[9]。一方面,国内外远程教育者对交互规律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开始关注交互过程和提高交互质量的研究;另一方面,强调远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促进远程学习者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让情感参与到远程交互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且将有力促进远程教育交互理论的研究。
二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一般把“情感交互”称作“情感交流”、“情感互动”等。通过文献检索发现,2001~ 2010年10年间,以远程教育“情感交互”为题名的中文期刊论文仅有6篇。本研究依照北师大陈丽教授将教学交互看作是远程学习过程的基本功能和属性的观点,将之称为“情感交互”,它既是远程教学交互中认知、情感、行为等交互中的一个维度,更反映了整个教学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与外界的情感互动。
有研究者从学习中认知与情感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出发,分析了远程教育中认知与情感分裂的原因,强调了远程教育中关注情感的重要性[14~15]。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教育中的情感缺失问题,并开展了远程教学中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情感交流和情感教学设计的方法,以及情感交互策略等。但大多研究者只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思考或通过理性思辨的方法提出一些理想化的方案,关注了教育者的教学,而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尤其没有从情感交互对于学习者学习的重要性角度展开实际调查研究,深入体察远程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教学交互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瓦格纳曾指出“交互是人的行为,交互性是技术系统的特性”,所以,远程学习者与外界进行交互过程中不能缺少人的情感交互[2]。
目前,情感交互作为远程教学交互的一个重要层面,其研究极其缺乏。因缺乏指导、分享和交流而产生的孤独感,一直是困扰远程学习者的普遍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观念的情感缺失、网络虚拟性的特征、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特征、情感领域教学设计的困难、交互在网络教育实践中的误区等”,导致了网络学习中的情感缺失[16]。据研究者对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中感到很孤独[17]。另外一项针对远程学习者“在远程开放学习中是否有孤独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比较符合的得分率也高达0.7[18]。
远程教育机构优良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保证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成效。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中若没有情感方面的支持服务,将大大降低学习实效。事实上,开放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等状况使众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内心充满着无助感和孤独感,对学习共同体也缺乏归属感,从而导致厌学、辍学现象发生。有研究认为,影响远程学习者放弃学业的原因主要有工学矛盾、经济压力、自主学习能力低以及学习者面临的学习困难[19]。显然,这些因素并没有揭示出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性。
总之,远程教学交互存在着情感缺失的问题,但到底哪些方面缺失以及情感投入和情感支持的现状如何却不得而知。另外,我国学者有关远程教育情感交互、情感交流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理论方面的研究,缺失具体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
著名远程教育家约翰。丹尼尔说过:“交互是远程教育中一个重大的但又是棘手的概念。”[20]尽管如此, “任何具体的交互活动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每一次话语对前一次话语的相关程度上作出判断。”[21]而且,还有研究认为,网络学习情境下交互的质量大多数都能被定义和测量,同时能够影响学习效果[22]。这些都给我们对远程教育中的情感交互状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远程教育中情感交互研究的课题将关注以下方面:
1.在理论研究上,需要构建教学交互的一种整合模型——关注行为、认知、情感、动机等的交互性整合。这不仅需要突显出情感交互作为教学目标提出的重要性,还需要从情感本身所包含的维度分析各种复杂情感在远程教学交互中的表现。情感是人类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人的情感可以划分成三种成分:主观体验、情感的外部表现以及生理唤醒[23]。可见,要观察人的情感变化状态必须综合以上多种成分加以判断。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交互状态也需要我们综合考察。
2.在实证研究上,需要采用深度访谈、生活叙事等研究方法,在远程学习实践研究中体验学习者的真实情感。已有的实证研究较多地采取了问卷和网络调查的方法,研究者与远程学习者较少亲密接触和交流,很难了解到学习者的真实想法,从而也就很难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3.在实践操作中,需要构建智能化的“虚拟教师”教学系统,以满足远程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同时,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情感计算研究,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和场合下均能得到情感关照。尽管目前情感计算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情感信息的获取与建模问题、情感识别与理解问题、情感表达问题以及自然和谐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的实现问题等,但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与计算机的交互环境,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
4.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情感支持,深入了解远程学习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关注远程学习者的个人生活品质,有效提高远程学习效果和质量。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构建网络学习生态系统,关注社会人文环境在网络学习系统中的渗透,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知识含量的新人才。
5.注重心理咨询服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关注对远程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将情感支持放在重要地位。
[1]肖俊洪.情感空白[J].中国远程教育,2005,(9).
[2]Ellen DWagner.In support of a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ofDistance Education,1994,8(2).
[3]Michael GMoore.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 (2).
[4]DanielCAH,Debroah JW,etal.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4,8(2).
[5]Keegan D.Reintegrating of teaching[J].The JournalofDistance Education,1995,10(1).
[6]B觟rje Holmberg.Theory and Practiceof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89.
[7]David Sewart,Desmond Keegan.Distanc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London:Routledge,1988.
[8]Diana Laurillar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A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M].London:Rontledge,2001.
[9]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4,(1).
[10]Michael GMoore.Distance Education:A SystemsView[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1]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
[12]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学习者观望原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3).
[13]G Kirkup,C Von Prummer.Support and connectedness:the needs of women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J].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990,5 (2).
[14]谭千保,张进良.论网络教育的缺失:认知与情感的分裂[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15]宋晔.网络教育中的知情整合[J].教育评论, 2001,(4).
[16]裘伟廷.网络教学情感交互的质量评价标准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5,(4).
[17]张建伟,吴庚生,李绯.中国远程教育的实施状况及改进——一项针对远程学习者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03,(4).
[18]王春莲,马秀峰.高校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现状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06,(2).
[19]李莹,陈洪玲,韩毅.为什么辍学——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访谈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 2010,(4).
[20]约翰.丹尼尔.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策略[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21]Robin Mason.Using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1994.
[22]Garrison D R,Anderson T,Archer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0,2(2/3).
[2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