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机制
2011-08-15傅鸿颖
□ 傅鸿颖
当代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机制
□ 傅鸿颖
大学生廉洁观是指大学生对反腐倡廉基本问题总的看法、根本观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财观、诚信观、法治观、节约观、修身观是大学生廉洁观的主要内容。[1]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廉洁观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大学生廉洁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年轻,充满朝气,富有理想,可塑性强。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理论知识相对丰富,社会知识相对匮乏,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大学生廉洁观的表现形式、生成方式、培养途径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构建大学生廉洁观生成机制,必须对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为此,我们在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中开展了廉洁观现状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34份。同时,我们也借鉴了武汉科技大学吴丽波、李斌雄在武汉地区4所高校780名大学生中开展的大学生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问卷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
(一)大学生廉洁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廉洁观的总体情况较好。一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较强,较为关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事业。在调查“你是否经常和他人探讨反腐倡廉方面的话题”时,65%的大学生选择“经常”或“有时”。二是大学生崇廉尚洁的风气较为浓厚,对腐败行为普遍表示愤恨,对廉洁行为普遍表示崇敬。在调查“你对腐败现象的态度”时,41.3%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愤恨”,44.1%的大学生选择了“较愤恨”。三是大学生对培养塑造正确廉洁观的重要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调查“你认为大学生廉洁观正确与否是否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时,33.4%的大学生认为 “影响非常大”,42.6%的大学生认为 “影响较大”。
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廉洁观的同时,也发现大学生廉洁观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反腐倡廉基本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对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够了解。在调查“你对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部署”时,选择“完全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8.7%。[2]二是部分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取得的成绩认识不足,对未来取得进展的信心不足。在调查“你认为当前我国查处腐败行为的力度如何”时,仅30%的大学生选择了“力度非常大”或“力度较大”,而选择“力度一般”和“力度较小”的占到了59.5%。在调查“你对我国通过开展反腐败斗争逐步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是否有信心”时,“很有信心”的仅占8.6%,“较有信心”的占41.4%,而“信心不大”的占到42%。三是在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时,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采取独善其身的方式消极应对。在调查“假如你了解或掌握一些涉及腐败问题的线索时,你将如何做”时,47%的大学生选择了“涉及自己利益才举报”或“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甚至有16.8%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关心”。四是虽然很多大学生对腐败行为非常愤恨,但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倾向于采取不廉洁的行为,来获取自身利益。在调查“有人告诉你可以通过请客送礼等方式来实现自己人生某个重要目标时,你会这样做吗”,有54%的大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仅18.4%的大学生选择了“绝对不会”。
(二)大学生廉洁观主要问题的生成原因
大学生廉洁观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但更主要是教育方面的原因。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观念的生成发展、完善提高,主要是知、情、意、行几个因素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要从大学生廉洁观生成机制和生成规律方面探寻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廉洁教育,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机理和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廉洁观念的生成。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廉洁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生无职无权,与腐败关系甚小,开展大学生廉洁观教育意义不大。二是部分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反腐倡廉基本理论教育,在理论教学中,一味注重理论灌输,与社会现实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廉洁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紧密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大学生的自身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时,方式简单,搞形式主义,不注重情感教育,对大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缺乏足够的心理疏导,不能大胆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大学生廉洁观生成规律探讨
(一)大学生廉洁观生成的基本要素
根据心理认知规律,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过程主要包括廉洁认知、廉洁情感、廉洁意志、廉洁行为四个要素。
廉洁认知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掌握反腐倡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廉洁情感是指在认知的基础上,大学生对腐败者、廉洁者以及腐败行为、廉洁行为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廉洁意志是指大学生在反腐倡廉实践中为实现某一目标克服困难,做出抉择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廉洁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的指导、影响和支配下,自觉抵制腐败行为、履行廉洁义务、坚守廉洁信仰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二)大学生廉洁观生成要素的矛盾运动
大学生廉洁观生成过程是一个闭合的系统,其中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廉洁认知是廉洁观生成的起点,是廉洁情感、廉洁意志、廉洁行为形成的依据,是反腐倡廉基本原则、制度规范转化为廉洁品德和廉洁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开展大学生廉洁认知教育是教育者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廉洁情感对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发展起催化、强化作用,是大学生加深廉洁认知、锤炼廉洁意志、外化廉洁行为的催化剂和内动力。廉洁情感教育是廉洁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廉洁意志是大学生廉洁认知、廉洁情感外化为廉洁行为并反复出现、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顽强的廉洁意志,那么在知行转化过程中就难以做到坚持不懈,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廉洁意志的培养是廉洁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廉洁行为是廉洁观生成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和一般归宿,因为大学生廉洁观如果仅仅停留在廉洁认知、廉洁情感、廉洁意志阶段而不付诸行动,那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督促大学生自觉践行廉洁行为是廉洁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廉洁观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转化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从系统内部来看,在发展方向上是从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过程。一般来讲,廉洁认知越深刻,廉洁情感就越强烈。廉洁情感越强烈,廉洁认知的程度就越深,廉洁意志就越坚定。廉洁意志越坚定,廉洁认知就会继续深化,廉洁情感就会继续增强,廉洁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和持久性。同时,持续不断的廉洁行为反过来会进一步加深廉洁认识,增强廉洁情感,锤炼廉洁意志,最终促成廉洁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是在这四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由廉洁认知到廉洁行为的多次螺旋式循环,使大学生廉洁品质由旧的质变向新的质变飞跃。因此,大学生廉洁观教育是长期的过程,是渐进发展的过程。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其廉洁观生成的矛盾运动规律也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廉洁观的可塑性强。二是大学生廉洁观稳定性较差。三是大学生廉洁实践能力较弱。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大学生廉洁观生成的矛盾运动规律,切实开展大学生廉洁观教育。
三、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机制构建
塑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廉洁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大学生廉洁观的生成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理论教育机制——解决理论认知问题
2008年9月,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发布了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引领作用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形式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根据《意见》精神,构建大学生廉洁观理论教育机制,必须做到:
一是明确教育意义。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重视,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行动上落实,把它当作一件实事来抓。成立高校廉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统领学校廉政教育。
二是明确教育内容。明确德财观、诚信观、法治观、节约观、修身观是大学生廉洁观的主要内容;学习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廉政准则、国际国内反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等。
三是明确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领作用和高校所有教职工的合力作用。各职能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廉洁观教育。
四是明确教育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丰厚的教学资源,构筑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广阔平台,多渠道、广路径地开展大学生廉洁观教育。首先,利用第一课堂理论教育课全面灌输廉洁观;其次,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形式和各种校园廉洁文化活动强化廉洁观;最后,利用网络、学报期刊、电视广播等媒介广泛宣传廉洁观。
(二)构建情感认同机制——解决情感信念问题
一是廉洁文化熏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崇廉尚俭,惩恶扬善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从来就不缺乏廉洁文化的因子。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屈原的“闭心自慎,终不失过矣,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从“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于谦,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苏轼,再到“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的刘向。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要使大学生形成对廉洁观的情感认同,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里的廉洁文化因子,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是廉洁典范导向。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让世人铭记于心的廉洁典范,他们的廉洁事迹感天动地,让人无法忘怀。要使大学生形成廉洁观的情感认同,必须发挥廉洁典范的导向作用。通过不同时代廉洁典范的宣传,使大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的成功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长存,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腐败分子警示。历来贪官污吏遭人唾弃,从古至今,腐败贪污分子都没有好下场。要使大学生形成廉洁观的情感认同,还必须发挥腐败分子的警示教育作用。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的就是警示教育在人的道德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教育者以身作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三)构建激励约束机制——解决意志品质问题
就激励机制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获得正面的心理支持,引导大学生的廉洁思想和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目标激励,通过设置一定的目标来激发大学生的崇廉尚俭的积极性;二是榜样激励,通过廉洁典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的积极性;三是竞争激励,利用大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创造竞争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四是物质激励,通过一定的物质报酬,满足大学生对物质方面的需求;五是情感激励,满足大学生一定方面的情感需要,给予信任、支持,激发和鼓励其积极行为;六是自我激励,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
就约束机制而言,就是要规范大学生的廉洁思想和行为,使其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近年来,大学校园腐败或“亚腐败”现象日益增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必须构建强有力约束机制,确保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偏离轨道。一是纪律约束。惩防并举,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廉洁思想和行为的制度规范,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纪律教育。二是组织约束。对于学生党员,要通过党的规章制度,加强党的各项纪律约束;对于学生干部,要严格要求,制定和完善社团纪律制度,让学生干部自觉接受社团组织成员的监督。三是自我约束。强化大学生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的能力。
(四)构建社会实践机制——解决知行统一问题
一是必须制定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的规章制度。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实践是确保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尤其是要加强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具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是必须突出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的主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实践在组织实施方面必须主题鲜明,做到有的放矢,使大学生在同社会的接触中践行廉洁精神。
三是必须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的日常性。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大学生在校时间开展廉洁教育社会实践,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的日常性。如,北京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座谈讨论、观看廉洁教育电影等形式,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廉洁观念和职业道德;有的大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故事创作、诗歌朗诵、小品表演、音乐舞蹈、演讲辩论、书签设计、书画展览、漫画创作等校园廉政文化活动,这些都是校园内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实践的很好的形式。
[1]李玉华、孟鸿.当代大学生廉洁观的塑造与培养[J].社科纵横,2009,(9).
[2]吴丽波,李斌雄.武汉地区大学生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研究”(编号10SKG03)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