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2011-08-15熊晓燕肖蕙蕙
熊晓燕,肖蕙蕙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54)
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熊晓燕,肖蕙蕙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54)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正不断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实现“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然而,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了按类招生的条件,尤其是地方高校不能盲目跟风,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健全按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地方高校;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才市场、就业机制的变革,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刚性化的管理模式,已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此种形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新型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目前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按类招生、按类培养日益受到关注。
一、按类招生的内涵与优势
按类招生是指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进行统一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按类培养是指在按类招生的基础上,对录取后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在低年级按学科培养要求,在学科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到高年级时学校再根据学生综合情况,考虑其个人意愿、兴趣特长、教学资源、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流并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直至学生毕业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世界各国高校发展的经验来看,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如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招生时都不分专业,本科阶段的前三年或四年全部学习广泛的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所学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1]。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并于2001年秋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从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逐渐推行了“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的新模式。据统计:全国“211工程”学校有一半以上的高校不同程度实施了按类招生。在重点大学的感召之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如天津商学院、深圳大学、三峡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湖南工业大学、锦州师范学院等,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按类招生,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在2010年全面实施按类招生,重庆理工大学也于2009年率先在重庆市地方高校中开始了按类招生的试点。
这种新的招生管理和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相应提高学生专业志愿满足率和学校报到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学生经过一两年基础课学习之后,对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认识更加清楚,选择专业将会更理性、更客观;有利于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实施按类招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形成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二、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条件
目前,有很多学者认为实行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符合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是新世纪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所以在某些重点高校推行按类招生之后,一些地方高校也纷纷亮出按类招生的牌子。然而也有个别地方院校实施了按类招生,结果又事与愿违,打了退堂鼓。这说明并不是所有地方高校都适合大类招生,地方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要求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按类招生的现状来看,重点大学高于地方院校,综合性大学高于专科类大学。在全国“211工程”院校中,综合性大学有40所,其中31所高校实施按类招生,比例达到了77.5%[2],而其中的理工科类型大学、财经类大学、农业类大学、医药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实施的比例都没有超过50% 。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的学校与重点大学相比相对较少,即使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大学,开设的大类也很少。其原因是重点大学尤其是综合性的重点大学不仅办学历史悠久,而且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门类,地方高校要实施按类招生,必须要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门类。
(二)拥有相对充足的教学资源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前提
按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的改变,关键是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实施按类招生除了要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还必须拥有完备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比较齐全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设备,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只是在招生中提倡大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是不行的。2004年武汉某高校取消按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校方称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类招生的一个主要原因[3]。
(三)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保证
实行按类招生,要求各高校应改变以往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即要有弹性的学制、弹性的计划、弹性的课程和弹性的管理。因此,高校须建立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同时,建立督导评价制度,对按类招生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监督,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按类培养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实质上的有效开展。
三、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单科性专业多,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
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学科门类不齐,单科性专业较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配套性较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同时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有碍实行大类招生[4]。如重庆理工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虽然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却分别隶属于经济与贸易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给实行按类招生带来了困难。
(二)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尤其教师数量不足
实行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但在高等教育连年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许多地方高校出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每年的在校生以9%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高校教师仅以每年0.9%的速度增长,现在师生比由20世纪80年代的1∶8左右猛增到1∶18左右,甚至有的学校已达1∶20以上,这远远高于国家规定1∶14的标准。由于师资短缺,有的地方高校使许多教师忙于上课,导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教学难度过大,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课程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没有到位
一些学校按类招生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少甚至空白,选修课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教材还是以前的对应单一专业教学的老版本;整个课程体系不完整,不能体现学科间、专业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只是将原有课程简单叠加与删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照本宣科、满堂灌,课程结束前任课教师自己划范围自己命题考试的现象还很多[5]。
(四)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首先,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其次,教学计划刚性过强,不利于学生自选课程自选专业,不利于学生学籍变动。第三,教学监督反馈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教师教学缺乏动力,缺乏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缺乏必要的约束,缺乏探求知识的激情与毅力。
(五)专业分流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自愿,矛盾较为突出
因为出于对新专业、长线专业等所谓“冷门”专业以及现有教学资源的保护,专业结构调整还不够彻底,专业分流不能保证学生人人如愿。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最后只能根据学生成绩分流。“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紧缺专业建设。
四、解决地方高校按类招生共性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专业布局
实施招生不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明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首先应科学构建学校的专业布局、分析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方面对学校整体专业结构和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另一方面进行院部学科布局调整,切合实际地构建招生大类,以便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这样才有利于实行按类招生。
(二)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按大类招生,各高校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上,要重视“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重视平台的搭建,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英国牛津大学现有的1/3的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经济学与工程学”、“文学与数学”等课程。北大在全校范围内也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由资深教授任教,每年300多门课涵盖五大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国内外名牌大学综合课程的开设启示我们,课程改革须科学地寻找不同领域间的联系和规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思维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相关,没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使学科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需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同时还需改革教师考核及晋升制度,鼓励在第一线教学的教师。按类招生还要求教师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大众化教育,又要注重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找到最感兴趣、最容易发展的方向。
(四)深化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按类招生是一项涉及招生、教学、学籍管理、后勤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改革,各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于按类招生模式下的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如导师制、选课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督导评价制等,优化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按类招生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五)精心谋划,妥善做好专业分流方案
分流方案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具有敏感性和复杂性,学校一定要做细做实。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面向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兼顾专业布局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精心编制专业分流方案。要尽可能早地向学生公布专业分流方案,包括分流原则及分流条件、依据、分流时间、工作程序和具体办法等。学校既要加强信息预测与反馈,又要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向学生展示所谓“冷门”专业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根据信息预测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做出理性选择。
[1]王莉芬.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借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 (5).
[2]蒋秀兰,郭娜.关于高等学校大类招生政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09-210.
[3]边士洪.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6(5):78-79.
[4]刘锐,邵强.高校按类招生的理性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3):88-90.
On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based on Classified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Implemented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ONG Xiao-yan,XIAO Hui-hui
(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Presentl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ntinuously deepening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and reform i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s.It becomes a hotspot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cruit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to carry out the talent cultivating objective of“solid foundation,wide knowledge,personalization,strong abilities,and high quality”.Not every college or university,however,owns the condition for classified recruit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specially local ones,should not follow suit blindly.They should make scientific plan 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majors combined with their realities,deepen the reform in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systems,improve teachers’qualities and methodology,and establish and better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s related with classified recruitment so a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and innovative talent that acco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lassified recruitment;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G647
A
1674-8425(2011)07-0121-04
2011-04-15
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01203)阶段性成果。
熊晓燕(1965—),女,四川邻水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肖蕙蕙(1964—),女,湖南衡阳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