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渝召开
2011-08-15
2011年10月22日,由科技部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重庆市科委和西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山城重庆隆重召开。这是每两年定期举办的“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的第二次会议,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希腊、新加坡、瑞典、加拿大、泰国及中国台湾和国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会议。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主席Kostas Iatrou教授、国际鳞翅目基因组委员会国际联系人Marian R.Goldsmith教授、日本家蚕基因组项目负责人Kazuei Mita教授等20余位昆虫学研究领域国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学术活动中,来自各国的研究者围绕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展开友好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新的研究课题,推进合作与了解,携手共创21世纪新的丝绸之路。
自2003年我国科学家独立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并于2004年在《Science》发表该项研究成果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形成国际“家蚕研究热”;2008年通过国际合作方式,以我方为主,又完成了“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2009年8月,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40个蚕类基因组重测序和高精度遗传变异图谱构建,并再次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受到国际高度评价。至此,家蚕成为完成基因组学研究“三部曲”(框架图—精细图—高密度遗传变异图)的少数代表物种之一,标志着家蚕基因组研究由此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后的重点工作是围绕“发现基因、研究基因、利用基因”展开,推动蚕业科学再上台阶,全面支撑现代蚕丝产业发展,开拓21世纪新的丝绸之路。
2009年10月“第一届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将世界各地鳞翅目昆虫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建立了密切联系,并极大地推动了鳞翅目昆虫尤其是家蚕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此次“第二届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深化了第一次会议中建立的交流合作,而且建立了新的和更加深远的交流合作关系,再一次显示了我国在家蚕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昆虫学和蚕学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使21世纪丝绸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前景变得更加广阔和美好。
较之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此次国际学术研讨更加展现了家蚕功能基因组学的深度研究与利用前景,并在免疫分子机制、发育变态的基因调控、突变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具有显著进展成果,同时,交流内容拓展到桑树基因组计划和家蚕干细胞研究等新领域,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有较大发展。
此次国际研讨会期间,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共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签约仪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部建有国际最先进的蛋白质结构平台,拥有高效的蛋白质结构解析技术。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09年开始合作,先后派出了3名青年学者到该校生物学部开展蛋白质结构解析双边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期间,我方多次邀请对方专家来校访问交流。2011年6月,双方在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西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结构生物学和家蚕功能基因组学”双边学术讨论会,就合作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商讨了向和下一阶段的重点合作内容。此次协议签订后,夏庆友教授团队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推进家蚕蛋白质结构解析等未来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