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新闻英译中的读者“期待视野”*
——以《北京周报》为个案研究

2011-08-15杨义容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英译视野译者

杨义容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332)

软新闻英译中的读者“期待视野”*
——以《北京周报》为个案研究

杨义容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332)

软新闻写作手法灵活、文化蕴涵丰富,以其独特的文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与其他国家友谊与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软新闻英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在英语读者中的接受效应,依据读者“期待视野”对原文进行动态取舍,使译文不仅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能超越和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

软新闻;期待视野;英译策略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加快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步伐,其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广度不断拓宽。而新闻翻译以其独特的方式有效、准确地将信息呈现于各国读者面前,是世界各国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其中汉语软新闻以其独特的文体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能有效地让各国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友谊与交流,为此软新闻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外宣事业的繁荣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软新闻被译成英文,然而译文却存在很多问题,如错误理解导致误译、中式英语、译文冗余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外宣事业的发展,影响各国的了解与交流,影响中国的国际化步伐。本文将根据软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翻译要求,应用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以《北京周报》为例,探讨软新闻英译中读者“期待视野”的实现策略。

一 软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翻译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新闻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新闻一般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软新闻指“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1]。为了达到“即时报酬”效应,软新闻写法灵活自由,富有艺术感染力,它以轻松的笔触、华丽的措辞和形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阅读中内化作者的观点。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一身[2]。

软新闻英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软新闻英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那么在此情况下,用适合于英语读者的语言把汉语软新闻的信息重新表达出来,使其在英语中取得它在汉语中同样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英译过程中,汉语读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等与英语读者不尽相同。这就是说两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由于该原因,某些对汉语读者来说是生动而富有神韵,极有说服力的软新闻,直接翻译到英语环境后对英语读者来说却可能索然无味,毫无说服力可言。因此,译者在英译中必须站在读者的视角,从他们的“期待视野”出发,摆脱汉语语言风格的束缚,使译文为英语读者所接受。

二 读者“期待视野”观点下的软新闻英译

接受美学是在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基础上形成的文学翻译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的状态,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3]。也就是说,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个图式影响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评价,决定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期待视野主要有两个形态: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个视域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视野[4]。不同的读者总是从自己的“期待视野”出发,来阅读和理解文本。朱立元先生把审美活动划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5],这是共存于阅读中的两方面,因此在英译时既要照顾读者原有的审美经验,又要超越和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

软新闻作为新闻文体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新闻文体的特点,同时也受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天人合一”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其写作手法灵活、文化蕴涵丰富。在语言上具有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的特点,并善用对仗、重复、排比等修辞手段以渲染效果;同时句式多样,富于弹性。这样的语言特点不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不到软新闻英译的预期目的。接受美学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6]。这实际点明了读者对作品能动的影响力。一个作品意义的传达需要同时依赖于作者的表达能力、译者的介入程度和读者的解读程度,而读者作为最终的接受者,他的解读程度确实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能赋予作品“作者意想不到的意义来”。而读者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受其“期待视野”的影响,也就是说,译文的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本的融合程度。

因此,在软新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把握英语读者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心理,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完整表现汉语新闻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换言之,一个优秀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译本的潜在读者在其心中,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其在翻译的时候不可忽视的因素[7]。依据读者的“期待视野”为原则,对原文取“义”舍“形”,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对软新闻的信息和篇章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力图达到语言具体生动,语法简单明了,表达简单传神,使英语读者轻松获得信息,增加兴趣,了解中国文化,达到软新闻英译的预期目的,同时也符合英语读者对语篇的期待。

三 软新闻英译中“期待视野”实现策略

如上所述,软新闻的英译是一种三元关系,它不仅仅是作者和译者的关系,也是读者和译者的关系,只有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软新闻英译的预期目的才能达到。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及新闻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上的“空位”,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难以融合”,此时译者就有必要考虑通过各种翻译方法和变通手段,进行改写或重写,使译文产生良好的效应,为英语读者所接受。下面笔者将以《北京周报》的中英文版本作为研究材料,论述在软新闻英译过程中,如何才能使译文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及新闻价值观方面不仅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能超越和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

(一) 语言习惯的期待视野实现策略

汉英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造就了各自软新闻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一般而言,英语软新闻大都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通达,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的风格,语言上最忌重复累赘,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因此,在软新闻英译中,要做到删繁就简、化“虚”为实,突出主要信息,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在语言习惯上的期待,实现软新闻英译的预期目的。请看下例:

例1:原文:在灯光的衬托下,一件件造型各异的琉璃展品显得晶莹剔透,美仑美奂,栩栩如生。其中,一个被称为“百合如玉”的展品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很多人在其面前驻足观看,拍照留影。(from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whzh/txt/2008-09/01/content_148011.htm《复兴琉璃工艺》)

译文:The luli products displayed are very impressive.Under the bright lights the items are crystal-like glittering and transparent.Crowds thronged to have a look.(Beijing Review,2008,(36):42)

正如勒菲弗尔所言:目标语文化中的主导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果译作不符合那种主导模式的要求,它被读者接受就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8]。例句中的软新闻文笔优美,运用了许多四字结构的词,读来朗朗上口,充分描绘了琉璃展品的美景。这些词语虽铺陈华丽,工整对仗,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但不符合英语读者对软新闻在语言上的期待。如将这些文字全部译成英语,则语言罗嗦堆砌,言之无物,译文臃肿不堪。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对原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译文省略了“晶莹剔透”、“美仑美奂”、“栩栩如生”等无实际意义的词,用一个形容词“impressive”就表达出汉语软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并对句子结构、顺序和内容进行了整合,简洁直观,虽打破了汉语语言的特点,却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使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了满足,有利于软新闻对外宣传的效果。

例2:原文:以牙雕、玉雕、漆雕、景泰兰、京绣等“燕京八绝”为骄傲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急剧萎缩,大师们普遍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创作场所越来越少,很多技艺与品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或已经消失,闻名世界的“北京工艺美术厂”等多家企业甚至早已宣布破产。(From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olympic/txt/2008-07/08/content_132147.htm《百工坊:“活”的博物馆》)

译文:Now,some of the Beijing’s folk art is on the brink of disappearanc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masters to find a successor to learn their skills.A number of companies on the folk art business have gone bankrupt.(Beijing Review,2008,(28):26)

英语新闻的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所以其句子较短,句型简单化,词序常规化,多用简单句和并列复合句,避免在一个句子中夹杂许多不太相关的信息。目的是为在有限空间内传递更多信息的同时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例2中,译者在英译时应用删减、改写等翻译方法使译文仅用39个字就表达出了原文用了133个字来传达的信息,而且句式简单、逻辑性强、中心思想简单明了,与原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易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增强了译文的可接受性,符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 文化背景的期待视野实现策略

翻译是对文化的一种演绎,只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因为语言只是文化平面上的一个点,它是文化的符号,但却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上受制于文化。汉语中的软新闻得益于其文化沉蕴,它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法律、宗教信仰、民俗风尚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但这也给英译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依据读者期待视野,对文化英译时应把握两点:一方面,英译时不要过分拘泥于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损害原义的基础上,适度地调整篇章的信息量与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传达那些重要的文化信息,让世界了解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使译文超越和拓展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读者的语言文化修养。在实际操作中,译者可以应用增译、删减、类比和改写等翻译方法。请看下例:

例3:原文:潘家园等市场,也是不少“红色收藏者”的必经之地。近几年,“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毛泽东像章、宣传画等在民间和官方拍卖会上大出风头。(from http:// www.beijingreview.com.cn/txt/2008-09/12/content_151715.htm《“大众”收藏时代的到来》)

译文:“Panjiayuan”,a flea market in the southwest Beijing,is a must for“red collectors”,people collecting items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76).In recent years,Mao’s“little red books”,badges bearing Mao image and propaganda photos and posters have been very popular in private or government-run auction.(Beijing Review,2008,(38):16)

姚斯认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9]。而要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视野,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首先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储备,因为在阅读中只有读者和译者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背景,言语的表达和理解才能达到和谐一致。显然,大多数英语读者对原文提及的“潘家园”、“红色收藏”、“红宝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感到陌生,对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费解。译文中画线部分对“红色收藏”做了注解,指“收藏文革时期带有时代特征的众多物品(1966-1976)”。通过这样的翻译方式英语读者对红色收藏就有了初步的了解,进而会激发他们对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兴趣,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红色收藏”热,收藏这些红色物品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增译可以使译文在文化背景方面不仅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能超越和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读者的语言文化修养,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

(三) 新闻价值观的期待视野实现策略

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意味着译文就完全被英语读者所接受,因为译文的接受还受到读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评价尺度与标准,是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受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和西方对新闻价值观及其宣传功能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并直接地反映在各自的新闻文化上。西方新闻价值观是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对人的关注,重视个体权益;强调冲突性、趣味性和情感性;而我国强调媒体的宣传功能,新闻价值取向上更重视重要性、显著性,并将重要性置于国计民生、国家安定等政治伦理的判断中。对于新闻的宣传功能,西方否认事实,对其讳之不谈,而我国明确阐明新闻是一种思想宣传工具[10]。如果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进行对外传播,效果常常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英译时,译者应采取摘译、顺序调整、增删等翻译手法去处理译文,使译文在新闻价值观上符合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例4:原文:房价上涨的背后

房价持续上涨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对房屋价格实施了监控,一旦超出监控范围,政府将采取平抑措施。(from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 648428.htm)

译文:Through the Roof

Real estate in cities is getting more expensive,worrying urban dwellers and economists.(Beijing Review,2004,(32))

例4中,译者采取了改译的翻译方法使得中英文版迥异,但译文符合读者的新闻价值观,满足了读者的期待。从标题上看,原文表达比较直白,而译文仿拟英语习语go through the roof(表“生气”之意),具有暗示性和艺术性,容易引起英语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导语来看,原文着眼于政府的政策,符合中国老百姓对政府一贯期望较高并且比较信赖的国情;而译文避而不谈原文中中国政府的政策,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居民,从而使译文体现出生活气息,更具人情味,同时也符合西方重视个人价值的心理。

根据笔者对《北京周报》多篇软新闻文本的研究发现,软新闻英译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译者就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对原文适当进行增译、删减、类比和改译,以此来弥合英汉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信息减损和文化缺失,使译文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英语中产生良好的接受效应。

[1]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谌晓明.论软新闻的汉译英[J].社科纵横,2009,(2).

[3][6]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3).

[5]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牛新生,张万防.视域融合”和“期待视野”概念下译者地位的彰显[J].西昌学院学报,2005,(6).

[8]曹明伦.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J].中国翻译,2006,(4).

[9]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0]王虹光.从目的论看软新闻的英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8).

(责任编校:简子)

H059

A

1008-4681(2011)01-0112-03

2010-09-11

杨义容(1981-),女,湖北荆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及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英译视野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居· 视野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视野
真相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