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言格多视角认知阐释
2011-08-15司继涛
司继涛
(钦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重言是一种常见的英语修辞法,广泛应用于各类英语文体之中。这一修辞格形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语用含义和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心理机制,仅从一般的修辞语法角度来解释,是无法真正识解这一修辞格的本质的。本文拟从语法修辞、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多个视角来认知这一英语修辞格。
1 定义界定
英语重言法“hendiadys”一词源自希腊词语“hen dia duion”,意为“二词一义”。目前国内外权威辞书对其定义不一。《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的定义为:“用一个连词连接两个词来表达通常由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表达的单个意思的修辞法”。《韦伯斯大学词典》的定义为:“用and连接两个名词以代替一名词及其修饰词的修辞法”。《牛津英语大词典》的定义为:“用and连接两个词来表达一个单一复杂的概念的修辞法”。我国学者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定义为:“重言法,二词一意,即用and连接两个独立的词以代替一独立词加上其修饰词的惯常组合”。
上述各定义皆从“二词一义”这一特征来释义,但涵义不尽相同。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美国传统英语词典》、《韦伯斯大学词典》和《英汉大词典》所下的定义都不够全面。因为在实际应用中,重言格结构中的两个词,不仅有名词、形容词、动词,还包括副词,而且两个词也并非只有从属关系的情况,还有表示动词目的状语关系和依旧保持并列关系的情况。相比而言,《牛津英语大词典》的定义尽管略嫌简化、笼统,但涵义更广。
2 结构形式及修辞理据分析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重言格主要有名词结构、形容词结构、动词结构和叠用形结构等四种用法。
2.1 名词结构(名词+and+名词)
这一结构用and连接两个名词以代替一名词及一形容词的用法,是重言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多见于文学作品中。该结构中的两个名词表面上为并列对等关系,但逻辑意义实为从属关系,即其中一名词修饰另一名词,相当于“形容词+名词”结构的语义。通常是后面的名词修饰前面的名词。例如:
(1)All the children write verses and nonsense.(W.Thackeray:Pendennis)所有孩子写的都是一派胡言乱语。
(2)I felt it was time for conversation and confidence.(C.Dickens,David Copperfield) 我认为该是时候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了。
(3)We drink from cups and gold.(Virgil)我们用金杯喝酒。
(4)The guilt and heaviness within my bosom takes off my manhood.(Shakespeare:Cymbeline)积压在胸头沉重的罪恶感剥夺了我的勇气。
(5)She looked at me with eyes and envy.她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
这种以“名词+and+名词”结构替代“修饰词+名词”原型结构的用法,实际上是通过将原型结构的修饰词的名词化来达到突出修饰词语义特征的语用目的。杰斯珀森将英语实词的词性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名词,最重要;第二级为形容词,次之;第三级为副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副词修饰形容词,形容词修饰名词,此过程是一个词级上升的过程。名词化过程中的词类转换会使词类名次化结构产生级差转移[1]。也就是说,这一结构以名词并列结构取代偏正关系的原型结构,使原型结构修饰词的词级得以提升,从而突出其语义特征;同时,使结构平衡对称,节奏明快。
2.2 形容词结构(形容词+and+形容词)
在现代英语的一些非正式用法中,部分“评价性形容词”,即“带有评价意义或倾向的形容词”[2]包括 good、nice、rare、fine、bright、lovely 等以 and 连接另一个形容词时,在意义上会转化为近似于其相应的副词或“very”,表示程度的“非常”、“很”、“挺”、“完全”等副词的意思,起强化副词的作用,用于加强后面一个形容词的语气和语势。例如:
(6)The room was nice and cool after the blazing sun outside.从外面烈日下进来后,感到房间里非常凉爽。
(7)She looked rare and happy all the time.她一生中总是显得很开心。
(8)He looks fine and strong.他看上去很健壮。
When it was good and dark,I slid out from the house.天完全黑了以后,我从屋子里溜了出去。
从以上几个例句来看,第一个形容词对这一修辞结构的构建起到关键作用。就逻辑意义来分析,该结构中的第一个形容词“降级”为副词,形成词类“级差转移”,使后一个形容词得以突显。从结构来看,第一个形容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其本身的突显性。“突显是形成评价概念结构的基本认知机制”[3]。“评价性形容词”是语言评价在词汇层面上主要的方式之一,“归为描述性形容词词类,意味着判断、感情、强调”[4]。因此,在表达中通常具有较强的语气或语势,具有标识和突显被评价对象及其特征的作用。这一结构中,第一个形容词正是具有这样的特性,与and构成标识结构,提高整个结构的受关注度,从而更有效地突显第二个形容词的特性。
2.3 动词结构(动词+and+动词)
动词结构的重言常见于英语口语常用句型“come/go+and+do sth”。这一句型表层结构看似表达两个动词的并列关系,但逻辑意义实为后一动词为前一动词的目的状语,相当于“go/come to do”。能用于此类结构的先行动词并不多,常见的有come,go,try,wait,stop,stay,be sure等。例如:
(10)Come and help me lift the box.请过来帮我抬这只箱子。
(11)Go and search diligently for the young child.努力去寻找小孩吧。
(12)I will try and finish the task on schedule.我会设法按时完成任务。
(13)We should stop and think.我们应停下来想想。
(14)Wait and see what comes next.等着瞧下面发生什么事。
以上几例表明,这一结构的语义重心在and之后的部分,是交际中受话者关注的焦点。与常规结构“go/come to do”相比,这种结构更能突出其语义焦点。这是因为and在这一结构中具有语用标记语的功能。根据 Schiffrin[5]和 Fraser[6],and 不仅具有自身的语法特征,还具有语用功能,主要表现为延续说话人的行为;反映现时话语与前一话语之间的衔接连贯关系,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引导听话者对前后关系的识别与理解。这一结构中的and起到的正是这样的功能,其作用是保持话语连贯,唤起听者对话语和现时语境关注,聚焦于将要发出的话语信息。
2.4 叠用形结构
此类结构就是被英国学者福勒戏称为“连体双胎”的英语成对词,由义、音相近、相似和相同,甚至意义对立的同性质的两个词语组成一个单一完整的概念,类似于汉语的叠词;其选词的范围很广,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甚至副词等等,但词序相对固定,多用作固定结构。例如:
名词叠用:food and clothing(衣食),knife and fork(刀叉),land and water(水陆),time and tide(岁月),man and wife(夫妇)。
动词叠用:curse and swear(咒骂),pick and choose(挑肥拣瘦),rap and rend(夺取),toil and moil(操劳),toss and turn(辗转反侧)。
形容词叠用:young and pretty(年轻漂亮),black and white(黑白),fair and square(光明正大),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blithe and gay(轻松愉快)。
副词叠用:again and again(反反复复),on and on(一直),on and off(断断续续),first and foremost(首先)。
成对词的构词涉及了重言格的各种结构,但该结构的两个词在意义上并非主从关系,而是一个统一概念下的两个平行的独立成分。这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认知事物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心理机制。范畴化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人们对事体进行归类的心理过程”。“范畴化一般包括两阶段:首先将物体作为完形或整体感知;然后再对感知到的整体进行某种分解”[7]。Croft指出,“语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体验结构”[8]。从结构来分析,成对词反映了认知范畴化的体验结构。首先,成对词作为整体概念结构表征,体现了范畴化的“整体感知”阶段。其次,从结构成分来看,成对词结构中的两个事体在音、义上相似、相同,或在认知体验上存在某种关联 (如fork and knife之间的关联是两者都是餐具)。“由于人们倾向于将相同或相似的事体进行概括和归类……便于认知加工,进行范畴化,形成范畴和概念”[9]。这正如Lakoff所言,“当我们把某一事物看作某一类属时,就是在进行范畴化”[10]。
成对词结构中的两个词在语义上或重复或互补,范畴化心理趋势使它们在认知上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概念。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成对词的主要语用或修辞效果也正是源于其概念整体性。在交际中,成对词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势,更能有效地提高表达力度。此外,部分成对词以押韵法构成。如:头韵(alliteration):rap and rend,safe and sound;尾韵(rhyme):toil and moil,fair and square等,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律感十足。
3 语义推理及其构式认知
3.1 语义的关联与推理
重言格形义分离,构成了语义认知的障碍,但在它的四种结构形式中,形容词结构为非正式用法,动词结构为口语常用句型,叠用形结构则属于固定结构,由于这三种结构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多数已成为意义相对固定的结构或词项,修辞色彩大多已淡化。因此,关于重言的认知理解障碍主要集中在其典型结构——名词结构上。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推理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而“认知的一般目的就是获取关联信息”[11]。因此,语言交际过程实际就是通过推理寻找关联的过程。语言交际中的关联,指的是发话者的话语在受话者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推理就是在新假设或命题与旧假设或语境假设之间建立起关联。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12]。在交际中,一方面,发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受话者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受话者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在话语新旧信息(即新旧假设)之间建立起关联,通过推理,最终获知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重言格名词结构的语义理解关键在于寻找其结构两个名词之间的关联。这一结构涉及常规词项A与未明词项B组合构成新语境义的问题。其中A为“原型结构”保留下来的“中心名词”,是话语中的明示行为;B为现时话语中的新信息,两者通过and连接建立起关联。Talmy指出,“记忆中已有的项目构成基础,提供分析范畴,作为评估、描述和分析新认知项目的参照点”[13]。重言格名词结构中的常规词项A正是这样的认知参照点,使受话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联想推理,最终获知这一结构的意义和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例如:
We drink from cups and gold.句中的名词“cups”与“gold”我们分别设定为A和B。从语法结构来分析,A与B应属于同义或近义词,语法地位、功能相同。根据常理,人们“drink from cups”。由此推断“drink from gold”应当也成立。但“drink from gold(B)”是不合常理的,只有将B与A构成并列结构置于同一语境(句子),有了A作为认知参照,这一命题才能成立。也就是说,B不能脱离A,“A and B”为一整体。经过语义整合,可以得出这一结构的逻辑意义为“gold cups”。在推理过程中,受话者还“倾向于在事件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行为之间建立意图关系”[14],自然也会在话语形式与意图之间寻求关联,尤其话语中出现特殊形式时。在获知“A and B”的逻辑意义后,通过与常规结构“gold cups”比较、分析,受话者可以领悟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以“A and B”形式突出“gold”的语义特征。
3.2 构式观下的认知
以上论述表明,重言格结构中的两个词表达的并非是它们的常规语法意义,而是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意义,但却不是这一修辞结构的真正含义。怎样理解这一辞格形和义之间的关系呢?以下我们引入构式语法的“构式”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构式(construction)是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简而言之,指的是语言中以整体存在的“形式—意义”或“形式—功能”配对,如词素、单词、习语和各种句式等等。“任何表达式,只要其形式、意义及功能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构成分或其他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就可称之为构式”[15]。以上定义蕴含的意思是:任何构式都是“形式—意义/功能”配对;每一个构式都具有独立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并且无法用常规的语法规则从其组构成分的形式和意义完全推导出来。
构式的含义表明,语言表达式是形式、意义/功能的统一体,对语言表达式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其中的某一层面。重言是通过其“二词”形式替代某一概念的原型结构来实现其修辞动机的修辞格。其整体结构不仅包含原型概念意义,也包含了由“二词”形式形成的语用含义,这样的整体意义并不能通过常规的语法从其结构成分中推导出来。从“形式—意义/功能”配对来看,重言是借其“二词”形式功能来实现其修辞或语用含义的。康志峰等认为,“修辞构式的意义其实就是一定的修辞动因”[16]。这里所说的修辞动因,实际上就是指修辞或语用目的。因此,重言的修辞义与形式(或功能)相对应,综上其不可推导性,重言可称为“形式—意义配对”的构式,其形、义及功能都包含在一个统一构式之下。因此,在认知上应从整体构式层面上识解。
综上所言,重言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修辞格,其“二词”形式不仅包含了“一义”,更包含了“二词”形式所蕴含的语用意义。认知语言学构式观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审视;语言的结构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的功能使语言形式形成或改变[17]。这就强调了语言结构研究形、义和功能的全面性。就本文研究的重言格而言,其形、义和功能三个层面的研究应同时进行,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其形式功能的研究,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真正识解这一“借形孕义”的修辞结构。
[1]Jespersen 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an& Unwin Ltd,1959:47-59.
[2]Downing A,Locke P.English Grammar:A Universtiy Course[M].New York:Routledge,2002:480.
[3]杨利芳.评价的认知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42-46.
[4]任凯.大学生笔语语料中评价性形容词使用情况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1 -182.
[5]Schiffrin D.Discourse Marker[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28.
[6]Fraser B.Pragmatic m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6(2):167-190.
[7]Ungerer 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New York:Longman,2006:2,36.
[8]Croft W.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02.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96.
[10]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5.
[11]Wilson D,Sperber D.Pragmatics and Modularity[C]∥Steven Davis.Pragmatics:A Read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382.
[1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London:Basil Blackwell,1995.
[13]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14]Brewer W F.Memory for the Pragmatic Implications of Sentences[J].Memory& Cognition,1977,5(6):673-678.
[15]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t Work[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6]康志峰,邱东林.“—W—W”修辞构式探析[J].修辞学习,2009(2):18-23.
[17]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