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教育异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2011-08-15李佳孝

关键词:培养目标异化导师

李佳孝 姚 敏 李 园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摇篮。从 1999年开始,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年递增长速度平均为 26.9%。[1]招生规模的陡然增长引起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和担心。事实上,在这种超常规发展形势下,导致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异化现象,例如培养目标本科化、课程设置随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师生关系商业化等等。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刻反思,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异化与教育异化

异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 (A lienation),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支配的意思。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政治研究中首次使用异化概念,后来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用异化来说明“自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关系,异化理论才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的阐述了劳动异化的理论,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及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与阶级一同产生,其本质在于主体人的能动性消失殆尽,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奴役,其根源在于私有制。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而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既表示转化的过程,又表示转化的结果。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反过来操纵了人,在把人异化了同时也被人所异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人对教育的异化,由于教育者的因素而使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目的,教育的功能被歪曲地发挥,使教育成了为人谋利的工具;另一方面指教育对人的异化,被异化了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是知识的奴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可以说是教育异化的典型案例。

二、研究生教育异化现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异化现象,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1.培养目标的异化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它不同于本科大众化教育,相对来说应该是一种高质量的精英化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在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摇摆不定。正是由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规划,没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本意。即使有的学校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教育实践中偏离了这一培养目标,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本科后教育,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拔尖人才。

2.课程设置的异化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应该突出专业性和创新性。然而扩招后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滞后,没有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是课程设置欠规范,不是根据要求设置课程,而是根据教师能够教什么来设置课程,随意性比较大。二是课程类型比例不够合理,选修课程偏少,并且选修制度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三是课程课时不科学,为了应对扩招而缩减课时,有的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四是课程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学术前沿性。有的甚至出现泛本科化,造成研究生课程与本科阶段的课程没有拉开档次,未能体现研究生高层次学习的需要。

3.教学方式的异化

高质量的教学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高质量的教学依赖于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现阶段研究生教学方式变革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为中心的现象。教学方式的陈旧,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讲的多,与学生互动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够;教学还是以课堂为中心,走出学校与社会联系较少,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还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资源利用开发不够,学生还是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导致上课对于学生无异于是聊无生趣的符号传输,是一种负担,这种教育严格上不能称之为教育。[2]同时,对研究生的学习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以一纸期末学科论文定终身,根本无法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4.师生关系的异化

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直接结果,就是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直线上升,有的老师甚至一人带了几十个。《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位导师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问自己的研究生叫什么名字,这可能是一个笑话,但在高校中确实存在类似的现象[3]。导师本身有很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的还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研究生见上导师一面都难,更谈不上有密切的联系。不少单位按照所带研究生的数量计算导师报酬,这种管理模式导向使一些导师忘了自己的责任,把带研究生作为创收手段,关注更多的则是这种研究或活动所能带来的现实好处与近期好处,尤其是物质利益上的好处。[4]在一些院校,学生习惯于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里除了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外,还透露着程度不同的商业气息。研究生帮导师完成研究项目,甚至包括一些没有学术内涵的商业项目,学生没有进行正规的科研训练,沦为导师的打工仔。这种商业化了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应对研究生教育异化的思考

研究生教育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弘扬教师道德、创新管理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措施加以纠正,以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

1.准确定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后的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特征的的专业教育,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突出了精英化培养特色。近些年来,虽然研究生数量扩张迅猛,但较之本科教育仍相对属于精英化教育阶段,不能因数量的增长而模糊了培养目标、降低了质量标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不仅在学历和学位上有高低,而在于有更高的研究视野、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反思习惯,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因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的要求,绝不能泛本科化,大众化。明确了这一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适时监控,强化培养标准。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导师在教学实践中为研究生量身打造的培养计划,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朝着目标稳步前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建构科学灵活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极大,因为它将决定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首先,要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从总体上思考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不能仅根据现有条件决定开设哪些课程,没有条件要努力创造条件把应该开设的课程开齐开全。其次,要注意课程体系的合理结构。比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要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要兼顾,各门课程的学时要能够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选修课的数量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等等。再次,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动态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改革课程管理模式。特别是要打破僵死的选修制度,鼓励研究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来,允许跨专业选修,跨校选修,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灵活机动的选修条件。[5]

3.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牛津大学有一句名言: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里的火把点燃。设想如果导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又如何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呢?这里,“如何喷?”也就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才是关键。一是要加大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于本科教学改革来说,研究生教学改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研究生的教学更需要研究,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二是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独特作用,不能非此即彼。人们在评论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时,往往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传授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有教学存在的地方就有传授存在。关键是要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方式以追求最佳效果。三是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导师要教学创新,通过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为研究生营造真实、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4.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生与导师以一对一教学为特点,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师生间应该定期联系。导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要及时汇报自己的学习进步,相互可以约定半月或一个月至少有一次交流。师生本应该建立密切联系,那种一年半载不见面的情况很难说是和谐的。第二,师生交往应该民主平等。研究生已经是成人了,虽然导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人格是平等的。特别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导师更要发扬民主,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绝不能成为话语霸权。第三,师生学习应该合作共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与导师讨论问题的时候很多,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合作学习伙伴。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查阅的资料很多,思考的问题也很多,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得到启发,即是教学相长。第四,师生相处应该尊师爱生。一般说来,研究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导师,也希望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如何做人等。在多数导师看来,为人方式是最次要的,因为研究生来是为学习的,不是来发展人际关系的。这同研究生的期望有一定矛盾,因为很多研究生希望导师能在其他方面更多地关注自己,希望导师予以学术方面的指导外还能关注生活和其他,尤其是为人处事方面,希望老师能宽容一些。[6]而这些往往是导师所忽视的。导师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不要把研究生作为自己完成项目的劳动力,而是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一方面以自己的人生态度、思想方法、学术风范与道德情操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对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会稳步提高。

[1] 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建芳,等.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和谐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7下)

[3] 中国青年报,2008-11-30

[4][5]许克毅,等.当代研究生透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6] 杨颉,等.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异化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V eraW an g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导师榜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