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的语篇评价功能探析

2011-08-15马玉夏

关键词:情态语气人际

马玉夏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语法隐喻的语篇评价功能探析

马玉夏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文章旨在将语篇评价理论和语法隐喻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分析各种类型的语法隐喻所反映或蕴含的意识形态及其语篇的评价功能。通过分析概念语法隐喻以及人际语法隐喻在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评价意义,阐明新闻报道无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纯粹客观性的说法难以成立。读者在阅读英文报刊时应具备批评阅读的意识,识别其中的各种评价手段,推导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便对所读语篇做出理性的评判。

语法隐喻;语篇评价理论;英语政治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韩礼德

一 语法隐喻及其评价理论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内的一个概念,它与传统修辞学理论乃至当今认知科学理论中所讨论的隐喻(即词汇隐喻)之间的关系,以及韩礼德所说的“一致式”与“不一致式”(即语法隐喻)表达之间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语法隐喻理论,尤其是它在科技语篇中的作用。韩礼德在1985年曾这样区分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词汇层的选择仅仅是词汇语法层选择的一个方面,隐喻变化发生在词汇语法层,而非仅仅是词汇层面……”语法隐喻中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形式方面,尽管这些变化常常蕴含一些词汇变化……[1]1996年,他又明确指出:“传统上该术语(即:隐喻)仅用于指词汇转换,并被阐释为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但我要讨论的是语法转换,我对语法转换的解释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2]

从韩礼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法隐喻是指不同层面之间的“体现”(realization)关系,而词汇隐喻是同一层面系统内部的不同选择,即小句级阶的不同“例示”(instantiation)。“一致式”(congruence)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尽管重要,韩礼德却一直未能清晰地、令人信服地界定一致式(congruence)与非一致式(incongruence)。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中一致式是这样被引入的:我们假定任何一个隐喻性的表达方式都有一个或多个字面的——用我们的术语毋宁说一致式的表达形式[1]。

从他所举的例子以及后来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致式”一般指由句子表达事件,动词词组表达动作,名词词组表达参与者,副词、介词词组表达动作的情景或条件等等。换言之,在韩礼德看来,同样的意义通过词汇语法层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一致式,相对于一致式的其余各种表达方式则是隐喻式,韩礼德把这些隐喻式的表达方式称为语法隐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法形式的选择并非是任意的,而是与该说话人所要实施的用途相关。也就是说,语法隐喻虽然是通过语法形式上的选择来实现,但它却是一种语义现象。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1]。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体现。Martin建立的评价系统理论进一步扩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的各种方式[3]。该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特定的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旨在评价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资源来表达赋值语义,探索发话人如何来传递自己对人、事物和事件的判断以及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评价不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义上,还需通过表层意义看深层的意义取向,因而它是解读性、阐释性的。评价理论更加注重对词汇层的评价功能的研究,对态度性人际意义进行了系统化分类。评价系统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它们各自又有子系统。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裁决和鉴赏。态度系统的中心成分是情感。裁决和鉴赏都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心理反应。裁决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裁决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鉴赏通常评价制造的或自然的物品以及更抽象的结构。态度的这三个子系统分别属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情感表达、人品裁决和物质鉴赏三者都有正面与负面、显性与隐性之分。介入分自言和借言两个子系统,研究的是态度源,即调节责任的语言资源。级差包括语势和聚焦,对整个评价系统的话语资源起到强化、弱化、提升、降低等修饰功能。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具有韵律性特征。人际意义的实现常弥漫于整个小句、话轮甚至语篇之中,由语法、词汇、音质、语调等多种资源累积而实现。同样,语篇展开后即对评价资源开始选择,这种选择就像音乐的韵律一样遍布整个语篇。评价选择的韵律模式建构了评价者的“态势”或“声音”,这一态势或声音界定了围绕着共享的价值建立起来的群体[3]。评价者用不同的评价手段来影响读者,和读者建立不同的关系,拉近或疏远读者。

二 语法隐喻的评价功能

(一)概念语法隐喻的评价意义

1.名词化的评价功能。评价系统的一个最明显的功能是表达作者或是发话者的观点,以此反映其价值观。评价系统的此项功能与功能语法里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紧密相关。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具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生和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其中名词化和被动语态是词汇语法隐喻式表达的主要来源。

名物化的“客观性”效果可以从人际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作为一个命题,He regretted it.当这个命题被重新构建成一个名词词组his regrets about it时,它就成了一个事物。从评价的角度来讲,如果描述语被名物化为名词词组,一方面可以隐藏评价的来源,达到“客观”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可对这个名词词组进一步作出评价,如:his genuine/bitter/ deep regrets about it等。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义现象,它是一个意义表述上的变异,即由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所表达的意义转换为用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来表达。名词化就是过程和属性被语法隐喻。因此通过名词化手段也可以起到评价的效果,可以使其描述的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事实性。即是说评价性的名物化把评价意义和概念意义重合在一起。例如:

a.)Bush cited Saddam’s“history of using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a long record of hatred for America”in calling the invasion the right thing to do.

b.)But he ran into resistance from the paper’s editors.

在例句a.)中,一致式的表达可以是Iraq led by Saddam had hated America for a long time。在例句b.)中,一致式的表达可以是The paper’s editors resisted his words.比较之下,我们发现最大的差别是通过名物化,及物系统中的过程和参与者成分消失了,并且语句变得更加客观化。这显然就是一种评价资源。

大学生创业意愿高涨,有了想法就实施。但是报告显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创业项目就会终止。一般来说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毕竟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而不知所措,导致创业项目停滞甚至被淘汰。这折射出大学生经验和阅历不足的同时,也显示出在筹融资、企业运营、产品营销、渠道选择方面缺少实践技巧和相应的人脉基础,并最终导致创业的失败。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中,接近40%的大学生选择和本专业不相关的领域创业,缺乏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缺少当机立断的预判能力,造成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经验和阅历的缺乏而丧失最好的创业时机。

2.被动语态的评价功能。语法隐喻涉及的是语言中所有“级转移”(rank-shift)现象。因为级转移(在此是downgrade)的作用,言词列(sequence)可以由小句实现,言辞(figure)可以由短语/词组实现,成分(element)可以由更低一级的词来表示,概念语法隐喻就这样产生了。据此,我们认为在概念功能系统中,施动者和受动者的一致式实现形式应为名词词组或代词。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a.They didn’t put enough of those stories on the front page.

b.Not enough of those stories were put on the front page(by them).

我们可以看出a句中they以人称代词的形式,作为级(rank)在小句中发挥作用,而在b句中,they则以介词短语by them中的一员参与小句过程,它是以一种相对于其一致式而言的语法隐喻形式来行使的(以级降后的介词短语中的补语来行使施事的功能)。在主/被动句中,施动者发生了级转移,因此被动句的生产过程中存在概念语法隐喻机制。

作者选择被动语态的目的主要有:1)突显动作承受者; 2)故意不提施动者。为达到这些目的,作者主观上需要选用被动语态,此时,被动语态暗含了作者的态度和意图,所以,这时的被动语态也就承载了评价功能。正如Biber et al.(1999: 477)所说,新闻语篇中施动者可能由于很容易被推导出来,或是不具吸引力,或是在上文中已经提及而被略去。但也可能是出于意识形态上想模糊施动者、事件的偶然性,或是推卸责任等原因[6]。例如:

a.)Reporter Karen De Young,a former assistant managing editor said contrary information sometimes got lost.

b.)The story was killed by Matthew Vita,then the national security editor and now a deputy assistant managing this.

上两则新闻中,既有无施动者被动句,也有完整(包括施动者)的被动句。“contrary information”和“the story”显示了美国人民的反战心声,但却作为已知信息被放到新闻语句中不起眼的位置,表明了报纸拥护美国政府的立场,助其推卸掉负面的责任。

(二)人际语法隐喻的评价意义

1.情态隐喻的评价意义。情态取向分为四种: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非明确客观。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主要由小句表达;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取向为非隐喻性的情态,由限定性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表达。情态类型也分为四种:表示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与表示义务和意愿的意态化。能够体现隐喻的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有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化和表示义务的意态化。在这两个情态类型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都表达了一个心理过程,如I believe,I think,I reckon,I want,I desire等,以强调说话者本人看法的主观性。

此外,在明确客观情态隐喻中,能够体现隐喻的有表示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及表示义务的意态化,其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都表达了一个修饰性的关系过程。这样情态就被扮成了一个具有某种属性的命题,强调了说话者对事物判断的客观化。

评价反映发话人的态度,因而评价与情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无论评价还是情态都涉及说话人对事件的态度。比如,在报刊社论中能够使作者观点客观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隐性的客观情态来最大限度地掩饰责任,而隐性的客观情态表达往往就是隐喻性的。例如:

Sergeant Davis answered,“Because it is assumed that if they were doing things out of the ordinary or outside the guidelines,someone would have said something.Also the wing—where the abuse took place—belongs to MI and it appeared MI personnel approved of the abuse.”(from New York Times,May 20,2004)

有时显性的主观情态取向也可以折射出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亲疏程度、权力关系等社会人际意义。因此在报刊文章中作者也可以使用显性的主观情态来表达对读者的礼貌或尊重。

I think the average citizen will say,this isn’t a country that I’ve been told about.

I think people in the Middle East who want to dislike America will use this as an excuse to remind people about their dislikes.(from Washington Post,May 10,2004)

2.语气隐喻的评价意义。一般而言,言语功能都有典型的语气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一种语气也可以实现多种言语功能[8]。所谓语气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被选用的语气不是表达它通常表达的意义,而是表达另一种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语气隐喻所体现的就是言语功能的变异,它反映了语气系统与言语功能之间非对应性的复杂关系。究其实质,语气隐喻是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隐喻体现的效果是两种言语功能的结合。因此语气隐喻在语义层面上扩展了言语功能的表现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气隐喻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语篇分析中,不仅仅要注重语言形式,还要进一步分析语言形式所体现的意义和功能。同时语篇中语气隐喻的出现,可能会与语篇中各交际角色之间的社会关系、熟悉程度以及说话者的态度、社会角色等有重要关系,因而评价与语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看下列例句:

a.)“Do you really believe the Army relieved a general officer because of six soldiers?Not a chance.”(The New Yorker,May 15,2004)

这是一名资深记者了解到的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军高级官员在巴格达对2003年1月下旬6名美国士兵被举报在巴格达附近的阿布·加里卜监狱对伊拉克战俘进行虐待的事件的看法。这位记者引用其原话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军虐待伊拉克的战俘和囚犯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推行霸权主义、发动非正义战争的必然产物。

a.)句用疑问语气体现了陈述功能,其一致式应为:

b.)It is against out commonsense to believe that the Army relieved a general officer just because of six soldiers.

又如:

a.)It’s very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at in a democracy there will be a full investigation.(New York Times,May 20,2004)

其一致式应为:

b.)People must understand that in a democracy there will be a full investigation.

结语

评价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语篇中人物的态度、感情的强度、价值以及读者对其的解读。语法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话语现象,是实现评价意义的重要手段,并在构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构建社会关系和身份,反映讲话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凡新闻报道都有一定的政治、道德、是非等主观倾向性,不存在纯粹的所谓客观性。读者在阅读英文报刊时应树立批评阅读的意识,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识别其中的各种评价手段,推导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便对所读语篇做出合理的评判。识别评价意义不但应该在词汇层上进行,还需要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审视各种评价性手段的系统性。评价意义是语言各个系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85.

[2]Halliday M.A.K.Things and Relation:Regrammat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in J.R.Martin&R.Veel(eds.)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Discourse of Science.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96.

[3]Martin,J.R.&David R.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4]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1996.

[5]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and E-.Finegan.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London:Longman,1999.

[7]Halliday,M.A.K.&Maithiessen 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

[8]范文芳.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外国语,2000(4).

[9]Halliday,M.I.M&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Cassell,1999.

[10]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1996.

[11]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 Publishers Ltd,1994.

[12]Eggins,S.&Slade,Diana.Analyzing Casual Conversation[M].London:Cassell,1997.

[13]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14]Hunston,Susan and John Sinclair.A local grammar of evaluation[A].In Susan Huston and Geoff 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5]Thompson,Geoff and Susan Hunston.Evalu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usan Huston and Geoff Thompson(eds.)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04

A

1004-342(2011)03-83-04

2010-08-20

马玉夏(1980-),女,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情态语气人际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搞好人际『弱』关系
注意说话的语气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