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组安全管理的思考
2011-08-15刘晖
刘 晖
(武钢股份能源动力总厂 燃气厂,湖北武汉 430080)
班组是企业的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企业的生产活动大多是由班组实现,因而班组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会造成人员的伤亡,给企业和职工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班组的安全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大量事故案例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在所有的事故中“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所发生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0%以上。因此,加强班组安全工作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
一、目前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班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形成较松散的局面
通常班组安全管理存在以下情况:班长一手抓安全,一手抓技术,并且还承担具体的生产任务,如果面临班组点多线广的工作点,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而班组的安全员仅仅是在班长的领导下,在安全活动日念一念上级部门的文件,做好安全活动记录,并不承担管理行为,没有权威,班组成员也不把安全员当回事。这样就形成了难堪的局面:班长想管管不过来,安全员想管无权管,其他人自由散漫,从而使班组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形成较松散的局面。
(二)部分班组安全工作流于形式
做表面文章,没有把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真正植根于班组中,对强化安全管理和提高职工素质收效甚微。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安全工作抓虚的多,务实的少,查人的多,查物较少,如:检查往往查出的问题是记录不及时;漏(代)签名;提问答不出等,而很少查设备、环境、物料、工艺等方面是否存在不可靠因素。甚至还有上下串通做假现象:每逢安全大检查,厂部打招呼,车间再布置到班组,班组只好赶快查漏补缺,各种记录就赶快“突击”,以应付检查。
(三)个别单位安全教育的效果检查有些形式主义,削弱了班组安全管理工作
例如,有些管理人员对班组安全活动的检查仅限于定时查看职工的安全学习记录,在记录簿上签字了之,而对学习细节则不闻不问或只在口头上稍做要求,导致班组职工在安全活动中,只泛泛地读读有关资料就算完成任务,甚至编造学习记录让管理人员签字。这样,职工的安全意识自然淡薄,安全水平也难以提高。
(四)部分单位不能严格执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没有做到“五同时”,出现“安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五)一些班组危险辨识活动缺乏针对性,危险辨识和预知内容不具体
班前会危险因素分析不全,措施和责任未落实到人。通过调研和抽查发现,部分单位的少数班组危险预知活动形同虚设,“工前五分钟”流于形式,未认真开展危险预测、预知与预防活动。
二、美国企业班组安全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摸索出一套班组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为四个诀窍:把握事故三要素、运用海恩里奇法则防微杜渐、危险预知训练和加强防呆改善。
诀窍一:把握事故三要素
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的缺失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三大要素。美国企业界的统计研究表明:12%的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88%的事故是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而管理缺失则使不安全状态(物的隐患和人的违章行为)未排除,从而未能防止事故发生。有鉴于此。美国企业要求班组长根据事故发生的三大要素进行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分别从工艺、设备、材料、现场管理和员工行为五个角度识别危险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员教育、现场改善和安全管理。
诀窍二:运用海恩里奇法则防微杜渐
海恩里奇法则是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则。它揭示了安全管理的两个共性规律:
(1)排除中枢要素可以预防事故。研究表明,安全事故由先行要素引起,若能排除中枢要素,先行要素即失去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所有的环节都失去预防作用,安全事故就会发生;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了预防作用,事故就能避免。
海恩里奇法则告诉我们,安全管理工作要重视各个环节的管理,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控制,即便有先行要素发生,只要有一个环节发挥作用.也可以避免事故。不以细小而不为,带着安全的专业眼光,直觉现场,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消除隐患,才能确保安全。
(2)1∶29∶300。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后有29起轻伤事故发生,进而言之,未造成伤害的轻微事故可能反复了300次。海恩里奇法则告诉我们,事故是积累出来,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重大的事故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防微杜渐是安全管理的根本,这是海恩奇法则提示安全管理的真谛。美国企业非常重视运用海恩里奇法则进行预见性的安全管理,没有造成伤害的轻微事故也必须报告、分析和改善,没有造成后果的违章行为也是事故,重视事故分类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伤害类型、工龄、性别、场所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诀窍三:危险预知训练
通过预知作业场所可能发生的危险,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全员预防事故的能力。危险预知训练(KikenYochiTraining,简称KYT)起源于日本住友金属工业公司,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减少人为事故的训练方法,早期主要运用于质量改善,美国企业把它借鉴过来,用于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其操作步骤是:
(1)现场安全管理分析。根据生产的工艺和作业内容,分析生产线及工序或岗位的作业特点。找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隐患及事故引发点,并明确具体的防范措施,从而全面把握岗位安全要点。
(2)制作危险预知训练资料。在进行现场安全管理分析时,要善于从过去发生的事故中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控制事故的多发环节,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结合多发事故、常发事故,把薄弱环节以图片、表格、电子演示稿(PPT)等生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汇编成系统危险预知训练资料。
(3)实施危险预知训练。在新员工安全教育、岗位安全培训和日常安全学习中,运用资料进行危险预知训练,结合现场实物进行演示,从而达到预先感知危险,防止误判断、误操作、误作业及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的目的。通过全员化、日常化的危险预知训练活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诀窍四:加强防呆改善
仅仅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对于安全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硬件的改善来减少员工意识及技能上的依赖,也就是通过防呆法(POKA-YOKE)来实现硬件防错。
防呆法又称“愚巧化”,是一种使工作不会发生失误、即使再笨的人做也不会做错的改善方法,最早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著名的丰田生产体系创建人之一新江滋先生提出。
美国企业特别强调班组安全管理中的防呆改善,对于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不能只满足于员工教育和技能培训,还要从硬件系统上进行改善,通过安全连锁设计确保不出安全事故,做到想出错都出不了错。
防呆法有两种:
(1)控制式防错。必须在一定的方式或条件下才能作业,发生异常时设备或生产线停止,如电梯的防夹弹簧、光电开关等。
(2)注意式防错。通过形状、颜色、尺寸等提醒,或出现异常时发出光、声等警告信号,提醒相关人员防止出错,如汽车倒车雷达等。
美国企业通过把握事故三要素,运用海恩里奇法则防微杜渐。通过危险预知训练强化安全意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加强防呆改善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管理缺失。创建令人安心的生产环境、培养规范而安全的员工工作习惯。
三、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安全质量标准,积极推进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双基”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总结和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国务院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就是将标准化工作引入和延伸到安全工作中来,它是企业全部标准化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离不开质量。因为质量是安全的前提,是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的保障;质量是融汇于安全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没有质量标准化,就没有安全标准化。安全质量标准化五要素为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标准化和安全作业标准化。建立安全质量标准,积极推进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依标作业,规范班组的作业行为,可有效强化班组安全管理。
(二)完善班组安全互保(联保)标准,实行动态联保,切实落实安全互保(联保)制度
一是完善互保对子分配原则,认真推行能力互补(如师傅与徒弟、技术水平高的人与技术水平低的人、老工人与新工人等);性格互补(如粗心人与细心人、胆大人与胆小人、鲁莽人与谨慎人等搭配);作业内容联系互补。二是完善班组安全互保(联保)更新管理,即班组人员变动时要及时调整,最好是将互保(联保)对子名单上墙,班组长每天应根据出勤情况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更新并明确当天的互保对象,不得遗漏。三是强化互保(联保)对子认真履行互保、联保职责。工作中互保(联保)对子之间要对对方人员的安全负责,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互相监督、互相检查、互相保证。四是班组各互保对象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在作业过程中要实行联保。在工作中发现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有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要及时提醒纠正。
(三)改进安全教育效果的检查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要完善各项安全教育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规定更细致,努力提高安全教育检查的效果、方法。不能仅靠检查安全记录和抽人背诵内容(职工已对此较为反感),安全教育是否有效果要在实际工作中,与实际结合起来检查。在工作场所,根据其工作内容,检查职工是否了解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这才是将教育与检查落到实处的工作方法。班组应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决不能以应付的心态去“完成”安全教育任务,安全教育不能教条地死记硬背,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安全条规”,要让职工认识到危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预控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着重培养职工判断与应对各种危险境况的能力。安全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安全活动记录,让记录真正体现活动内容,让活动真正具有针对性,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职工知道得越多,所犯的错误就应该会越少,安全防护意识、操作的准确性等方面也都会相应提高。
(四)建立班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内部分担制度,切实改变班组安全的松散管理局面
要改变班组安全的松散管理局面,必须强化班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明确的分工,相互协作,从而达到规范和约束班组成员行为的目的。班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可分为:班长是班组的安全第一负责人,负责全局。设立班长(工段)级的安全员,赋予安全员班长级别的权利,让安全员从配角变成主角,改变过去跑龙套的角色,切实认真负起责任。设立班组作业(区域)安全负责人。班组安全负责人由一些技术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承担,在平常的工作中有表率作用,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可规范并约束其他人员的不良行为。班组如形成由班组作业(区域)安全负责人、安全员、班长形成的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班组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的不良行为,并极大提高安全管理的权威和效力。同时,建议在班组内部建立安全管理分担制度,要求安全管理工作像其他生产工作一样,细化到班组的每一个成员。生产是整个班组成员协作完成的,所以安全工作也可以进行分解,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和分担一些。当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安全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有条件的班组可实行按一定时间进行安全分担的轮换制度,以使得职工的安全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五)进一步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的推广,促进安全工作持续改进
企业文化创建工作可分为理念系统、视觉系统、行为系统等。如:首先要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等安全理念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和认可,其次,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标识,从视觉上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最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将这些理念融入制度建设之中,形成制度文化。重点是将其具体化,以进一步落实到班组,落实到职工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形成职工的自觉行为。为此,应把安全文化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从职工的仪容仪表、日常行为、作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制定并推广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安全行为标准,抓好人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
(六)强调班组安全细节管理
6S(整理 、整顿、清扫、清洁 、素养 、安全)是个好模式,重视过程、狠抓细节。忽视细节的安全管理,“差不多”就变成“差很多”,安全工作就是从极其具体的细节做起,体现“细节魅力”。“大概”的安全管理是管理水平低下体现,也是目前影响安全管理的根本原因之一。“细”,就是安全工作要做得细。班组在生产中对安全工作要做到勤检查、细检查,使每个操作环节,每一次交接班都符合安全生产的规范要求。班组成员在生产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不忽视每一处疑点,不放过每一个隐患,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