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1-08-15兰荣娟
兰荣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1 引言
物流标准化是指基于物流系统的整体性视角,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信息处理等各物流环节和物流模块,制定和实施有关工作和技术方面的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相互配合的要求,力求做到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实施物流标准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其一,有助于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实施物流标准化,可以减少必备的各物流环节之外的中间环节,减少无效劳动;实现物流各模块的有机配合和协调;提高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最终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其二,有助于促进物流业的规范化发展。实施物流标准化,通过逐步与国际接轨,有助于吸纳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运用最科学的管理和运作方法,积极促进物流企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其竞争能力。
2 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经各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1)与物流标准化有关的组织机构已初步建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全国性标准化研究管理结构,该机构以国家技术监督局为首,在其领导下,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牵头成立了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下属的委员单位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标委会、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和有关的科研机构,具体负责制定现代物流标准体系。此外,我国还成立了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技术委员会。目前,我国还有不少科研机构,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在也进行着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
(2)一系列物流相关标准已初步制定,部分采用了国际标准。据统计,我国已经制定的物流标准已有近千个。主要是:物流设施与机械方面的标准和各物流环节的标准,其中部分标准已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在车辆方面,已采用国际标准的占30%;在铁路方面,已采用国际标准的占20%;在包装、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方面的标准中,已有30%采用了国际标准。此外,在物流作业标志、企事业单位和社团代码以及商品条形码方面也采用了一些国际标准。
(3)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我国已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并明确了技术归口单位。此外,还参加了两个国际铁路权威机构:社会主义国家铁路合作组织OSJD 和国际铁路联盟UIS。
3 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物流技术标准和物流作业标准不统一。在我国,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国家现代物流标准体系的缺乏,导致了物流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具体体现在:物流器具、器械标准不统一,影响了货物在仓储、运输、搬运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整个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性;物流设施标准与包装标准间有缺口,从而影响到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的装载率。此外,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装备标准也不兼容,从而影响到综合运输在我国的发展,使物流效率降低,并最终降低了成本的集约空间。
(2)相关物流标准难以同国际标准接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是否采用国际标准已成为物流企业能否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的一项必备的先决条件。而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物流相关标准制定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际贸易设下障碍。
(3)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我国目前有许多部门和企业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自身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不同企业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长度、类型、字段标准不完全统一,导致相互之间信息交流难以实现自动无缝衔接,最终影响到作为物流运营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运作。
(4)既定物流标准推广不力。尽管我国已经部分构建了物流标准体系,但相关标准在推广应用上存在很多不足,如《储运单元条码》、《商品条码》等标准的正确应用比率低于15%。相关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企业觉得有没有标准都无所谓。此外,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认为物流标准的投资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由此对物流标准化的推广持不关心、不作为的态度。只有少量的企业认为物流标准有用,但缺乏相应的指导,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3.2 物流标准化制约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物流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的上述问题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既有的体制性障碍。物流产业具有跨行业运作的特性,而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较为顽固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状态,在物流管理体制上也是如此,导致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物流标准,不同的工业部门有不同的物流系统标准。要把这些标准统一起来,必须克服我国现有的体制性障碍,由于可能触动相关行业的利益,难度较大。
(2)物流市场发育不足。在市场经济中,自发的标准化需求是标准化实施的助推剂。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而我国国内除了几家大企业,如海尔、宝供等外,更多的物流企业是从传统行业中转型过来的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都偏小。这些中小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式单一,服务质量低,其市场竞争行为十分不规范。这些中小企业中的多数认为在不规范的竞争中,物流标准化没有经济收益,从而对标准化方面的投资持抵制态度。
(3)需要制造企业相关标准的配合,物流标准可以自成体系,但物流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依靠物流企业自身难以独立完成,在推广中需要商业流通企业、产品制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等的配合,只有相关企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推动物流标准化的实施。
4 改进对策探讨
4.1 在物流标准的制定上
(1)在物流标准制定中克服体制性障碍。为促进物流技术标准和物流作业标准进一步统一,政府部门应加强不同行业间的协调,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较为统一的现代物流国家标准体系。我国已经成立了涵盖多个行业的与标准化有关的全国性组织,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打破行业界限,协调好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利益,最大程度地统一标准。
(2)在物流标准制定中与信息化结合。物流标准化的核心技术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统一和协调,整合原本分离的物流环节,实现系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有实施物流信息标准化,才能实现信息共享和多方共赢。
(3)保证标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提高标准的实际推广率,有关部门在物流标准的制定中,应力求使标准符合企业需求。为此,可综合采用吸引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实地调查两种方法来协助制定标准,此外,可考虑把一些企业已经应用较好的标准进行推广。由于物流本身是一个跨部门的系统,物流技术标准制修订必然涉及制造业、运输业、仓储业以及流通业,所以要从物流技术标准角度提出物流标准的制修订。除了实用性,物流标准的制定还要考虑更多地融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与国际化接轨。总之,物流标准的制修订,既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
(4)保证物流标准的动态性。管理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进步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物流设施、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和信息提供都在不断地发生着革新,因此物流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防落后于物流实践。为此,物流系统应在坚持服务业定位的基础上,关注物流标准的开放性和动态性。通过建立物流系统探查机制,定期发掘新动向,特别是国际物流标准制定、修订方面的新动向,以及时更新物流标准。
4.2 在物流标准的推广上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政府除了在物流标准的制定上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外,还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出钱、处理,负责标准的全面推广。
(2)加大宣传力度。对于物流标准化推广中物流企业标准化意识淡漠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担当起物流标准化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那些漠视物流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物流企业意识到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义,通过转变观念,在思想上为物流标准化的推广清除障碍。
(3)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物流市场发育。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加快培育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的步伐。例如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鼓励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采取联盟、并购、整合或上市融资等方式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鼓励综合物流业务的发展,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对标准化的需求会自发增加,从而有助于物流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4)在标准推广中选好切入点。对物流标准的推广工作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在物流标准化的推广过程中,应首先关注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群,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切入点。一般地,物流标准化的推广最好以对标准化需求迫切的供应链为单位,并以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作为切入点。这是由于供应链内的企业联系相对紧密,相对于外界而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该系统内推行标准化,更有可能成功;之所以选择核心企业作为标准推广的切入点,是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有主导作用,其对链内上下游企业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切入点选择合理,将有助于链内标准化推广的示范效应和连锁效应的产生,从而加快物流标准化在供应链内的推广进程。政府部门应着力扶持和鼓励核心物流企业实施标准化,以点带线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供应链的横向辐射作用,以线带面带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实现物流标准化。
5 结束语
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规范化、现代化的基础,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是导致我国物流运营效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国物流业要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分析问题并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以尽快与国际物流接轨。
[1]姜中.我国物流标准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4.
[2]戴定一.以标准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3).
[3]万宇.中国物流标准化基础仍然薄弱[J].市场周刊,2009,(4).
[4]王佐.物流标准化:无限的思维和有限的体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3).
[5]王佐.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架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0).
[6]刘春梅.物流标准化在我国实施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