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对策*

2011-08-15刘再娥

外语与翻译 2011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刘再娥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3)

简论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对策*

刘再娥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3)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更是问题群体。他们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高校规模和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更是问题群体。他们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比其他大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和就业压力,因而很容易滋生自卑、焦虑、抑郁、敏感、敌对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广大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基础、学习条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致使他们在语音、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基础课程以及课外知识方面孤陋寡闻,相当部分的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语音室、机房和画室,因而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跨入高等学府后,面对陌生的都市文明,面对城里来的大学生,他们显得格格不入、不知所措,由此产生自卑感、焦虑感。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比如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纷纷涌入校园,强烈地冲击着年轻学子的心灵,原本纯洁的同学关系变得势利、冷漠,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惑。另外,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使许多贫困生无所适从。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简单,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某些不公正现象面前,他们显得那么的孤独无助,深感自卑焦虑,前途渺茫,社会不公,进而愤世嫉俗,频临崩溃。

(二)家庭原因

贫困生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或者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或者是城镇下岗职工,他们整日为生计而奔波,家庭收入常常入不敷出,家庭生活相当困难。为了供子女上大学,家人不得不节衣缩食,往往是倾其所有,甚至变卖家产或者债台高筑。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光耀门庭,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家庭责任,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高等学府。这种压力一度成了催人奋发的动力,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为终日劳作的父母分忧解愁。但面对高校昂贵的学费以及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他们既痛楚又失望,深感自卑、焦虑和压抑。特别是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的价值观、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生活习性等方面,仍然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形成了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从而无形中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打上了贫困的烙印,致使他们自觉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三)学校原因

由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涌入校园,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污染了年轻学子的心灵,校园里普遍存在消费攀比现象。加之大学校园内不时泛起各种消费热点,如通讯消费、网络消费以及异性交往消费等等,使得这种消费攀比现象日益严重。家境优越的同学领导着时代消费潮流,他们衣着品牌时尚的服饰,出入高档的消费场所,交游广泛,出手大方,是校园里所谓的风云人物。即使是出身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也喜欢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甚至不惜成为那些风云人物的跟班。贫困生中虚荣心较重者,也经不住各种消费热点的诱惑,但苦于囊中羞涩,往往寅吃卯粮,不得不节衣缩食,或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享受超前消费带来的满足。但是片刻的欢愉过后,内心又充满了自责和愧疚。尽管如此,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窘,很难在群体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四)自身原因

贫穷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人发愤图强,逆境成才,又能使人悲观失望,丧失斗志。大多数贫困生能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品学兼优,成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但也有相当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过分地关注自己的经济状况,认为贫穷是一种耻辱,并为自己的出身而痛苦和自卑。为此他们常常用极度的自尊心将自己伪装起来,同时还伴有强烈的虚荣心。一旦自尊心受挫,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他们便会怨天尤人,抱怨出身的不幸、社会的不公,终日牢骚满腹,甚至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这种不良情绪一旦传染开来,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同时由于不堪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贫困生常常郁郁寡欢,紧张焦虑,烦躁不安,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二、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保障体系

高校贫困生现象已引起了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关注。国家正在逐步完善对贫困生的资助保障体系,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亦纷纷慷慨解囊,向贫困生伸出了热情之手,高等院校也在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经过多方努力,目前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免、勤”资助体系,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贫困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但由于现阶段的资助体系还存在某些不足,缺少对贫困生的人性化关怀,使得贫困生或者感觉被“施舍”而产生消极敏感心理,或者拿钱心安理得,不知感恩图报,甚至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特别是部分贫困生钻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空子,工作后还款不积极,拖欠利息,导致贫困生的信誉下降,以致银行不愿继续为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所以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贫困生资助保障体系,加强对资助学生的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将社会的爱心化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回报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自助为主、资助为辅的勤工助学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贫困生的经济解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教书育人环境。

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心理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并组织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使他们在感受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同时学校还要大力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化解孤独、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材。

(三)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相结合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思想问题和认知失调引起的,主要是他们不能正视贫穷的现实、为自己出身寒门感到羞耻,进而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产生。要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既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启迪,又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要将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

首先,高校应该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认识误区,由表及里地给予贫困大学生真正的“资助”。可以通过开展国情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社会都在努力改变贫困状况,党和政府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政府和学校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筹措大笔资金,以帮助贫困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教育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贫穷”,因此要正视贫穷的现实,树立起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正确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

其次,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而且又非常敏感,一般性的思想教育对他们的效果不明显,所以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相应保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和心理疏导,加强抗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逆境成材。同时学校要鼓励并组织贫困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在享受劳动报酬改变贫穷生活的快乐中,树立起自强、自信、自立、自爱的意识,

再次,挖掘贫困生成功的典型,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生中不乏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学校可通过他们的典型事迹,树立贫困生榜样,引导和鼓励贫困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激发贫困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达到自我解压、自我解困的目的。

[1]唐红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3]李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5]徐俊.浅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8,(2).

[6]魏文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及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杨泰,等.高校贫困生负面心态特点及教育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0,(5).

2011-04-11

刘再娥(1968-),女,湖南双峰人,讲师。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