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1-08-15李强,海香
李 强,海 香
(1.太原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2.山西华澳商贸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女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李 强1,海 香2
(1.太原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2.山西华澳商贸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考研焦虑是由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一重大考试所引起的一种具体的考试焦虑形式,多项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考研焦虑显著高于男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而要有效降低女大学生考研焦虑就必须采取“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对策,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社会层面:进一步完善男女平等就业长效机制;学校层面: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级心理咨询机构、创建专门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考研焦虑;家庭层面:合理干预、积极配合;个人层面: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考研焦虑;女大学生;影响因素;对策
考研焦虑是由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一重大考试所引起的一种具体的考试焦虑形式,并已成了我国由考研所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1]而且多项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考研焦虑显著高于男生[2][3][4]。笔者基于这一现象,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应对进行探讨。
一、女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女性比男性的就业压力大。其一,社会竞争的不平等性。由于面临生育、养育等原因,导致女性面临工作机会不均等、工作报酬不平等这样一系列问题。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经济领域就业层次 10年来有所提高,职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女性在业率降低,两性收入差距逐步扩大。2000年末,城镇 18岁至 49岁女性在业率为 72%,比 1990年降低了 16.2%;两性的收入差距比 1990年扩大了 7.4%。但是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5]加之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等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比男性大,而且在女性人群中也显得偏高。心理问卷表明,就业前女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阳性检出率非常显著高于一般女性,呈现焦虑状态。心理量表 (STA I)的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求职中“状态—焦虑”情绪的阳性检出率达20.7%,其中轻度焦虑阳性检出率为 16.5%,中度为 2.9%,重度为 1.3%,女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女性常模 (P〈0.001)。[6]其二,男女平等就业保障机构的不健全。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原则,对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7]。缺乏机制保障就使得女大学生对就业有恐惧感,考研成为缓解这一恐惧感的唯一途径。
(2)社会和家庭对于女大学生的期望过高。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过高审视,要求女大学生毕业后要有自己的社会事业和专长;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希望她们能找到最好的工作,而往往实际情况与这种期望值相差甚远。这种来自各方的过高期望以及长久的期望不能实现,使得女大学生对考研不成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过分焦虑。
2.主观因素——女性心理特质的差异
从男女性差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男性自尊、自信、独立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而女性则不同,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卑感、依赖性强,在传统的自卑感里又蕴藏着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极易为外界刺激所伤害,作为女性的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具有这些心理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以及缺乏对自身心理特质的了解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加之肤浅的社会阅历,狭小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餐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为其固有的心理特质的弱点所左右。[8]在面对考研这一人生重大选择时,女大学生的求全心理和对考研后果的担忧都显著强于男生,这样的心理特质成为导致女大学生考研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
二、消除焦虑的对策——“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
1.社会层面——进一步完善男女平等就业长效机制
其一,要以“男女平等”为先导,大力宣传《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消除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营造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大环境。其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为确保男女平等就业提供保障,实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三,建立健全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将女职工生育保险、生育期基本工资保障等纳入社会保险范畴,消除各级各类单位对女性生育期劳动成本偏高的顾虑,从根本上确保男女平等就业。
2.学校层面
(1)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级心理咨询机构。其一,学校充分利用资金优势、政策优势,聘请心理学、社会学、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相关专家组成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其二,借助辅导员的基层管理优势,通过与问题学生个别交流、重点关注、方法研究等途径建立“辅导员心理交流站”。其三,借助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优势,设立“心理观察员”、“心理委员”等职位,通过“点对点交流”、“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等形式,确保学生信息交互的对称性和完备性。只有三级机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将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服务落到实处。
(2)创建专门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针对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弱”、“创业意识弱”的特点,结合女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积极创建专门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通过基地教育、实践参与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增加女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逐步增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决心,从而扩大其就业面,缓解其考研压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研焦虑。研究表明,焦虑程度与考试效果之间呈“倒转的 u型”曲线关系,适度的焦虑是一种相当宝贵的动力,对学习起正面的影响。[9]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让考生明白在考研这样的大型考试前出现焦虑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更大的潜能,对考研成绩可能会产生正面影响。同时,面对轻度焦虑时不必过分担心,过分的担心只能导致焦虑的升级,这样势必对考研结果产生负面效应。
3.家庭层面
其一,合理干预。家长要主动、全面地了解当今社会的考研、就业形势,合理地参与女大学生的就业、考研等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但不要过多干预。其二,积极配合。要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女大学生在校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当女大学生出现考研焦虑等现象后,以“朋友”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4.个人层面
(1)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就业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适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理性地调整期望值。其一,不要过分地低估自己,导致丧失就业信心,从而盲目考研,过分焦虑。其二,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使得就业路径过于狭窄,对用人单位提出过高要求,从而错失良机。只有对自己理性的评价,对未来就业形势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率,以此缓解考研的压力。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培养专业情感,努力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开发智商的潜能,奠定生存的基础;通过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生活的智慧;在智商潜能开发和情商的提高过程中,提升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生命的意义。通过智商—情商—灵商的提升,促进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对考研的过分焦虑问题。
[1] 申鲁军.自编大学生考研焦虑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6).
[2] 王健.考研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高教论坛,2009(12).
[3] 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石丽媛.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考研心理调查与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8(4).
[5] 郑欣,李源.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与调适[J].工会论坛,2003 (3).
[6] 黄爱玲.当代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
[7] 胡俊英.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分析及对策[D].武汉大学, 2005.
[8] 叶芳.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J].上饶师专学报, 1999(4).
[9] 洪显利,冉瑞兵.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分析及控制策略[J].心理学,2001(7).
【责任编辑 冯自变】
2011-01-20
李 强 (1983-),男,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助教,硕士。
海 香(1982-),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华澳商贸学院助教,硕士。
1672-2035(2011)03-0140-02
G44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