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文体学中的变异
2011-08-15张志琴
张志琴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论文学文体学中的变异
张志琴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文学文体学将作品的阐释和语言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文本细读以找出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相关的、被突出的即前景化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学工具对有关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阐明他们的文学意义。前景化的表现形式为变异,可以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分析变异现象,从而揭示其表达的主题意义及文体效果。
文学文体学;前景化;变异
一、引言
195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标志着文体学作为语言学与文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英美的诞生,文体学研究全面展开。[1]20世纪 60年代西方文体学借助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东风也蓬勃兴旺,不同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导致了不同的文体学发展流派并涌现了不同的分析模式。文体学是运用现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体的学科,由于在研究对象、采用的语言学模式或研究目的等方面的差异,文体学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别。例如,Ohmann(1964)采用了转换语法;Halliday(1971)采用了功能语法;Pratt(1977)运用了话语行为理论; Toolan(1989)和 Short(1989)则运用了话语分析理论。Simpsonamp;Carter把文体学分成六种模式: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或社会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和语言学文体学。[2]我国的文体学家对此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申丹认为这样的区分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上,前三种文体学是根据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理论模式划分的,而后三种则以其研究目的为依据。[1]徐有志把文体学分成三个层次:文体学是第一层次,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隶属其下,而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或社会文化文体学则是第三个层次的概念,或属于语言学文体学或属于文学文体学,或属于两者。[3]刘世生提出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了语体学、文学文体学和理论文体学。[4]因为文学文体学对我们传统的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很有指导作用,本文在此只是讨论文学文体学。
二、文学文体学中的前景化和变异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旨在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将作品的阐释和语言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以找出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相关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学工具对有关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文学意义。文学文体学家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突出主题加强美学效果,换言之,文学文体学是从语言形式到文学意义或阐释的过程。文学文体学分析描写的语言特征是被突出的语言特征,即前景化 (Foregrounding)的特征。最早明确系统地使用前景化这一概念揭示文学语言本质的是穆卡罗夫斯基 (Mukrovsky)在 1964年的《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前景化对立于自动化,是一行为的非自动化,客观地讲,自动化使一事件“程式化”,而前景化则违背这一程式。前景化被许多文体学家视为文学语言最基础的特征以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线。他认为前景化的表现形式是偏离或变异(deviation),即对常规的有意违背。常规本身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作家的或文本自身形成的。如果作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而超越语言传统,则会形成外部变异。文本可以形成自身的规范,文本中的某些语言特征如果违背了文本自身的常规,这种现象为内部变异。许多作家作品中变异的倾向性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美国现代诗人卡明斯就往往追求新异的表现手段,而偏离语法、标点、大小写等语言常规,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写成 e.e.cummings,把 I(我)写成 i,据说是要表达在美国高度工业化社会中,个人已消失了自我特征,变成小小的我。又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全文整体句型结构短小简洁,成为作品自身的常规,但是在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时,笔锋突转为复杂句式,偏离内部常规,意在表现搏斗的激烈,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意义。利奇 (G.Leech)对诗歌语言中出现的变异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区分出八种形式: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及历史时代变异。[5]这一分类标准有重合与缺失的问题,词汇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都可以划归为词汇层次类的变异,语域和语义可以属于语法层次的变异。[4]限于篇幅,本文分别从语音、词汇及语法这些语言形式层面举例说明变异在文学语言中的运用。
1.语音变异
语音变异在英语诗歌语言中表现明显,为了节奏或韵律的需要,出现非重读音节的省略,重音的改变或整个词的发音违背常规。比如,ne'er代替 never;'gainst表示 against;'its等于 it is.下面以苏格兰诗人 Robert Burns的 A Red,Red Rose诗歌中一节为例:
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meltwi'the sun;
I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在此,Burns用 a'表示 all,用 wi'表示with,用 o'表示of。
又如雪莱著名诗歌《西风颂》中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W ind,
If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在此句中,名词 wind/wind/应读作动词/ waind/,从而和 behind押韵。
2.词汇变异
词汇变异在文学语言中特指作者延伸构词法规则,为了表达主题或产生美学效果,临时造词 (nonce words)。文学作品中的新造词只是在特定语境中运用,很少被人借用,只用一次 (for the once)。这一方式是“在某些构词法则基础上予以创新”[4]。比如:
And I Tiresias have foresulffered all.(T.S.Eliot)
句中的 foresuffered一词是由前缀 fore-和单词suffer组合而成。前缀 fore-意为“预先”,多加在 see, tell,warn等词之前,表示“预见”、“预知”。作者一反构词法常规而巧妙地创造了 foresuffered这一新颖变异词,意在简洁而形象地表达出对未来痛苦的神秘预测。
The widow-making unchilding unfathering deeps.
这句诗是把词缀的变异运用到极致的一个例子,意思为:The deeps(=the sea)make wives lose their husbands,children lose their fathers and parents lose their children.若用常规表达法,句式冗长,表达直白,而通过运用前缀 un-的变异构词,大海的无情肆虐则跃然纸上,作者可谓匠心独运。在文学语言中超越常规地运用词类转换的原则也产生了许多妙语佳句。莎士比亚在其 Anthony and Cleopatra的剧本中,有这样一句台词:It beggared all description. beggar本是名词,意思是“乞丐”,在句中用作动词充分表达出埃及女王的美貌无以言表。再比如有些作者创造复合词,使表达更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Theymy-loved and my-deared each other如果按照常规写成 They called each othermy love and my dear,则失去了原文鲜明的语言特色。
3.语法变异
语法变异表现在表层的句法结构和深层的语义结构的偏离常规。典型的例子是Dylan Thomas使用的短语“a grief ago”。如果是 a week ago这样的短语,读者不会注意其表达法,而只会关注内容。但诗人的这个短语将读者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语言表达形式上,grief本身是不可数名词,也不能表示时间,却和不定冠词及表达时间的副词连用,通过这种变异表达诗人想要说明曾经的悲伤历历可数,时间用悲伤来衡量。句子的组成成分通常是主谓宾补状,主语和谓语为必不可少,通常按以上顺序出现,当我们看到me up at does out of the floor时,我们会认为这样的组合毫无意义,可是把它放到文学语言中,却又是能被解释的句子:
Me up at does
out of the floor
quietly Stare
a poisoned mouse
stillwho alive
is askingWhat
Have i done that
You wouldn't have
这是 E.E.Cummings的诗歌特点。他的另一首诗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同样抛开语法规则的制约,在表层的句法和深层的语义结构中都运用了很多变异,比如:he sang his didn't he danced his did;they sowed their isn't they reaped their same等,而题目中的 pretty how在句法结构上形成变异,这个结构耐人寻味,作者想赞叹小镇是多么漂亮“how pretty”,抑或是质疑:小镇美丽,它有怎样的美呢?“pretty,how is the town pretty?”物主代词 his,their修饰助动词 didn't,did,isn't尤其匪夷所思,但是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表达造成了 Cummings惊世骇俗、不同凡响的语言风格。
三、结语
文学文体学家通过分析文学语言中的变异现象能帮助我们区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在描写文本的变异现象时,我们必须对文本进行细读,才能抓住语篇的特征,同时通过采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语言结构,理解语言的作用,对语言的特征作出较为精确、系统的描写,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学语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作品阐释和语言描写的有机结合,这正是文学文体学的优势。但是正如刘世生所说,变异理论有其局限性,变异和常规都是相对而言的,变异的多了即为常规,一些常规在不同语境下亦可视为变异;另外,变异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效果也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所有变异都有意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
[1] 申丹.关于西方文体学新发展的思考——兼评辛普森的《文体学》[J].外国语,2005(3).
[2] Carter,Ramp;P.Simpson.Language,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 London:Unwin Hyman,1989.
[3] 徐有志.现代文体学研究的 90年[J].外国语,2000(4).
[4] 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责任编辑 张 琴】
On the Deviation in L iterary Stylistics
ZHANG Zhi-qi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 tm ent,Taiyuan Nor m alUniversity,Taiyuan030012,China)
Literary stylistics combin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s with the language description, stressing careful reading to find those foregrounded for mal features relevant to the thematic significance and aesthetic effect and applies appropriate linguistic means to analyz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interpret their literary significance.The foregrounding appears in the for m of deviation.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viation with examples in light of pronunciation,vocabulary and grammar and analyzes their thematic significance and style effect.
literary stylistics;foregrounding;deviation
2011-01-30
张志琴 (1967-),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
1672-2035(2011)03-0094-03
H0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