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创新教育中的求异性原则

2011-08-15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异性创新性原则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试论创新教育中的求异性原则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近百年来,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使人们开始对创新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化,关于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即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便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笔者从创新教育中的求异性原则的涵义谈起,重点论述了创新教育中贯彻求异性原则的依据和基本要求。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原则;求异性原则

创新教育的原则,是实现创新教育目的、有效指导创新教育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所建构的创新教育原则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体现与被体现、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求异性原则对其它各原则具有一定的的指导作用,其他各创新教育原则均要体现这一测评性原则。

一、求异性原则的涵义和依据

(一)求异性原则的涵义

“求异性原则”是指在创新教育终结时,对包括学生各个方面发展在内的创新教育的测量与评价中,坚持鼓励创新的精神,采取多样化的测评,允许个性化的回答,鼓励发散性的思维,多层面、多角度判定教育质量。

(二)求异性原则的依据

1.更新教育质量观。贯彻鼓励创新的求异性原则,就必须首先消除当前教育中评定教育质量时以“好学生”为标准的现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学生优劣的评定经常用如下的“好学生”标准:唯教师与家长之命令是从,在课堂教学中唯唯诺诺,教师怎么说就怎么接受,有问题不敢问,有不同想法不敢说,一知半解不敢质疑,突发奇想不敢表达,表现为十足的“听话”,我们教师与家长所“定格”的这种“好学生”是毫无创新性可言的。有研究认为,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落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创新的主体性,教育中对这类因袭传统、不敢创新人才的肯定、褒奖,导致了人的开拓精神的萎缩。

2.发挥教育测评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因此,创新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从形式看,它处于创新教育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对创新教育活动终结的判断。但实质上,它对创新教育活动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是创新教育活动的“龙头”。有什么样的创新教育质量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创新教育活动。确立创新教育终结时,对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中遵循鼓励创新的原则,有利于指挥整个创新教育活动朝着这个方向运动。

3.教育测评要引导创新。传统教育质量测评中,命题依据教学大纲,成为教育“指挥棒”,导致“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育演变为“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病态状态。创新教育的质量测评要改变这种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等倾向,鼓励学生“敢为天下先”,敢想别人所想不到的,敢说别人说不清的,鼓励回答问题时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等,以此改变教育中的“呆听、死记、蛮练”现象,在测评的形式、内容、评分等方面,不拘一格,鼓励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独立性设计、创新性回答,引导教育向“质疑、奇思、创新”方向发展。

二、贯彻求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运用“求异性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创新性地学习

创新性学习即指学习过程中,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法方式的独特性与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它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创新性学习有其具体的表现,教师可以此加强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指导。一是善于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二是解决问题时不满足常规的思考方法,善于一题多问、一题多答;三是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的思路;四是善于转换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五是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六是动手能力较强、实践操作方式往往与众不同。

(二)鼓励、训练发散思维

传统教育考试严重地偏向于辐合思维,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单一的再现性思维轨道上,压抑了学生思维的民散性,束缚学生的创新力。

1.掌握发散思维的特征、认识发散思维的作用。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触角思维,其特点一是“多”,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二是“活”,对一个问题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及时修正,提出新的应对措施;三是“全”,能够从全体与细节、纵向与横向、问题本身与问题背景等方面考虑;四是“新”,回答具有个性,新颖不俗。发散性思维在科学发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对已有习惯思维的突破,是在变换时空、角度对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教育中,要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就容易缠绕在“一棵树”上,而无法散开;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是在变通性上多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力发展的考试制度

有研究指出,当前教育考试中,存在许多不利于鼓励学生创新现象,如只考应知、不考应会,只考理论知识、不考实践操作,只考记忆力,注重概念、定理、观点的死记硬背,不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的答案以及偏题、怪题制导学生,不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标准答案上。对此,必须全面改革教育质量测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考试制度。必须认识到,考试应当是让学生显示个性、发挥特长、表现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1.正确认识学生教育质量测评中的创新性。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基于认识而获得发展的过程,是学生重新“发现”人类已有知识而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反映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解答问题、实验操作、科技制作时,不是根据老师讲的、书本说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到一种新方法,如数学考试中一题多解找到新的解法,写作考试中写出优美丽富有新意的文章,科技活动中制作出新颖模型等。

2.建立科学、灵活、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创新教育的质量测评强调多样性与能力立意性,多样性在于“因材施考”,能力立意性在于“鼓励创新”。其具体内容为:在考试内容上,加大创新性运用知识的比重,加进动手操作考试内容;在考试方法上,选择论文写作考试、问题情景式考试等,灵活、多祥、开卷、闭卷、考察、考核、评比、竞赛等生动活泼、多样化地考核学生的发展;在测评措施上,由综合考试变为分项考试,使任何学生都有在考试中成功的机会;允许学生重考,直到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在测评类别上,采取分层考试,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与其能力水平相应的试题和自己喜欢的考试方式;特别优秀的学生允许免考。

总之,创新教育的求异性原则要求教师采用有利于创新素质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测评和评价制度,切忌“一刀切”,要因材施考,不仅要考出知识、技能,还要考出能力、品德和健康的程度。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更是任重而道远。

Principles of Seeking Difference in Innovative Education

LI Chun-y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In the past century,the gradual ri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made the people begin to reflect on some basic issue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With the deepening research of innovative education,how to implement innovative education,namely,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key issue.Talking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difference,the basi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difference were elaborated in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innovative educational principle;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difference

G424

A

1008—7974(2011)09—0093—02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发展研究”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子课题、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师范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8CX07082;通化师范学院2008年教研课题“高师教育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2011—03—20

李春玉(1963-),吉林通化人,现任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教授,教育学硕士。

李文)

猜你喜欢

异性创新性原则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