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1-08-15秦升阳
秦升阳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系,吉林 通化 134002)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秦升阳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系,吉林 通化 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特色专业要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特色专业项目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2007-2009年,教育部先后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遴选了3000多个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我系历史学专业凭借比较雄厚的实力和在省属高校中的相对优势有幸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一、历史学专业建设的简要历程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始建于1987年,当时招生专业为历史教育,二年制专科;1995年,二年制改为了三年制,但办学层次没有改变。直到1997年,专科历史教育专业才升格为本科历史学专业,学制也变成了四年制。
历史学本科专业虽然发展的历程很短暂,但在学院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却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到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之前的十年间,不仅顺利完成了由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提高了办学层次,而且很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2004、2007年,历史学专业连续被评为学院重点专业。我们已经从一个基础薄弱、条件简陋的新建专业发展成为拥有省精品课程、省重点学科、省社科研究基地、能够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吉师合作)、在省属高师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学院名牌专业。从2008年开始,作为我院第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特色专业的内涵和建设目标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为此,我们确立的专业建设目标是: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争取把历史学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教学基础条件完备、社会适应面广、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的、能够在学院起示范作用、在省属高校有影响的名牌专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根据学院确定的新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中等学校历史教育及其它相关行业需要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并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制订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制定本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完善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身心素质健康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师范特色,强化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首先是优化课程结构。依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按照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优先确定主干课及课时量,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特别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确定其它应该开设的课程,再按照所开课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其开设顺序以及相关的实践环节,然后对各学期开设的课程学时数做出均衡调整以及从全面发展的目标确定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设置的主导思想是按照国家专业目录开设好专业主干课程,按照理论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开课顺序,精心设置选修课,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规范实践环节课时,加强对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个层次是专业必修课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市场对历史人才的需求开设的学科方向素质提高课程。素质提高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可根据专业发展、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去向、师资力量和地区特点设置,一般由5~10门课程组成一个方向模块。以上课程体系设置,第一层次是稳定的,第二层次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灵活性,第三层次有很大灵活性。按照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压缩了第二层次课程,增加第三层次课程,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本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师范特色,强化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即面向基础教育。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论”之外,又增设了 “历史课程标准解析”、“教材分析与试讲”、“微格教学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使教师教育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模块,改变了以往高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学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搭建起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沟通交融的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系统地学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又能接触到中学教学实际,为以后走上基础教育教学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在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新举措。除了把教育实习的时间由原来的6周增加到8周外,还增加了教育见习、专业见习、教学管理与实践、职业技能训练、创新及其它课外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本培养方案把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从师任教能力,作为服务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使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更好地体现培养目标,为毕业生练就过硬的从教技能优势,打开就业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一直是常抓不懈,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到2007年,历史学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基本上都达到了省级或者院级优秀课程的标准;我们尤其着力建设了特色课程“中国高句丽史”,这是在大学历史系率先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新突破,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校内外人士以至专家学者的普遍赞誉,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后,我们继续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建设目标,深入了解基础教育部门的用人需求,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课程建设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又建成了一门省级优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又开设了一门特色课程“中国渤海史”;原有的省优课“中国古代史”、院优课“世界史”也在继续建设和发展,课程带头人李春祥教授、滕红岩教授分别撰写了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调试》、《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世界史〉课程特色教学的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
教材建设反映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专业主干课全部采用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国家重点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或国家教指委推荐教材等高质量教材;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编写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教材,尤其是选修课教材或讲义、教学参考材料,基本上消灭了这方面的空白点,继自编特色教材《高句丽史简编》之后,《简明中国渤海史》也即将付梓。同时我们也相应配备了新颖、全面的教学参考资料,保障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适应学院“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要,逐渐突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走上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等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双向交流,注重能力培养;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教学,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自制课件实施多媒体授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教学见习、教育实习、文物古迹考察、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形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使教学计划内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的累计时间超过了半年,达到并超过了教高司“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通过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中年教师外出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措施,不断提高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队伍的知识结构,建设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15人,平均年龄43岁。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8人;还有3人在读博士,将在1-3年内毕业。所有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均用于本科教学,保证了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科研和特色学科建设
全力打造特色学科、在科研方面独树一帜是我们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体现。我们依托邻近高句丽故都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扬团队精神,紧紧围绕东北地方史尤其是高句丽史大做文章,形成明显特色,也取得显著效果。我们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研究队伍,申报并完成了一批高等级项目(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工程”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国家重要、核心期刊),出版了一批研究论著,获得了一些高层次奖励(省政府优秀科研奖、优秀图书奖、长白山图书奖、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等),使我们的高句丽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院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也是我院唯一的省重点学科(专门史——高句丽历史与文化);高句丽研究院则成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并开始与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合作招收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耿铁华教授、康学伟教授还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为我们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按照教高司“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要求特色专业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研究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学校、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在制度创新方面还有所欠缺,还需要继续努力积极探索。
四、人才培养质量情况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结合教育部[2001]4号和[2005]1号文件精神,我们狠抓了教学质量工程,保证了高级职称专业教师每年都为本科生开课;认真贯彻落实了《通化师范学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使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和教学督导检查组专家的普遍认可。近三年的“毕业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专业课程的满意和比较满意程度分别达到了92%、96.6%和97.41%,在校学生对专业教师网上评教的平均分也都在90分以上。
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在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达到了85%以上。社会对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近三年进行的“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中,得到强和较强评价的分别达到了94.1%、95.7%和97.6%。
此外,我们还积极主动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深造和提高。从2001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开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单班的考研录取率达到12.5%。这对我们这样没有硕士点的边远地区的普通大学来说,应该是相当不易的。还有的在校学生已经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吉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种奖励等等。
这一切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较高的。然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内涵,根据学院新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闯出一条新路,真正起到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G642.0
A
1008—7974(2011)09—0091—03
本文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2011—03—23
秦升阳(1963-),吉林辉南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主任、教授,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负责人。
徐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