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边远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基于黔东泉口土家族乡田野调查的思考

2011-08-15梁正海梁正刚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德江县石林土家族

梁正海,梁正刚

( 1.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思南县茶桑局,贵州 思南 565100 )

论边远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基于黔东泉口土家族乡田野调查的思考

梁正海1,梁正刚2

( 1.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思南县茶桑局,贵州 思南 565100 )

近年来,文化旅游备受关注,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成为学界、政界和旅游开发者共同讨论的话题。从泉口土家族乡田野调查的情况来看,边远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决定了文化旅游化或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文化资源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做好规划,加强保护,着眼开发,是边远山区确保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边远山区; 文化旅游; 资源保护; 泉口个案

近年来,文化旅游备受关注,旅游文化化或文化旅游化成为学界、政界和旅游开发者共同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文化旅游的实质即是对人文资源①的保护与利用。既然人文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自然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财产、一种资源、一种资本,对之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也自然顺理成章。问题在于人文资源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它首先是一种文化遗产,从遗产到资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为一种资源。”[1]1从笔者暑期对位于黔东北地区的德江县泉口土家族乡的田野调查来看,文化遗产固然是一个地区潜在的可利用资源,然而,在区位、交通、投资、消费等各种元素构建起来的市场尚不成熟时,虽然人们有意将文化遗产与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使它们不再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但是其成为一种当下利用的资源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从遗产到资源尚有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最为重要的工作不在于如何开发,而在于怎样保护,为将来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因此,科学规划、加强保护、着眼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又紧迫。

一、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泉口土家族乡位于贵州省德江县城北部,距县城52公里,西临务川县,东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南与德江县高山乡毗邻,是三县八乡的交界地,也是德江县的边贸集市重镇。其东距马尔河自然保护区15公里,西距遵义务川县洪渡河35公里,东与原生态风景区麻阳河相距10公里,南与高山乡羊山河景区相距17公里,是德江县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乡之一。乡内平均海拔1300米,303省道横穿政府所在地泉口司,途径先瓦、先田、先塘、天池、樱桃村和南方万亩草场直达重庆。全乡总面积 127.7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26200人。居住着土家、苗、仡佬、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属典型的少、边、穷地区。

泉口土家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乡。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外出务工(近年已经超过总人口的 1/4),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市镇经济建设,群众的生活方式一天天改变,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缺衣少食的穷困日子也一天天远去;随着“德江县科技扶贫种草养羊及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全乡养殖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为留守的老人和部分返乡的务工人员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小康成为群众又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与此同时,乡政府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域内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文化旅游成了政府改变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的又一个工作目标。为了有效开发利用人文资源,促进乡域经济发展,乡政府与铜仁学院签订了“文化遗产研究合作协议”,力图通过校地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泉口土家族乡是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我们的田野调查来看,泉口土家族乡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几大类。

(一)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就泉口土家族乡而言,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主要包括如下三类:1.古遗址,如庸州治所遗址。遗址位于新联村。隋唐设庸州治所,管辖周边邻县,南宋设石马泉口司治所,尚存残垣、屋基,当地群众称“衙宅”。[2]41有关石马庸州的民间记录和依然广为流传的石马传说无疑为这一遗址的可信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佐证材料,同时也更加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2.古墓葬,如位于官村的田氏祖先墓。该古墓外露部分占地35平方米左右,高2.5米。外墓用扇形青石扣砌而成,呈螺蛳状,当地村民称为“螺蛳极顶”。据说,古墓有四方碑板,但被粗条青石简单堆砌隐藏。据德江县文物工作人员说,该古墓碑文所记载的内容对挖掘泉口土司文化和研究泉口远古的历史有重要价值。[3]3.古建筑,如玉皇阁、荆花门第、田氏庄园等。玉皇阁位于泉口土家族乡政府驻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楼阁共3层,占地130平方米。田氏庄园位于先联村。乡梓珠砂大商人田庆位于清咸丰十年(1860)修建,占地面积 5100平方米,亭台楼阁,布局颇费匠心,融南北建筑布局和地方吊脚楼风格为一体,历时 28年竣工。是同时期县内建筑规模最大、民族特色最浓、雕刻工艺最为精湛的私人庄园。[2]41目前,德江县有关部门已将田氏庄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项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从我们在泉口土家族乡的田野调查来看,其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四大类。1.传统表演艺术,如傩戏(与武安傩戏、池洲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一起于2006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请七仙姑、锅盖舞等。其中,傩戏、锅盖舞等已列入2010年《德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4];2.传统手工艺技能。如木雕制作技艺、银器制作技艺、碑刻技艺、编织技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者数田氏庄园的窗花制作技艺。镶嵌在现存的前殿正厅和客厅前后两壁上的几十幅窗花,采用同木双面或三层异图镂空雕刻技术,用纯金漆饰,历经150余年风雨侵蚀,本色不改,至今金光闪闪。窗花内容或反映花鸟虫鱼等自然风光,惟妙惟肖,动感十足,令人留念;或反映故事情节,人物肖像,形态逼真,令人遐想。这种同木双面或三层异图镂空雕花技艺可谓木雕技艺之一绝。3.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如石马折足传说、石牛断尾传说、马尔河来历的传说、万亩艺术石林的布局传说等都是人们试图解释自然、认知宇宙的具体实践的生动再现。4.文化空间。如茶尔岩、玉皇阁、莲花寺等,这些地方都是人们为了美好的信仰而忠诚朝拜的圣域,许多习俗和仪式都在特定的时段集中在这些特定的空间得以展演。此外,还有传统医药知识、民俗、节庆、人生礼仪等等。

(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即由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相结合的遗产。一般是指由自然力和环境因素形成的自然景观,再附上人文的因素,于是便形成了具有自然遗产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双遗产。就此为判断标准,泉口土家族乡域内的马尔河峡谷风光和艺术石林都可以视其为双遗产。马尔河峡谷,风光旖旎,奇山秀水,相映成趣,可谓一步一景,令人留念。然而马尔河峡谷又并非单纯的自然风光,因为马尔河还有一个迷人的传说。传说古时候,由彭国佬制天,张果老制地。彭国佬做事认真,而张果佬爱醉酒。玉皇大帝派二位神仙修理天地,彭国佬一心一意地修理天,而张果佬在制地的时候却喝醉了酒,待他酒醒时,发现彭国佬的天已经制好了,而他的地却差得很远,天超过了地,地装不下天,张果佬便急忙骑马找彭国佬商量,按照地的大小把天箍起来,途经马尔河时留下了一片一片的马蹄印,于是这条河就得了一个美妙的名字——马尔河(或马儿河、马耳河)。故事情节虽然略有不同,但各种版本流传至今,几乎人人知晓。万亩艺术石林,又叫泉口石林,被学者誉为“天然石艺城”、“德江喀斯特魔鬼城”等[2]39。位于泉口土家族乡天池与新田两村交界处九龙山303省道两侧,呈九面斜坡状,整片石林露出腐殖泥土高1米至12米不等,具有古、奇、美、秀、全的特色②。就是这样一个融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石林,据说就是姜子牙布下的兵阵。这些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传说听起来似乎怪异,但是,它却从一个层面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悠久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人们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某种实践。

二、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从我们对泉口土家族乡的文化旅游资源田野调查和上文的呈现来看,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较全,分布范围广,受益群众面大,随之带来的不利因素就是增加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步伐缓慢。在“吃饭型政府”③无力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而引进外资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文化旅游虽然提上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但基本上仍然停留于口上谈兵④,规模性的开发尚待起步。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较全,等级待提升

文化旅游资源其实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这种广义本身源于文化是一个“复合体”。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表述的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是一个狭义范畴,它只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表述却能从一个侧面体现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要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全面详实地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资源既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我们在上文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列举了泉口土家族乡所具有的三大类型,即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主要包括了三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了四大类、双遗产则主要列举了万亩艺术石林和马尔河峡谷风光。由于表述是重点列举,所以自然尚有许多文化遗产未列入其中,诸如土家族哭嫁、剪纸、草编、竹编等,甚至泉口小有名气的土特产豆腐丝和灰豆腐制作技术、土家红顶粑和花衣粑制作技艺等也未能一一陈述。但是,正是这种难以尽数列举和陈述的事实体现了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但是我们在面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事实的同时,又必须正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等级不高。我们在前面表述的数种文化遗产中,虽然傩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但是它并不是泉口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作为人文旅游核心的系列傩文化拳头产品是德江县政府以青龙镇、稳坪镇、荆角乡为中心而规划打造的品牌,泉口的真正优势则在于以石林、田园风光、古建筑风情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田氏庄园虽然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请之列,但这只是表明了相关部门对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视,能否申报成功尚无定论,即便能够申报成功也尚需时日;其余如庸州治所遗址、玉皇阁、锅盖舞、马尔河峡谷风光、万亩艺术石林等等,虽然已经列入 2010年《德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从《德江县志(1978~2005)》所载来看,其中没有一个是县级文物,这种没有等级的文化遗产要获得公众的认可无疑需要做更为艰苦的工作。因此,努力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非遗名录应该纳入今后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等级本身是一种品牌,一种资源,提升文化遗产等级本身即是一种争取品牌、争取资源的战略决策。

(二)分布范围广,旅游设施建设难度相对较大

泉口土家族乡现存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虽然不是十分零散,但是其分布格局总体范围较大,而且多位于乡域边缘,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多在10公里左右或更远,距离303省道相对较远,加之乡村公路提级改造十分艰难,沿途交通设施自然十分落后。不过,资源分布广泛所带来的一个优势则是群众涉及面大,一旦形成开发气候甚至开发成功,受益群众自然也就相对较多,几乎可以惠及全乡。面对当前的劣势和可能带来的优势,乡政府必须首先考虑如何获得上级支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这样思考的理由有二。其一,像泉口这样的农业乡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商业不发达,外资引进困难,工业难以起步,造血功能不足,输血自然是促进地方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二,德江县政府对全县旅游做出总体规划,并于2010年1月通过了专家的终极评审,这意味着泉口土家族乡今后的文化旅游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上级政府总的蓝图进行决策,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政府获得上级支持和获取资金投入的最为可靠的策略。通过解读《德江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策划与空间发展布局》,我们可以找到泉口土家族乡在其中所占有的位置。德江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的目标是构筑德江县旅游“一核心、三品牌、一环五轴、四通道五联线”⑤的总体发展大格局,形成“一灵魂、四主题、四特色”⑥的德江旅游资源整合布局,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旅游品牌和复合型国内旅游目的地。这一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无疑是准确的。从中我们发现泉口石林草场生态景区被列入三大品牌之一;泉口至高山至县城是旅游景点连线的五轴之一;在一环格局中,泉口既成为北部的一个终点又成为一个起点;泉口土家族乡至沿河麻阳河景区成为五联线之一。而且从“旅游资源的组合”内容来看,泉口土家族乡还是山水文化主题和土家建筑民居风情特色的重要载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德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泉口土家族乡未被边缘化,这无疑为泉口土家族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抓住机遇,争取投入,趁势而上,将是泉口土家族乡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抉择攸关。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

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这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种现实。作为一种现象,我是进入泉口土家族乡从事田野调查期间感觉到的,因为这里尚未让人感受到一种旅游的氛围;作为一种现实,我是通过对这里的文化遗产考察实践所得出的结论,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交通严重滞后的边远山区普遍存在的困境。虽然交通不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是,面对偶尔前来旅游或带着旅游开发项目前来考察的旅游者或考察者的感叹,我们深感泉口土家族乡落后的交通和尚未成为优势的区位的确成了这个地区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瓶颈。“哎,这里风光的确不错,就是交通太差了,距离大都市太远了。”报道人张玉阶在我们艰难地下到马尔河风景区考察时告诉我,那是他带云南客人来考察时的感叹。他接着说:“其实,我们马尔河的风光确实很好,河清澈见底,今年太干了,往年水更大一些,给人的感觉更好。”然而,目前通往马尔河的只有人们用双脚踩出来的崎岖小路,由于走的人少了,路已不成其为路。“上次我带县旅游局的人来考察时,还走过这条路,这草都长封林了。我们拿根棍子,边打边走吧?”在顺着马尔河河谷风光考察的路上,面对没路的野草张玉阶如此对我说。对于这样的山路,对于我这样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山里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相反我把它视为又一次丰富人生经历的体验,然而,返璞归真式的乡村文化旅游消费群体毕竟是那些久居都市而又有钱消费的人们,多数人已经习惯于享受型的生活,乡村文化旅游也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味佐料,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以身心疲惫为代价去品尝这样一味佐料,或许这正是不远千里前来考察的云南考察者感叹的真实背景吧?!

当然,对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开发落后的现实,乡领导也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所以在我考察结束即将离开而向乡人大主席汇报调查情况时,余主席一边听我汇报一边说,“我们这里交通落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还希望你们帮忙多多宣传。”余主席在说这话时显然有些忘了乡政府与铜仁学院签订的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推动泉口土家族乡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但无论如何,泉口土家族乡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的宣传工作和争取上级投入一样十分重要而又紧迫。从开发商前来考察的情况看,泉口土家族乡的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非优势区位的优势化,泉口土家族乡文化旅游必将会迎来一个大发展。

三、对边远山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

面对泉口土家族乡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落后的开发现状,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在基层从事田野调查的学者,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应该时时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尽量不使自己陷入问题本身的旋涡,努力站在中立的立场就边远山区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对泉口土家族乡这样的边远山区而言,文化旅游资源走上有序开发的道路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文化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要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有一个更大的前提就是科学规划。科学规划首先应该考察文化遗产的属性,即它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它的另一个很少被关注的属性,即私有性,既然文化遗产是祖辈留给后人的财产,我们就不能回避文化遗产私有性这一事实,因此,在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双重属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至少应该体现两大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遵循自然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一个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一个哲学本体论概念,它要回答的不是世界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第一性、什么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很显然,以人为本就是一切规划和发展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文化旅游资源从根本上说是属于人民的,而文化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民。因此,我们在规划时应该认真考虑人民的利益,征求人民的意见,以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比如田氏庄园、荆花门第等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就应该充分征求现有主人的意见,无论是保持现有权属不变,还是择地建房安置主人以改变原有权属,都应该获得他们的同意,因为,开发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交通设施、资金投入等因素,群众的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其次要遵循自然,遵循客观世界的定律,这种定律不仅包括自然运行的法则,也包括人类社会长期自然而然形成的道德和社会法理,还包括人性的基本规律。当我们翻开《德江县志(1978~2005)》一书之“景观”条目查阅“泉口石林”时,其中的记述隐隐让人有些担心。泉口石林“总面积1066.67公顷,整片石林露出腐殖泥土高1至12米不等,挖去腐殖泥土后,高可增2至4米”。[2]39“挖去腐殖泥土”这样的表述本身已经潜藏着相关部门对石林“掘土增高”理念的一种认可,如果为了单纯地增加石林的高度而不认真考虑石林生成的自然生态,反自然规律而为,势必改变石林现有的生态结构。因此,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在科学规划时应该切实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为造成的生态性破坏。

(二)加强保护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境况和极度的脆弱性,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这一特殊性财富所秉持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又必须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原则,这两大原则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处于突出的重要位置。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相关规定来看,真实性最初是针对文化遗产而言的,而完整性则是针对自然遗产而提出来的。随着人们对遗产认知的深入,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严格区分,已逐渐变为使文化与自然更紧密结合起来。随着遗产类型的扩展及其内涵的时空尺度的扩大,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真实性和完整性之间是一致的和互补的。就文化遗产而言,它在坚持真实性的同时,逐渐注入完整性原则;就自然遗产而言,它在强调完整性的同时,明确重视引入真实性概念中的“真实”含义。[5]37⑦两大理念的综合利用本身体现了人类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认识深化和实际操作的多元化,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从我们在泉口土家族乡的田野调查来看,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言行之中,比如对于田氏庄园的保护,政府有关部门在实地踏堪庄园的现有实体和残留的遗迹后,规定在庄园前后20米、左右30米范围内停止再建房屋,避免对庄园完整性的进一步破坏;针对庄园内部存在的火灾等安全隐患,积极引导庄园主人搬开堆靠在庄园四周的柴禾,确保庄园的安全;为了修复庄园,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这些工作对于保护庄园的完整性无疑是有益的。如果申报成功,在修复过程中严格贯彻修旧如旧原则,保护庄园的真实性则将显得更加突出。不过,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的报道人提出用水洗庄园布满蜘蛛网和尘埃的窗花的建议,也使我感觉到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隐忧,好在这一建议未能付诸实施。对于荆花门第保护仍然潜藏着对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破坏,因为据报道人张玉阶告诉我,荆花门第修建尚未竣工就发生家族争斗,修建计划只是实施了一半就被迫停工。出于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考虑——多半是无意识的,有人主张继续完成荆花门第主人的未尽事业,如果这一想法变成最终的行动,那将是对荆花门第真实性的巨大破坏,其获得的社会声誉,用黔东北广为流行的一句谚语来说,将是背着碓窝跳戏——费力不好看。

(三)着眼开发

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合理利用,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就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一个焦点问题。作为一个有着10年公务员经历的学者,我重视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传承价值,不反对开发,也不认为开发就是破坏,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它为文化持有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基础之上,这种综合性服务自然包括其实现潜在的经济价值改善文化持有者生存境况的内涵。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一味地强调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张无限度地开发利用,确切地说,我主张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三大功能:教育功能、科研功能、经济功能。[6]22三大功能的综合作用,必将有利于将文化遗产活态地保留在社区,并借此恢复文化遗产的活力,再造社区新生活。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或外部观念的植入,但是保护什么,如何保护,保护的效果如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持有者对其持有文化的认知。大量保护和开发的成功案例表明,文化遗产的三大功能发挥得越好,文化价值越高,经济价值越大,其获得保护和发展的机会也越多,而文化持有者也因为拥有这样的文化遗产而愈加自豪;反之,人们则会把原本十分美好或十分珍贵的东西看得一文不值。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或者说,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在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获得生命力的,而当前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正是文化遗产满足人们新的需要,从而使文化遗产再度获得新生命而实现持续发展的实践。因此,我们谈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应该认真思考为谁保护、为什么保护。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创造条件,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注 释

① 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时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费孝通.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J].民族艺术,2001,(1).)基于人文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类同性,本文将根据表述的方便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

② 《德江县志》对古、奇、美、秀、全做了如下解释。古:石林发源属于奥陶系,是贵州发育最早的地层时代,弥补了贵州老地层石林发现的缺陷。奇:石林造型丰富,形态各异,景象万千,展现了自然界如鬼斧神工般的神奇。秀:石林小巧玲珑,秀丽如画。美:不同角度,具有不同的造型。石林表面很多斑纹,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全:泉口石林分布地域很广,密度较大,在九面缓坡上,呈现出梯级状态,视野辽阔,远看有一种曲线美。资源搭配较全,上有万亩草场、天池,下有宽阔的溶洞,附近还有马儿河峡谷、庸州遗址、田氏庄园、石马、玉皇阁等景观组合。(《德江县志:1978~2005》编纂委员会.德江县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9.)

③ 笔者所谓的吃饭型政府是就乡级财政状况而言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级财政正常发放干部工资尚存在难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当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泉口乡也不例外。

④ 这里的“口上谈兵”并非是“纸上谈兵”的笔误,而是就文化旅游进展状况而言的。就我们在泉口土家族乡的田野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来看,其文化旅游尚停留于口头谈论阶段,虽然文化旅游已列为调整全乡产业结构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却未对之做科学详细的规划。

⑤ “一核心”指以傩文化为拳头的系列旅游产品;“三品牌”指以隋唐扶阳古城景区、石林草场生态景区(含长丰、高山、泉口)、枫香溪红色文化景区为三大品牌的旅游产品;“一环五轴”中的“五轴”指由几个不同主题的旅游景点串连成的旅游发展轴(县城——楠杆乡;县城——高山乡——泉口乡;县城——稳坪镇;县城——合兴乡;县城——潮砥镇);“一环”,即由境内各个景点串连而形成的旅游环路(县城——煎茶镇——合兴乡——复兴乡——平原乡——楠杆乡——沙溪乡——长丰乡——高山乡——泉口乡——泉口乡——高山乡——长丰乡——荆角乡——稳坪镇——桶井乡望牌、新滩——枫香溪镇——潮砥镇——长堡乡——共和乡——堰塘乡——县城)。“四通道五联线” 中的“四通道”指由陆路、水路、铁路、航空(遵义新舟机场)构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通道;“五联线”:泉口乡——沿河麻阳河景区,楠杆乡——务川洪渡河景区,合兴乡扶阳古城——思南温泉石林景区,枫香溪——沿河土地湾红色景区,乌江画廊沿江风景线上通思南下连沿河。(李登佳.德江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策划与空间发展布局[EB/OL].http://www.dejiang.gov.cn/a/touzidejiang/zhengwuyaowen/2010/0118/791.html.)

⑥ “一灵魂”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文化,其贯穿于整个旅游景区之中,是德江旅游所要体现的核心文化,并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公园文化为支撑,以此彰显德江旅游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四主题”指在规划建设中按照功能划分重点所要突出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主题。“四特色”指土家族傩文化节、东方土家族炸龙狂欢节、土家族土王祭节、土家建筑民居四大民族风情特色。

⑦ 在徐嵩龄所著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一书中,徐嵩龄把“authenticity”翻译成“原真性”,把“integrity”翻译成“原整性”,而我却更乐意将前者翻译成“真实性”,把后者翻译成“完整性”,但翻译的不一致性并不影响两词本身的含义,也不会混淆它们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中实际效用,因此,原真性和原整性也好,真实性和完整性也罢,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着的人们对于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基本理念,而不在于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因为一词多义本身就是英文的一大特点。

[1] 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总序[M]//方李莉主编.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2] 《德江县志:1978~2005》编纂委员会.德江县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3] 张玉阶.古庸州州长之墓至今完好无损[N/OL].http://www.dejiangwang.com/ bumen/ ShowArticle.asp? Article ID=6111.

[4] 李登佳.德江旅游发展“总规”顺利通过终期评审[N/OL];德江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策划与空间发展布局[EB/OL]http://www.dejiang.gov.cn/a/touzidejiang/zhengwuy aowen/2010/0118/791.html.

[5]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Remote Regions----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in Qiandong Tujia Region of Guizhou East

LIANG Zheng-hai1, LIANG Zheng-gang2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History and Law of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2. Sina County Bureau of Tea and Mulberry, Sinan Guizhou 565100, China )

Cultural tourism has been greatly concerned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culturalization and culture touring have become the hot topic discussed by scholars, politicians, and tourism developers. According to the Tujia field research in Guizhou East, the statu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f remote regions have determin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it is not mature to develop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a priority to make plan, strengthen protection, and focus on development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remote mountain regions.

remote mountain regions;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protection;a case study of Quankou

(责任编辑 王婷婷)

G12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6-0059-07

2011-10-20

梁正海(1970-),男,贵州省思南县人,博士,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副教授,《铜仁学院学报》兼职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德江县石林土家族
爸爸·我·山城
土家族情歌
杜雄飞 藏石欣赏
宏 藏石欣赏
黄河石林
土家族
相约在石林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