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国企业低碳转型的必要性与举措
2011-08-15张嘉勉
张嘉勉
(安庆市工交干部学校,安徽 安庆 246001)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第一个绿色规划”,“低碳经济”已成为发展的核心理念。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这已从各界期待成为多方共识。哥本哈根会议后,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而将承诺转变成发展动力。我国政府极为负责地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一比例,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容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增长,面临着诸多困难,最直接的就是要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加快推动和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大国应该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当前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多重困难与挑战。这既为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为我国企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企业要融入低碳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短期内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结构高碳化短期难以改变
我国经济的支柱目前大都是高能耗的产业,经济发展对高能耗资源依赖很高。“富煤、少气、缺油”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均以煤为主。有资料表明,2008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67%,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占18.78%和3.77%。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高,由于中国对煤的依赖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从而加大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尽管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有助于减少排放,但是要实现这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广和扩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
2.产业结构现状造成能源使用的高能耗、低能效
目前,我国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化工等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发展迅速,能源密集型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高能耗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高能耗、低能效,高排放现状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7.7倍。[2]此外,能源效率低,浪费严重。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要比其落后20年。我国的能源经济效益也较低,每产生1万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远高于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3]再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间。
3.整体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在关键的低碳技术领域研发能力薄弱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几项关键的低碳技术领域。因此,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技术研发,推进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框架下,虽然目前已有一些促进低碳技术转移的国际机制,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同时,中国也正在加快制定完善立法和激励政策,鼓励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还需要付出包括建立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巨大努力。
4.尚缺乏一些资金、政策和金融的全面支持
建设低碳经济和社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淘汰落后产能,会引起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以缓解和消除这些社会成本。另外,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目前尚缺乏完整、有效的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激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完全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还不能完全到位。
5.“碳关税”将对外贸出口企业造成直接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高碳排放生产线。出口产品也以高碳的居多,出口贸易就要付出昂贵的“碳关税”代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裁也越来越隐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主要是高能耗类的,这些企业现在更要关注出口商品的转型,否则中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将会越来越多受到“碳关税”之类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压力、挑战越大,往往机遇也越多。这必将给我国企业带来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主要表现在:
1.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助推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运营方式和绿色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是企业顺应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能够带来除应对气候变化以外的许多正面效应,包括减少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缓解能源安全压力等。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还为促进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大,已经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碳产品将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主动权和核心竞争力创造契机
推进企业低碳转型,可促进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会缓解我国能源供给的压力。减少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使用量,可有效降低碳排放,还可将减少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减轻酸雨和空气污染。技术创新尤其是低碳技术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核心。在低碳战略下,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低碳技术投资,提高技术研发能力,以科技创新来推进节能减排。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赢得应有的竞争力,可望在未来发展中取得主动权和产业制高点。
3.政府助推、政策激励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低碳经济目标将纳入了规划当中,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利好的财政、金融等政策法规也将不断完善并相继出台,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财政政策,包括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中,国家安排了5800亿元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技术改造等相关项目。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企业责任,同时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项目的贷款和投资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提供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柱,短短几年间,低碳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8年8月国际气候组织发布的《中国的清洁革命Ⅱ低碳商机》报告指出: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能、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据有关机构研究统计,我国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到2020年,我国低碳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要。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近年来“低碳经济”关键词在我国逐步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为企业和全社会所广泛接受。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规划《纲要》确定: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积量,都将作为约束性指标,且监管力度将逐步加大。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各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短缺逐步加剧。中国已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日益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水资源短缺问题,电力紧张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5%,但能源消耗、钢材和水泥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15%、30%和54%。据预测,到202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2种,短缺的10种,严重短缺的9种。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是不切实际的,对国际市场的利用也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4]
2.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亿吨标煤,到2008年达到29.1亿吨标煤。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供应的保障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8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接近52%。2003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到2008年6月曾一度达到每桶147美元。之后虽时有回落,但油价一直居高不下。最近国际原油价格再度大涨,再进百美元时代,今年2月21日,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触及每桶108美元,该价格水平为2008年以来首见。[5]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难以改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企业只有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目标。
3.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由于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煤炭大量直接燃用,造成了烟尘、CO2、SO2、的大量排放,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由此引起人们呼吸系统发病率上升、医疗费增加、死亡率增高。我国的SO2排放居世界第一位,由此造成我国的酸雨面积逐年扩大,1997年已达国土面积的40%以上。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也居高不下,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2005年,SO2排放造成大约6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4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6]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国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贫油”,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耗以高碳排放的煤炭为主。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碳产业的经济结构特征,中国已逐步成为温室气体排放迅猛增长的国家。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数据称,全球每年新增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就占40%。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引起了全球变暖,还造成了暴风雪、暴雨泥石流、沙尘暴、寒流、热浪、干旱、洪涝、海啸等恶劣天气接踵而至。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西南五省份达1805万人;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5%。这次西南旱灾,是我国有气象资料以来,遭遇的最严重干旱。[7]
近年来,异常气候引起的灾害频发,据科技日报刊登的《2010年中国气侯公报》报道:2010年是有史以来最热年份,年平均温度比常年高0.7c.,是从工业革命以来有记录的最热两个年份之一,也是中国气侯最异常一年。南方大旱,大涝,灾害损失超过5千亿,死亡4800人。特别是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31次,累计208天,占57%,即一年有一半在亮红灯紧急响应。有资料显示,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十分明显,对我国农牧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8]
助推有力,转型在即。“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低碳转型与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已势在必行、责无旁贷。更是“十二五”时期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大国之谋,策定天下。“十二五”时期,中国将逐步踏上低碳转型之路,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难得的契机。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全球环境压力,中国如何转“危”为“机”,企业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实现发展与减排相统一?这些问题都取决于企业如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并作出相应调整的能力。更需要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新梳理自己的低碳发展战略。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我国企业要实现低碳转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
1.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碳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这些产业在能源使用过程中都有着相对较高的碳排放量。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工业化阶段,大幅度减缩重化工业比重。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提高重化工企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企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企业转型中的必然方向,也是减排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有很大空间。目前,我国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高30%,我国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和45%;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9]要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就必须提倡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碳生产效率。通过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来降低成本,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都是降低高碳产业碳排放和能源强度的切实有效措施。
2.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按照“低碳”的要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冶金、船舶、建材、化工、电力、建筑、交通等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在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必须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9]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少的现代服务业,以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业的比重,严格依法对高碳、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整治或关闭。推动传统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减排,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10]
3.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就是技术创新,也是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发展清洁新能源的开发,积极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低能耗低污染高能效、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的重大项目,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的绿色产品。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长期方向,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为此,企业要抓紧时机,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中进行研发、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通过对这些新能源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对高碳化石能源的替代。同时通过吸收、消化、创新的阶段性发展,力争在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上求得突破。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真正实现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争取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4.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的新格局,企业要发展低碳经济必将要和国际贸易相联系,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我们应认真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综合考虑并努力降低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适时调整自己的贸易策略,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
总之,企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任重道远。我们绝不能错过当前良机,要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抢先占位,打造独特的低碳竞争力!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子来。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N].中国能源报,2009-08-17(24).
[2]杜人淮.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10,(7).
[3][6]康瑞华.我国能源状况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04,(5).
[4]雷仲敏.低碳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战略转型[EB/OL].2010-04-23,http://rdcwh.qingdao.gov.cn,2011-03-23.
[5]张竞怡.最近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涨得有点疯[N].国际金融报,2011-02-23.
[7]陈晓春.“低碳”竞争是压力更是动力[N].光明日报,2010-02-12.
[8]张坤民.企业要积极主动的向低碳转型[EB/OL].2011-01-19,http://www.sina.com.cn,2011-03-13.
[9]王克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
[10]任剑婷,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N].解放日报,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