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 鹤壁 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2011-08-15付和平
■文/付和平
禹州 鹤壁 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文/付和平
河南是中西部人口第一大省,其陶瓷业的发展在中西部省份中相对领先,而禹州市和鹤壁市作为河南陶瓷企业的集中地,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禹州陶瓷发展既具优势,也有瓶颈
禹州市位于河南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禹州交通便捷,距郑州不到70公里。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境内钧陶瓷原料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为陶瓷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陶瓷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
多年的发展让禹州陶瓷规模日益扩大。目前,禹州已生产有钧瓷、炻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高低压电瓷及园林瓷等近十个陶瓷品类,主要分布在神垕、鸿畅、梁北、苌庄乡及城区。据统计,禹州陶企已达746家,其中炻瓷32家,钧瓷69家,日用高白瓷310家,建筑卫生瓷26家,高低压电瓷10家,园林建筑瓷86家,耐火材料171家,其他瓷种130家,相关联企业179家,从业人员3.9万人。禹州已成为中国中部陶瓷集散地,广东、湖南、山东及河北等陶瓷产区在禹州均设有办事机构,陶瓷对外货运吞吐量达3.8万吨。
禹州陶瓷产业源于钧瓷兴盛。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禹州陶企对钧瓷烧制工艺进行了革命性创新,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精品率。2007年,钧瓷产量达243万件,炻瓷产量达2.6亿件,建筑卫生瓷1.8亿件,其他陶瓷7820万件,年产值达46.7亿元,约占禹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0%,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禹州拥有6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的钧瓷企业,占禹州市规模企业的20%,其中1000万以上的有44家,3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过亿元的有4家。禹州陶瓷的外销量也在逐年提高。2007年,禹州出口炻瓷2.6亿件,出口额2000多万美元,占禹州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0%,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禹州陶瓷产业内部关系基本形成,原材料供应、运输销售、瓷泥加工、彩印包装、钧陶瓷市场及技术开发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禹州钧瓷主产区现已基本使用天然气,有效地调整了能源结构,提高了钧瓷的烧制质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禹州钧瓷产业现已拥有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此外,禹州还成立了“禹州市陶瓷行业职业技术协会”,为培养专业的陶瓷技术人才而建立的许昌陶瓷学院也开始招生。
然而,当下,禹州陶瓷仍面临一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陶企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较弱;
二是从产品质量上看,精品、珍品少,中低档产品多,产品档次太低;科技装备水平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三是产业发展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产业投入相对不足,但重复建设仍然存在,产业配套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四是陶瓷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企业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高技能技术工人。
据了解,目前,钧瓷企业的技术人才仍以企业自己培养和家族式学教,传代培养为主,科技水平低,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陶瓷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禹州陶瓷产业仍处在调整发展期。
鹤壁形成陶瓷产业集群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1957年因煤建市,辖两县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鹤壁抓住了沿海产业转战内陆的机遇,努力成为沿海陶企向内地转移的目的地,经过几年的努力,鹤壁陶瓷业已具雏形。
鹤壁陶瓷业发展优势明显。首先,当地陶瓷原料资源丰富,具有储量大、易开采、烧成温度低、易快速烧成等优点,黏土类、瓷沙类、长石类等多数原料在鹤壁及周边80公里范围内都可以采购到;其次,低廉的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了陶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再次,鹤壁煤炭资源丰富,每年有约2000万吨的煤炭产量和交易量,且交通便捷,与山西不仅有近距离的陆路交通,而且还有即将开工的铁路运煤大通道,均可用于煤制气,发展陶瓷业能源优势凸显;人力资源优势也比较明显。
鉴于以上比较优势及现阶段陶瓷产业正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特殊现实背景,鹤壁市在认真考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人代会讨论,决定把陶瓷产业放在战略位置来部署和推进,规划建陶瓷产业园区,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承接陶瓷产业转移,把陶瓷产业做成鹤壁的一个支撑产业。据了解,鹤壁市规划了2个陶瓷产业园区,即山城区的石林园区和鹤山区的韩林涧园区。产业园远离城区,风向稳定,基础设施已全面开工,计划建设50~60条生产线。
鹤壁陶瓷发展迅猛,首家入驻陶瓷园区的鹤壁福源陶瓷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成了国内最长的窑炉生产线,年产值达1.6亿元的河南御盛陶瓷有限公司及素有“中国建筑陶瓷航母”之称的广东新中源企业集团也先后落户石林园区。此外,富得陶瓷、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中联兴陶瓷公司、浙江华丰陶瓷有限公司也先后入驻。广东宏宇陶瓷、佛山金环球陶瓷、广东俊怡、蒙娜丽莎、卓远、新润成、金意陶等十多家陶瓷企业多次参观鹤壁陶瓷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