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绿彩题词装饰探源其世俗化审美倾向*
2011-08-15郭玉川
郭玉川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从红绿彩题词装饰探源其世俗化审美倾向*
郭玉川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红绿彩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从其装饰所使用的颜色,还是器物类型都显示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笔者从红绿彩题词装饰入手,分析了这种装饰背后所蕴涵的审美意味产生的原因。
红绿彩 题词装饰 世俗化审美
红绿彩瓷创烧于金章宗时期,在中国彩瓷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使用红、绿、黄三彩进行装饰,所呈现出与宋瓷迥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宋代陶瓷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审美意味——典雅婉约、含蓄内敛。这是在宋代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品味下形成的极高的审美境界。而红绿彩则以其继大雅后大俗的审美方式的出现,并流行开来,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反差,尤其继宋代磁州窑之后,红绿彩也将诗词作为装饰的内容,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红绿彩世俗化的审美特点,还能窥见其背后的根源。
1 红绿彩题词装饰的特点
早在唐代长沙窑就有了以诗词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瓷器上。红绿彩的题词装饰不同于长沙窑,并不题一整首诗,而是截取两句书写,大都装饰在碗类器物中,为了烘托装饰主体,诗词是题写在碗心内的开光之中,并且题词全部用红彩书写,流利潇洒。
红绿彩题词装饰从形式来看,显然是世俗化审美的体现。其装饰颜色只有红、绿、黄3种,有的只有红、绿2种对比色装饰。红色对于汉民族文化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颜色。早在远古时期,从先民的墓葬中就发现用红色矿石颜料渲染的器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彩陶。大量的彩陶使用了红色矿物颜料绘饰,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宗教意义及民族情感。进入周朝,以汉民族为主题的华夏民族更是崇尚赤色。虽然人们已经从蒙昧的原始文化中脱离出来,但对红色的情感依然强烈。周朝大祭祀所用的牺牲一定要是红色的牛。晋大夫羊舌赤字伯华,孔子弟子公西华名赤,可见“华”是有“赤”的意思的。凡是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都称为华人或华族,可见作为华夏文明的红色所具有的意义被最大程度的推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红色原本的意义可能已经模糊了,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如盐入水,根植到民族最深层的情感之中。红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屡屡在汉文化中得以体现,并在汉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广泛的审美基础。红色和绿色的搭配是自然界最易见到的搭配方式,红花配绿叶。绿色既是红色的对比色,也能对红色起到衬托作用。毋庸置疑的是,红绿彩题词装饰中,无论是红色彩饰的大量使用,还是红绿两彩的基本搭配,以及黄彩加以点缀的装饰搭配,都是与宋代陶瓷迥然不同的审美风格。宋瓷追求精致,造型上注重瘦挺,装饰上追求雅淡。如宋定窑的素雅,青白瓷的恬静,龙泉窑的温润,汝窑的沉寂……,无不体现了宋人对优美和谐、典雅婉约的崇尚与追求。而红绿彩则是以浓红淡绿为基调,和宋人的审美大相径庭,充分体现了其脱离宋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意境,而另辟蹊径,表现出了民众世俗化的审美追求。
不仅红绿彩题词的装饰形式体现这种平易的世俗化审美,从题词的内容也可以看出。题词除少部分是从已流行的宋诗中摘取和改编宋词而来,更多的是制瓷工匠们自己的创作从这些题词的内容来看,多半表现的是他们生活中普通的情景,但意境清新可人。如描写自然景物的“竹绽离龙角,蒲生宝刃尖”,“杏花寒未发,杨柳暖先开”;表现生活意趣的“有客方沽酒,无僧不点茶”,“酒中曾得道,醉里遇神仙”;表现实际生活的“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表现人生感慨的“百年浑是醉,三万六千场”。这些题词朴素平易,文风清新自然,充分地继承了宋代诗文的朴实平易的特点,并在红绿彩的装饰上得到独特的发挥。
2 从宋代文学的发展探讨其成因
红绿彩题词中所体现的最自然平易的追求,实际上在宋代文学中已经初露端倪。宋代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强劲而直接的作用。宋代官学、私学都很发达,而著名的白鹿洞、应天府等几大书院规模都极其宏大,“以至执耒垂髫之子,熟不抱籍缀辞”。经济的发展使得印刷技术普及,又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不仅国子监藏书巨增,富庶之家皆有藏书。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宋代的市民文学或者说是俗文学迅猛发展起来。在供城市居民消遣贸易的瓦肆中,又有许多供艺人表演用的“勾栏”。两宋繁华的大城市中,勾栏繁多“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且“可容数千人”[1]。艺人们在这里表演小唱、傀儡戏、杂技、讲史、小说、散乐、舞旋、杂剧、影戏、诸宫调、商迷、合生、说诨话等。在此基础上两种俗文学形式得到突出地发展。一是“杂剧”,它不但流行于城市还发展到农村,与之相谐的戏剧文学也发展起来;二是“说话”,包括讲史和小说,随着其发展渐渐出现了供“说话”人使用的脚本即“话本”,也就是新兴的市民白话小说。这些俗文化的繁荣对于在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宋词的繁荣正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从北宋的“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2]到南宋“脆管清吭,新声交奏”[3],市民娱乐极大地刺激了具有演唱功能的词的创作,也为词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最充分的社会条件。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全都喜好词曲。北宋的太宗、真宗、仁宗、神宗都深晓词律,经常让人在宫中演唱,徽宗尤善于填词、书法、绘画更是闻名天下。南宋的高宗不但能词,而且还提倡奖掖词才,孝宗、光宗、宁宗也都有词作流传,并且在宋人笔记中常有关于歌女乐妓即兴作词的记载。由此看来这种包含有市民俗文化的文学形式已经普及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词作的佼佼者诸如柳永、苏轼等,极大的开拓了词作内容的表现范围,更多地将视角聚焦在市民生活。在宋词的平民化的基调中,促使宋诗也表现出平易自然的诗风,追求通俗、浅显、易懂的特点,甚至故意的重返无奇。这种以文为诗的文学特点,“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4]这种诗文倾向,突破了诗歌语言句式过于死板的束缚,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也普及了市民对诗歌的欣赏及创作,而在内容上,宋诗更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宋代许多经济、社会、文化现象都被世人摄入笔下,如盐酒专卖、漕运、矿业、新式农具、医疗技术、年节风俗、占卜、说书等,几乎无所不包,描绘出宋代生动的市民生活的画卷。
综合宋代文学,俗文化的因素已经悄然萌芽,发展到宋代诗、词及其他文学形式的审美追求中。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不但普及了诗词的欣赏创作基础“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也奠定了这些诗词创作的风格,即平易通俗的世俗化审美特色。因此在金代红绿彩中题词装饰的诗文内容体现出世俗化的审美风格也就不难理解了。
3 从金统治者的审美探讨其成因
如果说红绿彩题词诗文审美上的世俗化是宋代诗文风格的继承的话,那么这种将宋诗文与红绿装饰的结合则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
与南宋隔江而治的金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游牧民族。与有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相比,金国的草原文化相对落后,更豪放朴实。随着与民族文化的交融,金统治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来对汉文化的仰慕。《大金国志》卷二十一,《章宗皇帝下》载:“章宗性好儒,即位数年后,兴建太学,儒风盛行。学士院选五六人充院官,谈经论道,吟哦自适。群臣中有诗文稍工者,必籍姓名,擢居要地,庶几文物彬彬矣。惜其十年以后,极意声色之娱,内外嗷嗷,机事具费”。
金章宗设太学,奖掖能诗文的官员其实都是对汉文化仰慕的表现。在统治者的倡导下,红绿彩中出现以诗文为题材的装饰原因就十分清楚了。不过要求当时的金人去理解宋瓷的清隽秀雅,还相对困难。因此,草原民族对华丽富贵的向往,则以红绿彩的方式在陶瓷装饰上表达出来。
《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载:戊戌(明昌元年),上谕宰臣曰:“何以使民弃末而务本,以广储蓄?”令集百官议。户部尚书邓俨等曰:“今风俗侈靡,宜定制度,辩上下,使服用居室,各有差等。抑昏丧过度之礼,禁追逐无名之费。用度有节,蓄积自广矣!”右丞履、参知政事守贞、镒曰:“凡人之情,见美则愿,若不节以制度,将见奢侈无极,费用过多,民之贫乏,殆由此致。方今承平之际,正宜讲究此事,为经久法。”上是履议。元人杨奂说:“金大定中君臣上下以淳德相尚……明昌以后,朝野无事,多侈靡成分”[5]。
从上述文献可知,大定年间君臣上下还能以淳德相尚,至明昌以后,朝野开始奢靡成风。而章宗10年后,其本人也极尽奢侈。本来草原民族对金银器就有独特的喜好,金银器是便于携带的财富,而其金属华美的质感也是草原民族青睐的因素。而最早的泰和元年红绿彩纪年瓷器的年代正处于章宗即位10年后的承安、泰和之际,可见红绿彩的创烧正是章宗时代奢靡成风的社会产物。虽然以诗词为题材装饰的红绿彩碗没有像一些红绿彩雕塑那样贴饰金箔,极尽华美的装饰,但也是国家富实、世风奢靡的一种表现。而在金统治下,这种奢靡之风所表现出的审美追求则是一种趋于世俗化的华美,而大红大绿的装饰色彩则正是这种审美的体现。
综上所述,红绿彩瓷器是金朝国力日强,在逐渐吸收宋代艺术风格的同时,又结合本民族的审美特点所孕育出的极具世俗化审美追求的陶瓷装饰风格。它既是对宋代俗文化的继承,也打上了金文化的烙印。而这种以诗词为题材装饰的红绿彩不仅从装饰形式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其文字内容的表述也更清楚的为我们展现了两种文化冲击交融的结果。因此继宋瓷典雅含蓄审美追求之后,红绿彩在特定的受宠根基中生机勃勃的发展起来,成为陶瓷史上灿烂的篇章。
1 郭学雷.《红绿彩瓷器创烧年代再认识》载《中国红绿彩瓷器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稿》.深圳博物馆,2010
2 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宋)周密著.武林旧事.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清)赵翼.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TQ174.72 文献标示码:A
1002-2872-(2011)06-0023-02
* 郭玉川(1977-),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陶瓷设计艺术与装潢教学。E-mail:gyc197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