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脑出血高热的降温措施
2011-08-15许忠敏施艳萍王据辉
许忠敏 施艳萍 王据辉
高热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尤其是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神经系统,直接造成脑损害,还可使脑脊液分泌增加,分泌速度加快,同时加重脑耗氧量,导致脑水肿。因此,及时有效地降温,缩短高热时间非常重要,现将降温方法综述如下:
1 物理降温
1.1 冰帽 将碎冰和冰水装入冰帽内,戴在患者的头部,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
1.2 冰袋或冰枕 用橡胶冰袋装碎冰再加冰水,使冰块的棱角变得圆滑,以免磨损皮肤,也可用橡胶手套或塑料袋装冰块放置在患者体表的大动脉走行处。
1.3 温水擦浴 用低于患者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左右的温水进行擦浴身体的任何部位。
1.4 酒精擦浴 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注意胸前、后颈、腹部、足底等部位不要擦浴,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冷刺激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30 min后测量体温。
1.5 多饮温开水 每日饮水量至少3000 ml,必要时予以记录,但要注意是否限制饮食。
1.6 温水浸足降温 足部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的反应是很迅速、灵敏的,这是因为足的皮肤上有许多末梢神经感受器,它们在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可以对内脏器官进行调节。由于足部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同时足近地面,怕冷不怕热,一般足部表皮温度在30℃左右感觉比较舒服,高热患者用低于体温2~3℃的温水浸足,可使足部血管扩张,血运加快,改善微循环,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引血下行,导热下趋,同时温水浸足还可以刺激足部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进入脊髓和大脑,引起一系列的神经体液调整,调动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发挥人体自然治愈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双重佳效,使患者在感觉舒适、乐于接受的情况下达到降温、缓解病情的目的。
1.7 冷湿敷法 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腹股沟、颈部腋下、额头等部位。
1.8 中医降温措施 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位也可降温。
2 药物降温
2.1 根据病情可选用不同的药物 对有明细脑水肿,循环衰竭及对物理降温耐受力较差者,可短时用糖皮质激素,并给予足够有效的抗生素,但应注意激素类药物易加重循环衰竭或导致消化道出血。
2.2 静点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柴胡、痰热清等。
2.3 中药如羚羊角颗粒剂、牛黄安宫丸等,2次/d,每次一丸,有镇静安神降温的作用。
2.4 阿司匹林高一水合氯醛加入100 ml的冰水中灌肠,扑热息痛加冰盐水少量保留灌肠。
2.5 口服或鼻饲扑热息痛,每6小时一次,肌内注射安痛定等药物。
2.6 冬眠药物 可用冬眠一号半量静推用于心率血压躁动不安的高热患者,抑制活动减少热量的产生。
3 仪器降温
3.1 颅脑降温仪降温
3.2 降温毯降温
4 降温的注意事项
4.1 降温的措施宜早,在高热未出现前即采用降温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状态,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
4.2 降温速度不宜过快,每小时降低2℃左右为宜。
4.3 冷敷部位要定时更换,观察皮肤情况以防冻伤。
4.4 应用酒精擦浴时,应注意是否与静点的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如静点头孢哌酮钠时,在擦浴即可引起药疹。
4.5 采用降温措施后30 min测量体温以观察疗效。
4.6 中枢性高热伴抽搐的患者给镇静剂,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总之,脑出血患者,由于出血造成小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之体温异常改变,出现中枢高人或体温过低,这是脑出血的主要合并症之一,如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枢性高热可加重脑组织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枢性高热的程度,从而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