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治分析
2011-08-15田随利
田随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6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新生儿学术会议(杭州)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就要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均为经阴道分娩无麻醉、镇痛药应用史。两组均在出生后0.5~3 h入院。76例分为观察组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足月儿34例,早产儿4例;体重4000 g以上3例,2500~4000 g32例,2500 g以下3例;重度窒息26例,轻度窒息12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足月儿35例,早产儿3例;体重4000 g以上4例,2500~4000 g 32例,2500 g以下2例;重度窒息27例,轻度窒息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同样严格的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包括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维持适当的灌流,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及时控制惊厥及降低颅内压药物应用,以及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的应用等积极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每次0.1 mg/kg加入5% ~10%葡萄糖液30~40 ml持续静滴,6~8滴/min,1~2次/d。直到患儿自主呼吸稳定,神志清醒后,
逐渐减少用药次数,至病情稳定后停药。一般用药5~7 d。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每日监测体温、呼吸、心率、意识状态、原始反射、肌张力等。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用药3~5 d,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消失,原始反射恢复。有效:用药5~7 d,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无效:用药7 d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原始反射未恢复。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38例患儿中,经治疗显效33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38例中,经治疗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6例。两组患儿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儿童神经系统伤残、脑性瘫痪和癫痢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缺氧时多发生在代谢最旺盛的丘脑和脑干核,使该处的神经细胞自我破坏,发生凋亡,出现一系列脑干症状:惊厥、昏迷、呼吸抑制、循环障碍等。研究表明,脑干症状的发生与血液及脑脊液中p内啡肽含量增高有关,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内啡肽)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和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抑制细胞ATP的代谢,致使细胞膜离子功能障碍及细胞膜稳定性降低,从而加重脑细胞水肿和受损和大脑血流减少和脑干结构血流增加。
近年来研究表明,HIE患儿血浆内β-内啡肽(β-EP)含量增高。β-EP能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抑制其通气功能,从而减弱体内维持氧交换生理平衡机制;β-EP亦能引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心率减慢,呼吸减弱,呼吸暂停与通气不足而致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进一步刺激内啡肽释放,抑制呼吸。纳洛酮能降低血浆内β-EP水平,减轻缺氧性损伤的脑水肿,增加缺氧后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并能减轻中、重度HIE患儿的并发症如中枢性呼吸衰竭、惊厥等。近年临床研究表明,缺氧缺血后迟发性脑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细胞调亡通常自缺氧缺血后6~12 h开始。因此HIE患儿一旦确诊,立即应用纳洛酮治疗,可阻断或减轻细胞凋亡过程,从而减轻脑损伤程度,减少或避免产生神经后遗症。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与阿片受体成专一结合,亲和力强于吗啡或脑啡呔,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所介导的各种效应,可引起端脑的血流、氧合增加及脑干的血流减少,从而抵消了维持脑干生命中枢血供;一般对于诊断明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纳洛酮治疗是越早用越好,这样可增强脑细胞抗缺氧能力,控制脑水肿的进一步发展,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纳洛酮属于剂量依赖性药物,临床应用纳络酮的剂量并无明确标准,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1]宁宝华.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临床观察.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2):148.
[2]于文立.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研究.中外医疗,2010,16:124.
[3]李秀兰.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2007,28(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