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2011-08-15高二旺

中州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新野刘表南阳

高二旺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高二旺

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

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1.“襄阳隆中说”

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④

“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⑤王大良提出:“‘襄阳说’所依据的资料,不仅无一记载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况且后面的资料有明显地抄袭以前资料的痕迹,其多出的部分显然是作者所妄加,不足为凭。”⑥批驳“襄阳隆中说”的文章还有很多,此不赘述。其实襄阳说的根本观点是说隆中在三国时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据正史记载,自秦以来直至两汉,穰(邓县)所在的南阳郡与襄阳所在的南郡泾渭分明,互不统属。⑦《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正文未提到隆中一地,邓县之名亦属晚出。把襄阳隆中说成诸葛亮躬耕地和三顾茅庐处,显然是后人的附会。

2.“襄樊但未必隆中说”

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樊但未必在襄阳隆中。曹文柱提出,三国时期人们对诸葛亮躬耕之地的情况所知不多。两晋时期,沔水以北的隆中地区已被人们认为是诸葛亮躬耕遗址。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诸葛亮躬耕遗址印象模糊,位置开始移至水南。并认为:“隆中说的大部分立论是有道理的,诸葛亮躬耕原址确实未出今襄樊辖区,只不过它不在今天的隆中,而是位于襄樊西北的汉水北岸地域,即后汉沔水之北的邓县境内。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亮躬耕遗址都不可信,皆属后人所托。”⑧但文中既然肯定躬耕地在汉水之北,为何必然在今襄阳境内而不在今南阳邓县境内呢?故对此观点不敢完全苟同。

3.“南阳宛县(卧龙岗)说”

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宛县,即今南阳市,还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今南阳市卧龙岗。持此观点的学者往往是在批驳“襄阳隆中说”的同时论证南阳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孟明汉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宛县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水仲贤认为东汉至三国时期,习惯用“南阳”代宛,“在东汉、三国时期用南阳郡名代指宛县,是那时的习惯用语,诸葛亮只有隐居在宛县,才可以省略作‘躬耕于南阳’而不带县名”。还有学者在肯定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诸葛亮在襄阳的活动。张诚提出:“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襄阳隆中则是诸葛亮长期游学的寓居处。两地都是诸葛亮的重要纪念地。”⑨

反对南阳宛县说的学者提出:“建安四年以后宛县基本上为曹操控制。躬耕地若在宛县,很难设想,刘备会频繁出入敌占区招贤纳才,三顾茅庐。”⑩但敌占区说亦有不少漏洞,潘民中《东汉末年南阳郡的归属问题》和李乐民《也谈东汉末年南阳一带的归属——兼析博望之战的时间问题》对此进行了批驳[11]。由于南阳宛县说是根据诸葛亮的自述,不容轻易否定。

4.“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

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地区但未必在南阳市卧龙岗。李兆钧、黄宛峰认为:“诸葛亮‘躬耕南阳’并不是隐居隆中。诸葛亮的躬耕地应在当时南阳郡内。至于确切地址在今南阳何处,则另当别论。”[12]王建中说:“可以肯定的说诸葛亮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只能在‘汉水以北南阳郡内’,或者说‘必在汉水以北之南阳’。”[13]周士龙从刘备与刘表的关系以及诸葛亮的自述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不在宛,更不可能在襄阳的隆中,而应当是在新野,至于在新野县内的哪个地方,由于文献材料的不足,只得留待日后考古界的新发现来具体明示了”[14]。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李乐民,他结合刘备在屯兵地新野如陷图圈般的处境,更是明确提出:“诸葛亮极可能到新野附近觅地躬耕。只有这样,刘备才可能毫无顾忌地枉驾三顾。由于文聘驻守宛城,与隆中一样,卧龙岗也不可能是躬耕地。”[15]此类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

还有人对两种观点持调和态度,不再赘述。“南阳而不必卧龙岗”说其实是南阳说的延伸,“襄樊而不必隆中”说其实是襄阳说的变通。所以,诸葛亮的躬耕地可以分为针锋相对的“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

二、从诸葛玄南下看诸葛亮的躬耕地

诸葛亮祖上是琅琊大族,由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少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流亡南方。从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离开琅琊到诸葛玄去世这段历史,由于史料记载的分歧,我们需进行必要的考证。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16]从中可知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后,他便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后来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一行也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投奔刘表时,史书只是说“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诸葛玄与刘表有老关系,诸葛玄初见刘表一定是在荆州的治所襄阳。但刘表是否会最终把诸葛玄安置在襄阳则是有疑问的,我们可以把诸葛玄同后来投奔刘表的刘备作一个比较。论与刘表的亲近程度,诸葛玄比不过身为皇族后裔的刘备,但刘表为人外宽内忌,把投奔他的刘备派往新野抵御曹军。诸葛玄既然不如刘备那样受刘表信任,又有曾被袁术任命的污点,刘表是不会让他安稳地呆在襄阳的。参考刘备的境遇,诸葛玄应是投奔刘表不久即被派往南阳。东汉末年的南阳郡是兵家交锋之地,新野和邓县等地更是刘表抵御北军的屏障,把政治流亡者安置在这里作为挡箭牌最合适不过。建安二年(197),降而复叛的张绣被曹操击败后,“绣奔穰,与刘表合”[17],说明穰(今南阳邓县)在诸葛玄去世的建安二年及此前是受刘表控制的。有学者认为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就一定被安置在襄阳,这是没有根据的。诸葛玄在世时,诸葛亮等几个孩子的生活还能有所保障,但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兄弟便不得不自谋生路了。诸葛亮躬耕于陇亩,绝不是故意隐逸之举,而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事实证明,刘表对故人的孩子没有给予任何照顾,说明诸葛玄同刘表不过是一般认识罢了。刘表为人“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18],且诸葛玄作为袁术的人,刘表不能不有所顾忌。诸葛亮对刘表也没有什么好印象,这也可以解释诸葛亮为什么劝刘备夺取荆州。鉴于此,诸葛亮的躬耕生活自诸葛玄去世的建安二年就开始了,直到他出山辅助刘备的建安十二年,一直过着耕读的生活。

三、从原始资料看诸葛亮躬耕地

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最原始的材料只有三条,而这几则材料都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正文及其注释中出现的:1.《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地在南阳郡无疑。2.《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王隐《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是提到“隆中”最早的文献,西晋永兴年间为公元304—306年。此据蜀国灭亡只有40来年的时间,李兴又是蜀国人李密的儿子,刘弘是奉皇帝之命观亮故宅,立碣表闾的,故这则材料的可信度值得重视。但李兴在文中明确提到诸葛亮故宅是在“沔之阳”,即汉水的北岸。即便当时确有“隆中”一地,也绝不是现在的襄樊隆中。3.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19]此则材料是第一次把隆中与襄阳联系起来,李兴所说汉水北岸的隆中,显然不是习凿齿所说的“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习凿齿生活的东晋据三国已经100多年了,又是襄阳人,他的话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王隐也是东晋人,也就是说直到东晋时才有人提到“隆中”地名,若三国时真有诸葛亮躬耕“隆中”之说,为诸葛亮作传的陈寿不会只字不提。越是最原始的材料越可信,此为常理。至于南北朝的一些文献,包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唐宋以来的文献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因年代久远,均不能作为信史对待。上述材料中,诸葛亮的自述可以说是铁证,任何人也撼动不了,但由于诸葛亮躬耕陇亩的事迹在史书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加之受现实利益的驱动,才引起人们千百年来的争论。

《三国志》关于刘备三顾的记载也有助于判断诸葛亮的躬耕地。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军队驻于新野,当时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使得一军主帅远离军队去访求人才是不现实的,何况是往返三次才得以相见。诸葛亮的躬耕地距刘备驻军之地不会太远。再结合相关史料以及前述诸葛玄在世时即有可能被刘表安置在南阳的分析,诸葛亮见刘备前的躬耕之地应始终在汉水以北之南阳郡。由于刘备与诸葛玄投奔刘表时的境遇相似,刘表派刘备屯驻新野,当初诸葛玄是否也被刘表安置在新野是值得考虑的,否则为何刘备在新野时才三顾诸葛亮,而习凿齿说诸葛亮家于邓县也未必空穴来风。综合这几种情况分析,愚以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最有可能在今新野、邓州交界附近的新野或邓州境内,不敢谓必,仅供参考。

需要明确的是,诸葛亮素有纵横天下之志,绝不会固守一地,否则他也不会对天下的形势了如指掌并保持清醒的头脑。诸葛亮在10年的耕读期间,时常到襄阳等地游学交际。襄阳在刘表统治时期是荆州的文化中心,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于襄阳人,诸葛亮的师友也有一部分在襄阳,所以诸葛亮在襄阳经常活动和短期寓居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注释

①②襄阳师专中文系、襄樊市隆中管理处:《诸葛亮与隆中》,1980年,第1、4—5页。③杨剑虹:《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④丁宝斋:《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文史哲》1993年第3期。⑤⑥[12][14]李兆钧主编《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09、78、25、121页。⑦可以参考正史相关文献,如《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晋书·志第五·地理下》。⑧曹文柱:《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亮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⑨本段所引分别见李兆钧主编《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7、203、134页。⑩于威:《诸葛亮躬耕地专题学术座谈会简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2期。[11]两篇文章均见李兆钧主编《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67、195页。[13]张晓刚、白万献主编《诸葛亮与南阳学术研究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15]李乐民:《从刘备的屯兵地看诸葛亮的躬耕地》,《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16]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911页。[17]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第14页。[18]陈寿:《三国志·刘表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213页。[19]本段三则材料分别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920、936、911页。

责任编辑:王轲

K236

A

1003—0751(2011)02—0194—03

2011—01—05

河南省政府2010年决策招标课题《如何发挥地方高校在宣传利用河南历史文化中的阵地作用》(B510)成果。

高二旺,男,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南阳473061)。

猜你喜欢

新野刘表南阳
河南省新野县主导蔬菜品种优势分析及其茬口安排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刘表托孤考述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