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2011-08-15安徽韩亚超郭新军
安徽 韩亚超 郭新军
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安徽 韩亚超 郭新军
伟大的教育家张澜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其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宝贵的借鉴作用。
张澜;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启示
张澜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创始人与领导者,同时张澜先生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张澜先生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提出的民主办学,重视学术研究;结合区域社会产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培养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严格教学管理,勇于实践,敢于改革等主张,对当时的教育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重温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引导社会注重职业教育,端正职业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办学模式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的发展
年幼时的张澜,跟随父亲张文倬读书,24岁时考中秀才,第二年被补为廪生,1903年张澜被送到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学习。后来张澜在南充创办了南充县立高等小学、民立两等小学和端明女塾。1922年张澜担任南充中学校长,使学校气象焕然一新。1926年张澜出任刚刚成立的国立成都大学校长。1931年张澜返回南充,继续担任南充中学校长,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1942年张澜积极倡导、筹办南充私立育才高级职业学校。可以说张澜先生的一生,有相当长的岁月是在教育战线上度过的。
1904至1911年,是张澜先生教育思想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以维新改育为主要标志,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传播新的科学知识。张澜还亲自创办端明女塾,开创了女子入校读书的新风尚。1912至1925年,张澜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张澜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启发,此时的张澜主张民主政治,兴办实业服务地方。张澜在担任南充中学校长期间,打破了普通中学的单一模式,使得南充中学既有普通教育又有职业教育,为地方兴办实业培训了大批急需的技术人才。这对当时南充地区发展实业特别是丝绸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26至1931年,是张澜先生教育思想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1926年,张澜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他从办学指导思想,院系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都呕心沥血,辛勤筹划。张澜先生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办学成绩斐然,备受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张澜先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培养应用型人才
张澜在担任南充中学校长期间,在开办普通高中班的同时,开办了工业、蚕丝、织绸等职业班。并在校内设立了工厂,购置了织绸机供学生实习。张澜先生推行的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措施,既满足了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又为地方培训了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当时的四川教育界可以说是一大创举。
那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迅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高层次、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技能型、服务型、实用型人才充实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研究型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因此,现在我们看来,党和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与张澜先生推行职业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职业技能人才
张澜先生把人才定义为具有“实际的知识,专门的技能,前进的毅力”[1],张澜先生在其《南充之实业自治》一文中指出:“中小学教授之普通科学,专为升学而准备,苟使小学毕业后不能再入中学,中学毕业后不能再入专门学校,则其所学就全归于无用,所谓学生者,亦遂成为废材,为商不能学,工不少除,勉强充当小学教师外,大多数流为无业游手之人,甚而不是案入匪徒,即去缘附军队以求生活”[2]。于是张澜先生指出只有注重实业教育,使多数青年得有谋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1924年张澜先生毅然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将县立中学、乙种实业学校和县立高等小学合并为一所学校,并在学校内设立中学部、师范部、农蚕部,后又创立中医班、工业班。张澜先生的这些改革措施不但发展壮大了地方实业,还很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目标的实现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那么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以高职教学的实践为基础,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产学合作、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3.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给社会培养多种人才,张澜先生注重根据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和社会职业的多元化需求,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多方位改革,在学校内分中学部和师范部。中学部设文科和理科。文科重文史,理科注重数理化和外语,满足社会对学科性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升学学习需要。后来又根据南充地方资源特点和实际需要,在学校创设中医班、工业班、农蚕班等实业教育专业,满足社会的职业人才需求。此外,张澜先生还依据职业的特性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可根据自身家庭的经济条件、本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
张澜先生的这种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提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举措,在当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极富启发意义。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以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职业种类的增多,社会、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突破单一的办学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应当包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和办学学制的多元化等[3]。
4.实施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将职业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张澜先生创办实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其内容就是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与真实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张澜先生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学以致用的实业教育方法。1914年张澜先生在担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创办实业学校和果山蚕业社时,他就明确制定了教育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不仅学习课本知识,同时还要实地进行种桑、养蚕和缫丝,毕业后则回乡生产,做到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既掌握课本知识,又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践技能。
张澜先生的这种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程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5.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张澜先生创办实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将专业的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南充历来是四川重要的蚕桑出产地,也是四川丝绸生产的重要地区。张澜先生指出南充实业发展首先是重视蚕丝业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办南充实业教育的重点就放在了发展南充地方经济上。1914年,他创办了实业学校和果山蚕业社;1924年改制南充县中,专门设立了农蚕部,其目的在于为地方培养具有较高学识和技术的农蚕专业人才。于此同时,为了满足南充地方需要,在南充县中农蚕部,开设了一两年毕业的蚕业速成班,为社会培训栽桑养蚕缫丝的技能的人。农蚕班的创设为当时南充培养了一大批蚕丝业人才,对南充蚕桑和丝织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张澜先生这种将职业教育根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思想,赋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是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拉动高技能人才需求,直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地方政府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育质量[4]。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纽带,是高职院校得以展示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及方向。
[1]李新泉,徐守明.张澜先生的人才观及其实践[J].文史杂志,1998(05).
[2]湛业武,于明.张澜在南充[J].四川文物,1994(02).
[3]柳勤义,何江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J].科教文汇,2007(12).
[4]夏学文.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促进作用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注]基金项目:2010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农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皖教高[2010]28号)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