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1-08-15孙红震
孙红震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来,伴随着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由此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与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稀少且专业性不强,这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河南重点及综合性高校较少,因此数量较多的地方高校应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南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河南地方高校应积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地方文化改革实验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培养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健康、科学发展,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当前河南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战略转变。河南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并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关键。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前几年,教育部新设置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本科专业。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我省一些地方高校也开设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但是仍存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以及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联系不够密切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目前,随着河南文化强省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少地方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因此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故而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人才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产业单位的需求。在教材选用上,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教材使用层次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编制的文化产业教材,高校往往根据各自实际自行选定或自编教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此外,地方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文化产业专业设置不明确
为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党的十六大以后,教育部批准在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本科专业,进而开始了在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之后,河南省的一些地方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由于仓促上马文化产业专业,导致对专业人才培养论证不够以及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多。另外,文化产业涵盖的行业较多,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就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其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则包括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其他文化服务”[1]。但是,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设置方面大多没有以此为依据进行建设,较多的是笼统地将专业名称定为文化产业管理或文化管理,因此专业指向不明。由于专业设置不明确,导致学生只是泛泛地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由此造成学生专业技能不突出,知识面较窄的弊端,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需求。
(三)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河南地方高校更是如此。一是由于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不足,二是由于地方高校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难以引进专业师资,三是部分教师固守传统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虽然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中文、历史、经济、艺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经过一定的培训或整合能够满足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及科研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不愿从自己的专业转到文化产业方面来,因此,地方高校普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
(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三是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2]但我省地方高校大多没有严格按照这三类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在文化产业单位就业后还要继续接受培训,否则很难较快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弊病。
此外,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文化产业有关专业,而对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则关注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
二、河南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要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基础上熟知产业运作方式,懂得如何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千百万创造性人才,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无疑,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3]近年来,教育部、文化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高校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地方高校,与地方联系密切,理应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因此,河南地方高校应积极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培养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为此,河南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一定要努力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转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高校应以培养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性人才为目的,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教学实践平台,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优化地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10年,为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型文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河南省决定设立21个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大部分设置在地方高校,这为地方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地方高校应以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的设立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加大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主任花建曾指出,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不一定都是高学历和高资历的,最重要的是应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此外,文化产业人才还应该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于地方高校加强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当前,为了加快自身发展,缩小与综合性大学的差距,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的是高学历、高职称,因此重点引进的是博士、教授等人才。但文化产业人才再按此标准引进则困难重重,一是由于文化产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稀少,地方高校往往难以引进;二是民间及地方文化产业单位的一些人才虽具有较强文化产业管理和实践能力,但不符合学校的人才引进条件。因而,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打破固有的人才引进标准,不拘一格选取人才。如聘请文化产业单位或机构甚至民间具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等,不为所有,但求所用。此外,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到文化产业单位挂职或学习等,使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真正提高。
(三)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依照人才培养定位,河南地方高校大多属于教育教学型。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找准办学服务方向,依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及文化产业单位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地域自然资源特色和地域经济特色所建成的特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能产生积极作用,是地方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4]鉴于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文化产业单位的联系,研究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根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四)培育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由于文化产业与经营管理、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密切相关,因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为此,地方高校要注重培养既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全面,不仅要包含文化理论及文化产业知识课程,而且应适当涉及经营、管理、产业开发等方面课程,加强对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教育;其次,鼓励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使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兼修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课程,获取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双学位;第三,进行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整合工作,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五)与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合作联合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为积极探索“保护、创新、发展、繁荣”河南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加快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步伐,2008年12月17日,河南省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正式确定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8个文化资源独特、产业化发展条件较好的市县为河南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目前,这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但急需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人才。河南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这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进行沟通与合作,根据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紧缺的文化产业人才,加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进度。
总之,河南省地方高校应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及文化事业发展趋向,不断探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及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门性人才支持,不断推进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1]戴廉.我国文化产业范围基本确立[J].瞭望新闻周刊, 2004(25):25.
[2]陈一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为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J].北京教育,2006(3):26.
[3]纪宝成.高校应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地[J].中国文化报,2004(2):9.
[4]彭爱萍.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