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64例疗效对比
2011-08-15龙昌海
龙昌海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南江华425500)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急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鼻塞、流涕、发热、咳嗽、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采用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6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江华县人民医院急诊内儿科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急诊留观患儿。64例患儿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符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2岁,平均4.5岁。潜伏期1~3d不等,随病毒而异,肠道病毒最短,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较长[2]。临床表现一般类型的主要症状是:受凉后1~3d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痛、发热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起,高热、纳差、咳嗽,可伴有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部分患儿,出现颌下或者脐周阵痛。体查可见咽喉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增粗,偶有少量散在细湿啰音。病程最短的2d,最长7d,平均3.5d。其他特殊类型如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喉部大小,数目不等的白色疱疹。咽结合膜热:见咽部充血,一侧或者两侧滤泡性咽结合膜炎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上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儿均随机选择并随机分组(曾经有药物过敏除外)。对照组单纯用β-内酰胺类或者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予以抗炎、抗病毒,并予退热、镇静、吸氧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炎琥宁注射液(5~10)mg/(kg·d)加5%GS 50~100mL静滴,1~2次/d,3d为1个疗程。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协助检查血常规以对比疗效。
1.3 疗效标准[3]
显效:体温在1~2d内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及体征消失,复查血常规如白细胞无异常或者恢复正常;有效:体温在2~3d内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接近正常;无效:治疗3d后仍有发热,其他症状、体征、血象如炎症细胞等均无改善或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热退,咳嗽、流涕基本好转时间(2.5±1.2)d。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5%;热退,咳嗽、流涕基本好转时间(3.5±1.5)d。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多由病毒引起,但从临床上很难分清是单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或者是合并感染,加上病原学诊断在基层尚未普及,实验室诊断病原体困难;所以我国基层滥用抗生素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炎琥宁注射液由植物穿心莲提取,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半酯单钾盐。化学名称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盐。穿心莲内酯非临床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如下作用:(1)对细菌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能促进发热的消退,作用迅速并可持续4h以上;(2)本品能对抗由二甲苯或组胺所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3)本品能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白鼠睡眠潜伏期,延长其睡眠时间,还能加强阈下量的戊巴比妥钠作用,引起小白鼠睡眠,该实验结果提示本品有明显的镇静作用;(4)本品能明显促进大白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能力;(5)临床病原学诊断实验和组织培养灭活试验显示与穿心莲在体内活性代谢为同一物,病毒灭活实验证明:炎琥宁注射液对流感病毒甲Ⅰ型、甲Ⅲ型、肺炎腺病毒Ⅲ、Ⅳ型,肠合胞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均有一定的灭活作用。笔者在县级医院急诊内儿科门诊治疗了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抽样以上两组患儿的治疗对比情况,认为加用炎琥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早期缓解症状,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和时间,减少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时间,有效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因为常规治疗组患儿恢复相对较慢,一般的病程较长,容易导致反复感染,同时并发症增多,如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等。因此如不及时合理联合抗病毒(包括中成药)、抗菌药物治疗,可使病情延长或并发其他疾病。
总之,中成药炎琥宁加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不但疗效显著;而且还可减少我国目前基层医院滥用抗生素及长时间使用抗病毒药的状况,发扬和挖掘祖国医学的特长,开发中成药中西结合治疗,多方面杀灭细菌和病毒,值得试用或者推广使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2]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9-701.
[3]庄海群,丁振尧.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3):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