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1-08-15庄锦晖

中小学电教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 庄锦晖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福建福州 350003)

近段时间,有幸参与了一个省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大赛课例组的评审,感觉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似乎遇到瓶颈,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网络、多媒体、投影等媒体开展教学,可是课堂效率的提高并不如预想得好。简单的辅助教学多,媒体真正能够支撑起教师有效教、学生有效学的情况比较少见,是何原因,有何改进对策,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对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误解

比如: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把整堂课用一个多媒体课件贯穿。这些课件从开始的课题到最后的结果实际控制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与方式。现在教师们比较认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好事,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忽略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或使用不当的问题,这样不仅没有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思考,干扰了教学的正常开展,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按部就班的程序化模式。教师变成了实现某一模式的“操作工”;学生的注意力则更多集中到画面与声音上,主要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荡然无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计算机隔开;学生的思路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活动不断被打断。整个课堂的主角变成多媒体。

这是典型的以多媒体为中心、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违背了教育技术手段被引进课堂的初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的教案要有灵活性,应考虑各种应变的措施。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注意不要过分强调课件的整体性,而应从实际出发制作和准备一些构件,如:小动画、小片段、小素材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这些构件才能使教育技术手段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对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其作用的误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放在大视角中仍是学科教学的课堂。所以,教师既要正确理解自己所谓主体地位与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区别,又不要因为媒体的介入,而把自己沦为了“电影放映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显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给丢弃了。

丢掉地位不行,用媒体强牵着学生走也不行。譬如: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重点,且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有助于其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要达到意义建构的活动效果。然而在很多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力气设计的活动,却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活动效果。福建省电教馆组织2003年全省信息技术环境下优秀课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航天飞机》课,参评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分组竞赛抢答的设计课例,课件画面精美,技术含量也很高,但是有关评委却指出虽然其课件的形式精彩,但却是为让学生亦步亦趋地紧跟教师思考脉络,有的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拓展,故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自己在整合课堂中的位置,不依赖不排斥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应重效果、轻形式,提升使用效果。

三、不注意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要使整合课堂更加有效,教师除常规对学生的分析,还得了解掌握学生现有信息技术基础。另外,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另外,现有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实时掌握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基础提供了传统教学所没有的技术支持。比如:基于教学评价的网上投票系统,基于软件的学生自主学习测试题等,都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应该说,教师授课都有提高教学效果的意愿,具体到整合课堂从技术、教师、学生角度切入改进都有可操作性,但如果能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成效提高可能会更明显,这里从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优秀课例谈点思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思路

1.使用者需明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时机

不同学科的课,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有的用传统讲授式是效率最高的实现形式;有的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内容抽象,则应用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有的换用网络的资源包则能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所以,授课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判断什么内容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怎么整合效果更佳?譬如: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或巩固知识都可以运用多媒体,但使用方式可能会有不同:教授学生识字,学习新知时可以用图形揭示字型和实物之间的联系,多媒体的图形先出现;而巩固知识时则可创设一些竞赛和游戏的环节,学生先说,多媒体图形后出现,让低年龄的孩子学得有兴趣。另外,还可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环节的及时评判、效果客观的长处,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比如:笔者在福州屏东中学听过一节地理课,教师在讲完知识点后有个单选题的测试,每道题在结果出来时都会显示全班有百分之几的学生答对了,这样对错误比例大的知识点,教师就可多花时间帮学生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楚。

2.找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我们仍不能忽视积极探索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或许讲得少,讲得精了,但教师作为一个课堂组织者的主导地位并没发生改变。教师要研究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明确导航,设定学生自主学习要达到的层次目标,同时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以主人翁态度自觉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由此,教师应具备: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如此则对教师的要求实际是提高了。其次,学生自学和协作的时间要有保障,要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从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有所得,甚至可以在占有资源和有所发现上超过教师。在现阶段,如何控制学生小组讨论的节奏,如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更大的思维热情,如何对学生的活动收放有度,如何对学生的思考评价到位是我们面临的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认真广泛地学习和总结,及时内化,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可行的策略。

3.重视教学环境的设置与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差,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体系。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一些资料仍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网络上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也带来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应该不是唯一的。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突破传统格局,其中教师既可通过投影、录音、电视机等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使学生通过上网等渠道自主占有最大量的资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环境中,学生在此可以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必须根据知识类型和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可能性进行区分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其它媒体的方式。笔者在归纳一些整合做得较好的课堂时有个发现,授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或用网络导学探究中都考虑到心理学上“关于形成动力型,以及关于在一定时间内所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研究成果”,要把信息技术的展示或探究过程用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刺激学生掌握本质性的东西。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教学难点交给多媒体,而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即把握好媒体介入的时机。再有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当教学内容呈静态时,可选用投影;当教学内容连续性较强时,可选用录像;当教学内容需展示复杂、抽象、不断变化及相互联系的过程时,可选用计算机多媒体。

4.重视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开展整合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是一项文化活动,一方面,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人机结合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性,才能适应技术改造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的人类认知,正从个体认知变成分布式的认知,教育必然要适应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改变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现代认知特点的人才。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通过对学科知识的渗透,还会对学生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产生影响。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能力。

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课例的启示

坚持向优秀的课例学习,学习其中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帮助的部分,无疑是在探究海洋中找到航向的便捷方法。2007年福建省选送参加全国多媒体大奖赛基础教育课例组一等奖小学语文《棉花姑娘》一课中,其中信息技术的使用非常有效,比如:让学生与多媒体“对话”——在互动中发展语言。这节课教师设计了让Flash动画“静默”,而由学生根据课文给各角色配音,在开放、活泼、富有创意的多边活动中,引导学生读好请求的语气。从效果看学生既进一步感悟了文本,又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为让孩子们认识更多的益虫,教师利用从网络及其它途径搜索到的资料,根据多媒体提示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孩子们就有话可说,有规可循,不但训练了规范化表达,还让他们体验到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还有利用技术手段突破重难点,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如:教师课前了解到多数学生均没见过蚜虫,课本中插图小,根本看不清。于是课堂上教师用信息技术放大蚜虫图片,化小为大,化模糊为清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在随文识字环节,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凸显生字,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指导书写环节,用红色标注强调重点笔画、易错笔画的书写。在指导朗读时,放大提示情感的标点等。另一节在全国多媒体大奖赛获一等奖的北京一五六中学张楠老师执教的《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张老师发现以前教师通过网上下载的丰富资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是被动接受,效果不佳,于是她通过网络环境的创设,使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制作图形,根据所做图形,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成长故事;使用测评软件,找到同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师生交流感想;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使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总结。网络平台的使用,给了学生亲自参与的机会,增加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节省了时间。

总之,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发扬有利因素的作用,是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实践很有意义和挑战性的一个话题。我们必须一如既往,用心对待此问题的探讨,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淑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来[DB/OL].http://www.eku.cc/xzy/jxly/17667.htm

[3]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

猜你喜欢

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活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