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忠诚书写人生
——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处处长、共产党员王秋生
2011-08-15
□本刊记者 于 文
他用忠诚书写人生
——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处处长、共产党员王秋生
□本刊记者 于 文
在当今的一些政府机关,不少人常常是隔几年就要调换一下岗位,可是王秋生就不同了。自他于1995年从部队团级干部转业到河南国土资源系统至今,15年来,尽管单位机构几次调整变动,可他就像钉子一样,一直“钉”在那里没动。也或许就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当今的中原大地,不论你走到哪里——不管是国土资源系统,还是一些市县政府,只要你提起一个名字——王秋生,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他那心系大局、勇于执法的一身正气,以及他那顾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人们无不从心里称赞他:“王秋生,好样的!”
采访期间,每当谈起对王秋生工作情况的评价时,人们称赞他——
把保护耕地看得重于一切
作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一个执法处处长,王秋生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重任。因此,他常常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的立案及查处工作,他在处里的会上常说:“保护耕地红线,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从哪儿做起?说透了,就是要从办好每宗案件做起,我们决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决不能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十几年来,面对一些市县政府的盲目用地冲动,他总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严格执法、敢于碰硬。
那是2004年6月,某市市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拟建十个小型炼钢厂,正在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王秋生十分清楚地知道,小型炼钢厂属于“两高一资”的国家禁止项目。为了防止该市政府违法占地和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办企业,他曾多次找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协调沟通,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项目既浪费土地,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这批项目全部被停建。2008年,一次当他见到已经是某省领导的原市委书记时,这位领导拉着他的手说:“当时多亏听了你的话,没有建炼钢厂,否则,我们真成了人民的罪人啦。”
国土资源执法难度大,常常要面对各种恐吓,这是很常见的事。“执法就要敢于碰硬,不要怕这怕那”,这是王秋生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带领执法团队严格执法的信念支撑。2009年5月,为了坚决遏制违法采矿,避免矿山事故,全处正配合各地对全省矿山进行清查。有一天,他接到了某市一个矿老板的电话,气冲冲地指责他说:“那么多领导给你打招呼都不听,不知道你的官有多大,让纪委查你,到你家找你。”第二天又接到同样的短信。他立刻意识到这条短信是针对他正在查处的平顶山某矿。对此,他不为所动。他对这位矿主说:“你的违法行为不停止,我这执法监察处长就辞职!”让违法者气焰顿消。从事执法监察工作多年,每每面对违法者的暴力恐吓、围攻,王秋生总是冲在最前面,以不怕得罪人、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采访中,谈起他的为人时,人们称他——
面对“糖衣炮弹”,不为所动
王秋生深知,国土资源系统发生的案件,无论是土地非法占用,还是矿产开发,都往往牵涉着当事者的巨大利益。因此,这些违法矿主、老板在来硬的不行时,往往利用人之常情试图打开一条通道。但王秋生对他们说:“这一套对我不管用!”在多年的办案过程中,他始终把廉洁作为立身行事的第一准则,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15年来,他既感受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对公正执法的期盼,也感受过亲情、友情和金钱对一个执法监察干部的诱惑,无愧地做到公正执法、清正廉洁。有一天晚上11点多钟,他接到老家母亲的电话:“我病了,你马上回家。”第二天,他第一时间赶回了老家,看到母亲安然无恙地坐在床上。母亲说:“其实我没有病,就是让你回来答应我一件事。”原来,他正在承办的一起违法占地案件的房地产开发商是老家一个远亲,在他兄弟八人缺吃少穿的时候帮过他们,想让他网开一面。在亲情与人民利益之间,他还是说服了母亲,坚持按照原则办事。
2007年8月,在他家属身患癌症躺在病床时,一天中午,一名中年男子走进病房,对他家属说:“我是王秋生处长的朋友,来看看你。”随手将一个信封放在了床头,便离开了,也没有留下姓名。没过几天,他在查办周口一企业违法占地案时,企业老板说前几天他去医院看嫂子了。王秋生这才明白那两万元的来历,立即把钱退了回去,并把违法建筑物依法拆除,复耕到位。采访期间,不少人还举出不少事例,称赞他——
务实创新,干啥都能出彩
在认真执法坚决拆除一些诸如违法建筑时,一方面在享受到法律的尊严得到维护的快意时,另一方面王秋生和他的同事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构建这样一种机制——将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做到既减少损失,又降低执法成本。据此,他和他的同事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将执法关口前移,夯实执法前哨阵地。
为此,几年中,他和他的同事在厅党组的领导下着重抓了两件事。
一是从2006年以来,全省农村普遍按照“局聘所管”模式组织了国土资源协管员队伍。据统计,目前全省这支队伍已达4.8万人。由于这些人多数是村长和村党支部书记,身置群众之中,谁家占地盖房,哪里挖洞采矿,均一清二楚,等于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该省的宁陵县由于在全省市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全县出现了土地违法案件和来信来访大幅下降的喜人局面。这一做法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并已在全国得以大力推广。
二是在全省建起了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为中心内容的五级动态巡查执法网络。该省的漯河市从2008年以来,坚持在“早”字上大做文章,规定了“乡镇所必须在农村违法占地出地基后1小时内发现违法苗头,县区局要在接报告后24小时内前往制止,市局要在接报告后24小时内前往处理”。从而使该市2009年的土地违法宗数、占地面积比例比2008年大幅下降了43.2%和89.6%,2010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分别大幅下降了67%和47.5%。更为可喜的是,该市的偃城区和开发区实现了“土地违法案件零发生”这一喜人目标,创造了该省土地执法史上的奇迹。
随着全省执法关口前移,前哨阵地的加强,使该省近年的土地执法工作不断受到国土资源部门、省政府和济南土地督察局的肯定和表扬。
俗话说得好,“是金子到哪里都能闪光”。在执法监察上,他是好样的。同样,1997年在他担任平舆县某村扶贫帮困领导小组长时,工作也干得同样出色。
入村后,他和扶贫组的同志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群众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修路祝福、扶智治本、科技兴农”的扶贫思路和工作计划。他们通过计算发现,要实现这些任务,没有150万元资金作保证是万万不可能的。那么,钱从何来?是一味坐等,还是自力更生,多方协调、争取?王秋生和他的同事们选择了后者。至今王秋生还清楚记得,在一个单位争取资金时,对方提出让他一次喝6碗约有1斤的酒。这使他十分为难。但当他想到村里建设急需用钱时,很少喝酒的他,竟然一口气将6碗酒喝到了肚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筹备了22万元,用来修了一条3000米长的乡村柏油路;多方筹资38万元新建了一所“国土希望小学”,并配备了课桌、电脑等教学设备,大大改善了当地教学条件,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此外,他们还针对当地农民种植观念陈旧、缺乏种植经济作物的意识,帮助村民们确立“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种植条件”的新思路,为该村争取扶贫贷款20万元,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随着农民们在种植、养殖观念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全村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种植蔬菜、中药材等专业户和养猪、兔、鸽等养殖专业户,改变了该村种植模式单一现象,使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对于王秋生和他的同事们创造性的工作,《河南日报》和当地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均作了充分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采访中,当有人问到他是如何处理小家与大家,公与私的关系时,人们说他——
把单位当家建,把工作当事业干
俗话说,无情未必真丈夫。可是,在如何选择亲情与工作感情的问题上,他的选择却是“把单位当家建,把工作当事业干”。这就是他多年来遵循的工作准则。
2005年10月,王秋生年迈的母亲由于不小心跌倒,腿骨折了,家里多次打电话让他回去照顾。当时他正在平舆县东皇庙乡刘营村修柏油路、建“国土希望小学”,因为没接替人,一时走不开,没有顾上回家照顾母亲,直到把路修好,小学建了起来,他才急忙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此时,母亲已经出院了。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很生气,当他把事情的原委说明时,母亲才转怨为喜,说:“你做得对,这才是咱王家人做事的风格。”
2007年,为了配合国土资源部和中纪委联合查处郑州“大学城”违法占地案,他一连30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妻子曾多次说自己不舒服,想让他陪自己检查身体。但他都是因为工作忙推辞了,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在7月的一天,妻子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到医院检查后,诊断证明上清楚地写到“肺癌晚期”。这一消息就如晴天霹雳,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他清楚地认识到,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为此十分难过。可是,在他看来,单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小家的事哪怕是再大也是小事。因此,为了不误工作,在他妻子生命的最后半年里,他几乎是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妻子,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3小时,可他都没有请过一天假。而这样的日子,他一直坚持了8个月,坚持了240天。当看到丈夫一天天消瘦下去,妻子也被深深打动了,她对丈夫说:“我理解你,你也不要太累了。”然而,此时,他做什么,都无法挽回妻子那宝贵的生命,到了2007年7月27日,妻子过早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为此,王秋生的思想长时期陷入极度悲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