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课探究教学法实践
2011-08-15周珊珊
◆周珊珊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师钢琴课探究教学法实践
◆周珊珊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师钢琴课是综合学生教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探究教学法的比较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高师钢琴课 探究教学 教学效率
高师钢琴课是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科教学中,成为保障钢琴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探究教学法作为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引领学生在浓厚学习旨趣的带动下,积极通过自主探究、团体合作的方式加强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实现基本演奏技能的提升,因此,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在高师钢琴课中科学的推进探究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突出高师钢琴课的学科特色,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高师钢琴课不仅是引导师范生对于基础乐理的认知与了解的过程,也是为其能够更好具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形塑文化基础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高师钢琴课学习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较为淡薄,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意识,缺乏持续科学有效的训练,使高师钢琴课的学科功能难以全面彰显,因此,钢琴课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必须着眼于钢琴课的学科特色,通过多种与师范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环境相契合的教学途径努力将外在钢琴知识的注入,枯燥钢琴技能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亲身体验钢琴的器乐魅力、主动进入钢琴世界的过程;努力将教师依照书本简单讲解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我高峰体验、主动欣赏钢琴之美的学习过程,以此强化学生对于高师钢琴课艺术性与人文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从灵魂深处凝聚起自身对于钢琴以及钢琴艺术的热爱,从而为高师钢琴课探究教学法的实践创设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在学习演奏贝多芬的相关乐曲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师范生对于贝多芬的音乐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特别是对《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这些名曲更是感悟颇深。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乐曲风格与内容特色,进而为学生更好用钢琴弹奏贝多芬的作品奠定基本的心理基础,笔者设计了“我眼中的贝多芬”的音乐知识探讨环节,让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通过“音乐沙龙”的形式,自由公开的畅谈个体的观点,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乐曲与形象的人物结合起来,将个体的理解与集体的交流结合起来,将丰富的知识背景与具体的钢琴演奏结合,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相对于教师“一言堂”式的“他者”灌输,能够更为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参与钢琴课的主体热情,更为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钢琴课的探究意愿,帮助学生在特定课堂活动的引领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个性思维过程得到更为充分暴露,为探究性课堂的构建,为学生钢琴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课堂内容基础
著名钢琴音乐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音乐的表演是一种灵魂的交流活动,是一种形而上的,充满艺术性的活动,然而更需要的是与学习者相吻合的科学环节设计”,因此在高师钢琴课的课堂环节设计中,必须要摆脱传统的“师说生做、师弹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从师范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钢琴课的一般规律出发,积极创设以问题为牵引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场域中,以相对宽松平和的心态,着眼于自身钢琴知识的增长、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钢琴内心认可度的发展,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展开建立在自主独立思考、深入实践基础上的合作探讨与集体交流,并将这种交流的成果与自身的钢琴演奏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情、意结构,增强自身对于钢琴演奏的个性化、主体化认知与体验,提升自身的钢琴综合素养。例如,在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独奏曲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单独自考与练习,不仅使其无法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寻找到努力的方向,无法在与同学的激励中增强认真学习的动力,而且容易导致其产生强烈的弹奏倦怠心理,最终影响钢琴课的学习质量。因此,钢琴教师要着眼学生的钢琴素质,结合钢琴独奏曲的曲式特点,灵活设计双钢琴、四手联弹、与其他乐器合奏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多种形式的演奏任务中,强化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结构规律,钢琴演奏规律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中,实现了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增强学生对于所弹作品的理解,提升对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努力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探究性教学开展的人际基础
钢琴课的探究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围绕着特定学习目标,以钢琴为载体的沟通交流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教学法能否实现与钢琴课的有机整合,在钢琴课上运用探究教学法能否产生实效,基础就在于主体间的沟通效度,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达成以上目标的关键保障。然而,在很多的高师院校,由于特定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时间较少,存在一定的“师不知生,生不知师”的人际空白地带。在部分高师,教师教授完一个学期的课程,连学生的名字都不了解的现象也绝非少数,加之很多钢琴课教师自身存有强烈的“师生”边际意识,在内心深处就把学生当作被教导、被指挥、被命令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的钢琴课教学中无法以“主体间”的视角来看待学生,难以真正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而且部分钢琴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进步视作理所当然,但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却只是给予学生非理性的指责,于是师生双方在感情上逐渐产生出一种不信任感,令学生产生了“恨其师,憎其道”的负面循环,探究教学的实践更是成为空谈。因此,广大的钢琴课教师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课堂变的“曲高和寡”,而是充满着深入的师生互动,充满着开放的探究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要强化自身在构建平等民主师生关系中的责任意识,努力从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些“未来的教师”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对于素质教育深入实践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机会,以钢琴乃至音乐为载体与其展开交流,并且结合现在的高师学生多是80后、90后的特点,积极参用新技术手段与其交流,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了解,增强钢琴课的人际亲和力,从而以“钢琴课”为载体,进一步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进一步创设出“师生和”的良好课堂氛围,为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际基础。
总之,在实施高师钢琴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学生学情出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激发其自身的学习钢琴的浓厚兴趣,引领学生能够更为平顺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为其自身综合音乐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1]曹明海.钢琴课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靳玉乐.对话教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